博物院里寻清凉

梅子雨

<p class="ql-block">  暑期,正好赶上去郑办事。顺带领着孩子去河南博物院参观,满足他那源源不断的稀奇古怪想法和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本以为,我们闲庭信步、不慌不忙,起个大早,赶个早集。结果,看到农业路上的人潮,我低估了暑期孩子们的假期正好赶上最旺的打卡博物馆热,堪比这恒定不变的高温。</p><p class="ql-block"> 烈日下,人如潮水般涌来。虽然博物院外墙围了大半圈,但人们兴致不减。时不时几句玩笑话,活跃了排队枯燥的氛围。9点,终于,入了院。院里也有一个很长的遮阳棚,也是排队通道。大家依次挪动脚步,倒是秩序井然。过完安检,我们顺着人流参观一楼的四个馆。</p> <p class="ql-block">  越古老,看着越有那种质朴感,越觉得它更像是文物。这只是我这个不懂文物的人的内心想法。展厅虽然人多,但好在空调足够给利。依次看了原始社会、夏、商、西周这些。</p><p class="ql-block"> 网红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质朴中透着一种孩童般的灵动。我仔细看了看,在玻璃柜里的它,安静地躺着,真如穿越多年回归近代的使者:那个芳草萋萋的黄河流域原始部落里,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狩猎,吃过猎物后,留下这鹤类的骨头,细细打磨,也许他是送给他心爱的夫人,也许是为她演奏一曲动听的乐曲,想想,古人的浪漫非我们现代人能够想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可爱的青铜器酒器造型。羊头、羊角都有,但文物名的解释上它却不是羊。青铜器上花纹华美,连羊角弯曲的形状也做得栩栩如生。更妙的是羊角上的花纹还泛着黄绿色的光芒,让人有一种想要亲近却被它的古老感、沧桑感所震撼,不敢亵玩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就比如我看到这个圆型的器物,第一眼我就有一种不可侵犯的凛冽感。仔细看了介绍,说是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诏书铁权是秦统一度量衡时颁布的标准衡器(秤砣)上的铭文,内容为秦始皇的诏书,旨在推行“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的统一政策。原文是: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铁权的作用是发至各地悬挂公示,类似现代“国家标准”。 怪不得如此,国家标准是可等重要,非严肃和庄严不能表达其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酒器的名称也很多,什么三足温酒器斝(jia),盛酒器尊、罍、卣(you),饮酒器爵、角、觚等等。可见,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生活中的酒器这么多,也反映了酒文化的盛行。</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河南有个节目叫唐宫夜宴,一下子让河南卫视火了起来,后来,传统文化看河南卫视已经成了大家看电视的共识。后来的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二十四节气系列成为传统文化接力传承的标杆性节目。而唐宫夜宴里的小姐姐的原型应该是这10个抱着乐器演奏的俑。这10个小姐姐姿态不一,或站,或坐,表情不同,但给人很活泼的感觉。她们的共同特点是从面部表情看,都是很愉悦的,可见,热爱音乐让她们很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正在欣赏一组唐代美女的妆容,儿子指着那一排俑问:“这唐朝小姐姐也不胖嘛?”我一看,果真这一组俑很苗条。我也正在疑惑,往右侧看去,就看到了可爱的小姐姐。她们身材丰满,脸部胖胖的,再加上樱桃小嘴,更突出了面部的丰腴,她们顶着复杂的发鬓,或喜悦,或嗔怒,或娇憨,或可爱,总之,各有各的风韵。从她们的表情也可以推测出唐代极为开放和包容,因为只有在社会极度繁荣下,才有充分的自信。美能够一览无余地被展示,在封建社会,也只有极度繁荣的唐宋,才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些在玻璃里静静躺着的文物,我有一种被岁月静好安抚的感觉。所谓大国风范,首先是文化自信。“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和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以彩陶闻名),是中华农业文明和聚落生活的早期见证;也有二里头遗址,被普遍认为是夏朝中晚期都城,展现了最早的宫城布局、青铜礼器等,标志着中国从部落联盟向王朝国家的转型。</p><p class="ql-block"> 作为政治中心的千年延续,这里有十三朝古都洛阳,跨越夏商周到隋唐,洛阳作为都城长达1500余年,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这里也有七朝古都开封,北宋汴京(今开封)是当时全球最大城市,《清明上河图》描绘其繁华,成为研究宋代市井生活的珍贵资料。这里还有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王世系,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至公元前1300年。</p><p class="ql-block"> 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舞台,这里有道家与儒家源头——老子(鹿邑人)著《道德经》,庄子(商丘人)发扬道家思想;孔子周游列国主要活动于河南(如卫、陈、蔡等诸侯国),洛阳更是他问礼于老子的地方。这里还有程朱理学发端,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在洛阳创立洛学,为南宋朱熹理学奠定基础。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商丘)位列宋代四大书院。这里更有佛教中国化关键节点,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办寺院。</p><p class="ql-block"> 作为经济与技术的古代高峰,这里有大运河枢纽。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南北,促进物资流通。北宋汴河漕运支撑开封百万人口,年运粮达600万石。这里科技成就斐然:张衡(南阳人)发明地动仪;杜康(传说中)酿酒技术起源河南;北宋汴京的活字印刷、火药应用影响世界。</p><p class="ql-block"> 作为民族融合的熔炉,这里有匈奴、鲜卑等民族在此建立政权(如前赵、后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推行“穿汉服、说汉话”政策。</p><p class="ql-block"> 作为历史人物的密集诞生地,这里有政治家商鞅(濮阳人)、李斯(上蔡人)、司马光(光山人)。还有文学家杜甫(巩义人)、韩愈(孟州人)、白居易(生于新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触碰历史,是生动的,也是可探究的。它不仅仅是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就,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直观的看,认真的倾听,引发的讨论和思考,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厚度、深度。特别是小时候不明白的事情,在读到历史书时一下子醍醐灌顶,就明白了。烦闷的时候,读过的历史书,那么真真切切地映照到博物馆的文物上,仿佛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天窗,就那么澄澈的映照过,如此天朗气清,此刻思绪飞扬。</p><p class="ql-block"> 哪怕此刻外面是近四十度的高温。而历史,就有让你清凉起来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