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茉莉花茶</p><p class="ql-block">诵读/茉莉花茶</p> <p class="ql-block">2018.12.8日,妈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到那个没有病痛的天堂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是一个有三十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她对学生、对亲朋的爱,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那时放学后,母亲经常把几个顽皮的男生带回窄小的家,叫我这个少先队干部管着他们做作业。她一边忙着生火做饭,一边讲“偏旁部首”、“主谓宾”。我的功课一向很好,可以说是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家教。记得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母亲带我去家访。走在漆黑的胡同里,我不小心踩在结着一层薄冰的小水沟里,棉鞋里灌满了水。我哭闹着说什么也不往前走了。母亲好说歹说还是哄着我,走进了学生的家门。那一晚一觉醒来,我发现母亲仍坐在炉火旁烤我的棉鞋。</p><p class="ql-block">母亲退休后,把爱又带给了邻里。有一次,她和街坊老太太发生了“争执“。老太太说,鸡蛋够数了,母亲则执意说,她这里还有老太太的鸡蛋。原来老太太的儿子媳妇不孝顺,她吃不饱饭。母亲时常关照她,给她做些吃的。老太太过意不去,就偷偷买些鸡蛋放在母亲这里,每天母亲煮给她吃。老太太发现鸡蛋天天吃却不见少,才有了前边的“争执”。老太太提起母亲,总是感激得流泪。</p><p class="ql-block">家里的每一位成员,母亲都挂在心上。有一次。大女婿出车祸住院,母亲惦记着受伤的人伤势重不重,又惦记着护理的人冷不冷,一夜辗转难眠。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忍不住凌晨三点钟,收拾好东西,冒着凛冽的寒风骑车去医院。母亲在住院部大楼外转了半天,没找到夜间上楼的小门,气得直怪自己老糊涂了,没办法只好先回家。早晨六点又去了医院。</p><p class="ql-block">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他人而不顾自己的人。为了那深深的爱,她甚至把生死置之度外。</p><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炎炎的夏季。母亲得肝病已数月。每次去看望她,都见她在整日的缝制棉衣。她身体瘦弱,脸色蜡黄,话很少,豆大的汗珠把老花镜冲到鼻梁下端。潮湿闷热的三伏天,一般是不做棉衣的,母亲这是何苦呢。子女们很是不解。询问再三,母亲一边用手按住肝部一边说,你们姐几个不会做棉活儿,我以后老了就做不动了。结果谁劝她也没有停手。整整一个三伏天,母亲就是在汗水与棉衣中度过的。直到全家老少三代十几口人的棉衣做足了,她才坦然的说要去天津舅舅家走走,我们谁也没有在意。后来我们几个子女才知道,原来市里几家医院都建议母亲去天津肿瘤医院诊断肝病。一个可怕的怀疑是癌症的字样,赫然写在病历本上。母亲看病从来不让人陪同,怕的是影响子女的工作。这么大的事,她竟瞒过了老伴儿和子女,独自一人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母亲唯恐先去诊治 ,一旦得到那一纸“死亡通知书”,沉重的打击会使自己倒下,做不完想做的事,成为终生遗憾。她把深深的爱放在了第一位,而把去医院安排在了她人生日程表的最后一项。真不知这件件棉衣是怎样在难熬的日子里一针一线缝成的。当老人家一身疲惫,带着否定的结果回到家中时,一家人才知道缘由。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有好报吧。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奇迹,给这句俗语作了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今年母亲整整七十四岁高龄了。衷心的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本文写于2000年母亲节,曾刋登于唐山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