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简 叙</p> <p class="ql-block"> 丰富视野,壮阔胸怀。</p><p class="ql-block"> 数度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感谢老友款待,心缘更为契合。见识和参悟不断深化和提纯,既丰富了视野,又壮阔了胸怀。估摸没时间寂寞,亦不担心失眠,头脑里翻滚着自己的阅历,朋友的赤诚,既两好合为一好,且还有持续不绝的行动计划。</p><p class="ql-block"> 人生当每天能心生雀喜,勃勃续劲,与天地人间共处美妙,共享愉悦。</p> <p class="ql-block"> 航海主线·博物基础</p><p class="ql-block"> 中国航海博物馆筹建时期确立了“立意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筑高质量、文物高品味”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开馆后,将向着“服务优质、品牌优秀、运行优良”的目标,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我国航海事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全面研究和展示,继续弘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精神,构筑国际化航海文化交流平台,并为进一步做好航海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传承中华民族的航海文明,推动航海强国战略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为培养青少年对于海洋的向往、对航海事业的兴趣与热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内还设有天象馆、航海4D影院等,让参观者可以足不出馆就体验得到大航海时代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中国航海博物馆的筹建,是国务院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作出的重要决定。它的建成,将更好地展现我国悠久的航海历史、技术及其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弘扬中华民族灿烂的航海文明及优良传统,普及航海知识,构建国际航海交流平台,并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p><p class="ql-block"> 馆藏文物已达2万余件,包括一批具有重要收藏、研究价值,反映我国航海历史、航海技术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文物与实物。例如反映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明代快船、福船,我国第一幅世界地图“大明混一图”、青铜器水陆攻战壶、古代海外贸易瓷器、十九世纪的航海仪器等。同时,博物馆具有互动类展项70余项,并运用模型、场景、多媒体、环境模拟等辅助手段,真实再现中国航海历史发展历程,生动传播科学航海知识。</p><p class="ql-block"> 中国航海博物馆乃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室内展示面积达到了2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馆内展区分为三层。第一层设置了航海历史馆、船舶馆、海员馆,以及渔船与捕鱼专题展区;第二层设置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以及航海体育与休闲专题展区。博物馆还建有天象馆、4D影院和儿童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建设总投资60641万元,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展馆面积2.1万平方米,共设6个分馆,3个专题馆,并设有天象馆、电影院和报告厅等,更预留一定面积做临时展区。将以“航海”为主线,以“博物”为基础,以实物、实物模拟为主,图片、文字、多媒体等为辅手段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 涨海潮生·海洋传奇</p><p class="ql-block"> 站在国家历史的视角来看,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航海行动,那时,欧洲人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的势力也还未延伸到太平洋,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掌握在亚洲人手中。 </p><p class="ql-block"> “涨海潮生阴火灭,苍梧风暖瘴云开。” 从永乐郑和,七下西洋,历史至今,从南海扬帆远航的中国人,仍在书写着不朽的海洋传奇。</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带着大批宝物返航时,碰到了一个麻烦的对手。</p><p class="ql-block"> 当时,马六甲海峡的旧港(今印度尼西亚巨港)有一伙海盗盘踞,为首者名叫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p><p class="ql-block"> 陈祖义极盛时期,集结海盗上万人,坐拥战船近百艘,明太祖朱元璋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他,但陈祖义依然肆无忌惮地称霸一方。</p><p class="ql-block"> 郑和船队途径马六甲海峡时,也被陈祖义当作劫掠的目标。但这一次,“海贼王”不太走运。</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个华侨叫施进卿,是广东人,他得知消息后,偷偷地将陈祖义的计划透露给郑和。郑和便施巧计,在海风大作、乌云翻滚的夜里驶过陈祖义的地盘,同时熄灭船上灯火,让士兵埋伏起来。陈祖义以为郑和与船员们已经睡下,便划小船驶向郑和所在的宝船。等到海盗们接近,郑和一声令下,发动突袭,霎时间火铳齐发、箭如雨下,当场杀死海盗5000多人。纵横南海多年的陈祖义被逮捕,押回朝廷,斩首示众。</p><p class="ql-block"> 之后,明成祖朱棣诏命此前协助郑和的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插曲,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那时,欧洲人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的势力也还未延伸到太平洋,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掌握在亚洲人手中。</p><p class="ql-block"> 渤泥国的国王在见识了郑和壮观的船队后,恭谨地接受明成祖的敕封,并带着老婆孩子、大臣等100多人,乘坐远洋大船,经南海抵达福建,请求到南京朝见,并奉上犀角、龙脑等特产。渤泥王对朱棣说,中国圣人的德行教化在渤泥广受尊崇与学习。朱棣大悦,当即赏给渤泥王及其家人大批赏赐。</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因为舟车劳顿与水土不服,渤泥王竟在抵达南京一个月后就病逝了,他临终留下遗言,请求遗体安葬中华。朱棣尊重其遗愿,将渤泥王厚葬在南京安德门外东向花村的乌龟山,树碑立祠。渤泥王对大明的崇拜,可以说是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在海外建立威信、联络南海周边国家的积极成果。</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郑和的航行难以称得上是一场冒险。郑和船队是沿着一条确定的航线宣扬国威(可能还有寻找建文帝的下落等原因),而非开辟新航路。</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探险者,是千百年来从南海扬帆而来的闽粤先民。早在郑和的船队到达这片海域之前,这里已经是他们往来不息的伟大航道。</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众多势力庞大的海商、海盗集团纵横海上。以郑芝龙为首的海盗“十八芝”,在吞并李旦、颜思齐、刘香等集团后发展壮大,独揽东南海域贸易大权。</p><p class="ql-block"> 郑芝龙集团鼎盛时期,以福建安海(今福建省晋江市西南部)为大本营,拥兵数万,船700艘,“城外市镇繁华,贸易丛集,不亚于省城”。郑芝龙的船队闻名海内外,马尼拉的华人富商一度被称为安海人。荷兰人曾统计,当时中国人一年自中国输出丝织品及其他价值黄金45吨以上的货品,其中三分之二为郑芝龙及其盟党所有。</p><p class="ql-block"> 在地理上,福建以东的台湾海峡把守着东海与南海之间的过渡空间。后来,正是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出兵横渡台湾海峡,驱逐荷兰军队,收复台湾。</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明天启六年(1626年),在今菲律宾的巴丹半岛,一个天主教神甫将中国船只的到来当作每日的祈祷内容。每年,当满载粮食的中国商船从南海驶入马尼拉时,总是能缓解当地饥荒,拯救大批饥民。因此,这名神甫将这些中国船只称为“上帝的恩赐”。在东南亚,中国长期在商品、航运技术等方面占据优势,也是这片海域繁荣发展的维护者。当欧洲人初次到达菲律宾时,他们曾误以为菲律宾是中国的一个省。</p><p class="ql-block"> 从16世纪开始,野心勃勃的西方人打着“贸易自由”的旗号闯入这片文化交融的海域,凭借载有坚枪利炮的战船在南海周边掠夺资源、攻城略地,打开马六甲的大门,开启殖民时代。但欧洲人发现,这里到处都是中国人的产业,遵循的是中国人的规则与观念。于是,伴随着殖民统治,他们展开一场“去中国化”的运动。</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隆庆五年(1571年),西班牙人侵占吕宋,杀吕宋国王,之后对当地华侨发起6次大规模屠杀。在殖民恐怖的笼罩下,受压迫的南洋华侨奋起反抗。明万历年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为攻打其他国家,强征在吕宋的250名青壮年华工充作军人,以福建晋江人潘和五为哨官。在战舰远航时,西班牙殖民者命令华侨划桨驾船,日夜兼程,不可歇息。船员稍微停下来喘气,则免不了被鞭笞。潘和五等不堪受辱,伺机起事,在一天夜里溜进了总督所在的船舱,将其杀死。随后潘和五高举总督的首级,吓得洋兵一时惊恐,不敢近身,潘和五便和其他华侨抢过船只逃生,跑到交趾(今越南)。当时,无论是中国南海,还是东南亚海域,都飘荡着西方殖民者贪婪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等先后在此建立殖民统治,打破原有的商业秩序。1740年,爪哇的华人为了反抗荷兰人的殖民统治,联合当地人攻打荷兰人的据点,却在雅加达(今属印度尼西亚)遭遇苦战,以失败告终。荷兰殖民者为了报复反抗的华人,下令杀死雅加达所有被捕的华人,炮击华人聚居区,洗劫华人商铺,近万华侨遇难。史料记载,这场屠杀过后,雅加达的河流都被染成了红色,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作“红溪惨案”。</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明清政府对殖民者屠杀华侨一事鞭长莫及,而他们对海外华侨的长期漠视,使得南洋华侨在面对殖民入侵时孤立无援。直到清朝前期,朝廷对南洋华侨仍是一种负面的态度。按照传统观念,海外移民属于“数典忘祖”“自弃化外”,因而听任其自身自灭。他们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开辟者,却一度被国家遗忘。</p><p class="ql-block"> 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系,海外有许多明朝遗民的聚居地。清朝出于政治安全考虑,曾厉行“海禁”,杜绝华人出洋,同时限制出海的华人归国,规定“已在番地娶番妇,生有子女,与夷人结有夷人结有姻娅,并庐墓田业,情甘异域者,照例安插彼地为民,永不许其进口”。</p><p class="ql-block"> 1740年“红溪惨案”的消息传到国内,乾隆帝闻讯后竟然指责受害华侨:“于朝弃民,不惜背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清廷对东南亚发生的剧变,只是听之任之。</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代徐继畬对此有过一段描述:“明初……闽广之民,造船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妻,留下不归者。如吕宋、葛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许多南洋华侨虽有落叶归根的心愿,但更多时候还是“落地生根”,在东南亚诸国定居下来,形成实力雄厚的移民族群。南洋华侨以闽粤人为主。他们为了在海外异域安身立命,组成各种帮会以抱团取暖,而这些帮会与地缘、方言、宗族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到晚清,南洋华人主要 分为五大帮派:说闽南语的福建帮,祖籍地多为泉州、漳州等地;说粤语的广府派,祖籍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同属闽南语系的潮讪帮,多来自今潮汕三市一带;操客家语的客家人,来源由三系组成(嘉应五属,惠州十县,福建与粤东丰顺、大埔);这些移民在南洋建立会馆,发挥各自优势,大量占据了南海及其周边的造船、航运、茶叶、木材、绸缎、橡胶、蔗糖等行业的市场。随着清末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清王朝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p><p class="ql-block"> 清廷这才想起南洋华侨也是“大清子民”。于是,为了团结海外华人,清朝对待华侨从消极政策转向积极拉拢,并颁布《大清国籍条例》。其第一条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考或无国籍者。以上人等无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亦算亡羊补牢。</p><p class="ql-block"> 近代以来,南洋华侨或带回大量财产,或归国参与建设,在民族危难之际不忘家国,为国为民建立了许多功勋。</p><p class="ql-block"> “涨海潮生阴火灭,苍梧风暖瘴云开。”历史至今,从南海扬帆远航的中国人,仍在书写着海洋传奇。</p> <p class="ql-block">附注:部分图片拍摄于当下,部分图文主要来自网络综合,添页观世察史究性,纯粹学习交流,虔诚开心度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