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勤笔写人生

实圃斋主/杜库

<p class="ql-block">  早年,全县通讯员队伍当中,我最佩服的是叶凤塘。他年长我几岁,穷苦出身,小学没有毕业,恁凭一股好学的劲儿,把自己磨练成一名当地众所周知的新闻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幸成为一名乡镇干部。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到综合办签名打卡,并取回人手一份的属地党报。看报学习已成为我日常的必修内容,久而久之,发现报纸上经常刊登一位署名“叶凤塘”的报道,真实反映底层乡镇的工作、天灾人祸、人际冷暖……很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  我所熟悉的,发生在本地的一些新闻事实,也被活生生地写进他那富有乡土气息的文字里,并得到广泛好评。看到他清新实在的文字,也摧萌了我写稿的念头,尝试着向报社投稿。可事与愿违,多数投稿如石沉大海,见报者聊聊。正想打退堂鼓的时候,一个中等身材,面容方正,五官端正的中年人找到我,自称是叶凤塘,我深感意外。</p> <p class="ql-block">  当初,周边的几个乡镇,都是叶凤塘新闻稿子的诞生地。原以为,我用一支秃笔,无意中触动了他的奶酪。可叶凤塘并不这么认为,纯属同好,他才找到我。记得,那天我们交流了很多,谈到写作的技巧和章法,谈到他写稿的奇闻和轶事,也谈到他的家庭和生活……几近薄暮,方才高高兴兴地起身告别。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由衷地赞叹:他本是个农民,平日里,除了打理好一亩三分地外,靠两条腿,走遍周边乡镇,挖掘最底层的新闻素材,褒扬政声,歌颂正气,揭露丑恶,精神实在难能可贵。</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能坚持业余时间写稿多年?仅仅是为了挣几个微薄的稿费养家?这肯定不现实;还是攥着一摞累积多时的稿费通知单,满怀欣喜地赴邮局兑现,这也不是浪漫和值得炫耀的事;归根结底还是情怀使然,有热心记者和编辑的关注,有同好的注目,更有稿子被编辑认可成为铅字与读者见面的成就感。我认为这才是他一直坚持的动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叶凤塘几乎年年被评为当地媒体的“年度优秀通讯员”。作为同好和朋友,个中甘苦,我很清楚。不仅仅是从稿件的数量和质量上讲,获此殊荣是在情理中的事,更深层次的是对新闻写作的敬业精神可圈可点,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同。</p> <p class="ql-block">  新闻是讲究时效性的。那一年,遭遇多年罕见的洪灾,洪水肆虐,农田冲毁,通讯中断,百姓遭受严重损失。是他冒雨,第一时间成稿,绕道骑行三十里地,亲自送往报社。他浑身湿透,当头版女编辑层层打开由塑料膜包裹,带着体温,字迹工整的稿件时,早已感动的眼眶湿润。</p> <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切中时弊,真实反映新闻事实,是一位优秀通讯员的使命和担当。那年,他认真撰写的一篇经济转型时期的《一女嫁两夫》,反映当地一家乡镇企业改革受阻的文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新闻事实来讲,真人、真事、真结局;写得合情、合理、合逻辑。总编认为是一篇能起到警示作用,亡羊补牢未时不完的头条新闻。不料,稿件刊登以后,当地乡政府压力山大,认为做了大量工作,结果吃力不讨好。找到报社讨要说法,理由是叶凤塘(原临镇专职报道员身份)狗拿耗子——越界管闲事。此时,他也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后经报社总编有理有节说明:开门办报,同样为一方百姓,报道如实,不偏不倚;同时,认为乡政府单就一篇批评稿,气冲冲大闹报社,不免有点小家子气了。事后,乡政府在上级部门的配合下,改制企业一分为二,纠纷得以很好化解,日夜又闻机声隆隆上马了。</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基层党报通讯员,叶凤塘爱岗敬业,恪守职业情操,辛勤笔耕,妙笔生花,受到各路媒体的关心和关爱。后来,他从事交通系统工作,洗脚离田,仍不忘初心,充分发挥新闻写作特长,撰写了大量具有交通特色的专业性文章,为交通战线的宣传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成功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手中的一支勤笔,离不开记者和编辑朋友提携,离不开单位领导识才善用,离不开广大同好、同事的共勉互励。</p> <p class="ql-block">  已经退休的他,最近特别活跃,建了一个微信群,名曰:“某县通迅员群”自封群主,网罗了一群旧相识,每当倦鸟归林时分,他在群里话当年,晒钓鱼,唱歌、跳舞……和者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看来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令人艳羡。当然,也不会忘记鼓动大家,多多执笔,书写当下幸福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