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苦难,勇毅前行——漩口中学旧址与汶川博物馆参观纪实

<p class="ql-block">当脚下的土地曾经历经震颤,当眼前的建筑镌刻着岁月伤痕,每一份沉默都在诉说着不屈的力量。近日,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漩口中学旧址与汶川博物馆,在废墟与史料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伤痛与重生里汲取奋进力量。</p> <p class="ql-block"> • 国旗飘扬处,是不灭的信念:操场中央的旗杆曾在地震中折断,如今修复后依旧笔直挺立,鲜红的国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讲解员说,地震后的第二天,幸存的师生就在这里升起了国旗——这面旗帜,是绝境中不倒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 • 废墟上的黑板,写满未竟的课堂:一间教室的黑板上,还留着地震前的板书“生命 健康”,字迹被裂缝切割却依然清晰。这四个字,成了对“活着”最沉重也最有力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 • 纪念墙前的凝望:刻满遇难师生姓名的纪念墙前,有人驻足默哀,有人轻拭眼角。那些年轻的名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牵挂;而墙前摆放的鲜花,是生者对逝者的告慰——“我们从未忘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苦难不是用来沉溺的回忆,而是化作“好好活着、努力活着”的信念。断壁残垣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的残酷,更是人类在绝境中迸发的坚韧与团结。</p> <p class="ql-block">三、感悟:带着铭记,走向远方</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为漩口中学的废墟镀上一层暖光。这场参观,不是一次简单的“回顾”,而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与遇难者对话,懂得生命的可贵;与救援者对话,明白担当的重量;与重建者对话,理解奋斗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逆行者”的身影:展厅里,解放军战士用身体搭建“人桥”护送学生的照片、志愿者们连夜分发物资的记录、医护人员在临时帐篷里救治伤员的场景,让我们读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温度。</p> <p class="ql-block"> • 重生的密码:从板房学校里琅琅的读书声,到新城镇规划图上整齐的街道;从手艺人重新拿起工具的笑脸,到孩子们眼中重燃的光彩——这些细节告诉我们,重建的不仅是房屋,更是生活的勇气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 留给未来的启示: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陈列着孩子们绘制的“未来家园”,画里有坚固的房子、绿色的森林、欢笑的人群。这是创伤后的治愈,更是对“平安”最纯真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一份展品都是一份答卷:面对灾难,中国人用团结作答,用奋斗交卷,写出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时代篇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感悟:带着铭记,走向远方</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为漩口中学的废墟镀上一层暖光。这场参观,不是一次简单的“回顾”,而是一场深刻的“对话”——与遇难者对话,懂得生命的可贵;与救援者对话,明白担当的重量;与重建者对话,理解奋斗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将这份感悟融入日常:</p><p class="ql-block"> • 教会孩子敬畏生命,也教会他们直面挫折;</p><p class="ql-block"> • 传递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传递乐观向上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 铭记历史的伤痛,更要带着这份警醒,珍惜当下、创造未来。</p><p class="ql-block">苦难会过去,但精神永远留存。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漩口记忆”,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坚韧之名,向光而行。</p> <p class="ql-block"> 第五组 韩飞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