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中途接班的“六把钥匙”

墨山乡水

日子真是不经数,转眼间,我已送走了四届小学毕业班。年复一年,经历着不同的相逢与别离。孩子们来自不同的起点,却最终都汇聚在同一个温暖的集体——那个被亲切地称为“李娇娇班”的地方。他们都是我的爱徒,是我教育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回首过往,我深感幸运。这几届的孩子都拥有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强大的凝聚力。这不禁让我思考:是否与我的班级管理理念息息相关?我常对孩子们说:“在学校,我们就是一家人,这里就是你的家。我是你们的大家长,遇到事情,我必定一视同仁。班级事务,我们共同商议,民主决策。我们要牢记:先做人,后做事。成绩暂时落后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追赶;但人的品质出现问题,绝不可姑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品德好、品行优、品位高的‘品质少年’。”<br> 中途接班,尤其是在小学高段,挑战不小。记得刚入职接手第一届时,内心充满忐忑。唯有勤于请教、勇于摸索、敢于尝试、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经验的不足。学校倡导“自教育”,教师更应主动成长。我始终坚信:爱心、耐心、信心是克服一切困难的良方。一路走来,我也在不断思考:新接班时,究竟需要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少走弯路?以下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心得,供同仁们参考: 一、 明确带班理念:你想打造什么样的班级?<br>这是核心出发点。清晰定义你希望班级具备的关键特质。例如,是注重立德树人、勤学上进、勇于担当,还是强调自强不息?将这些核心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和教育中。 二、 聚焦班级文化建设:让理念落地生根<br>班级文化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围绕你认为小学阶段应重点培养的素养来设计活动。<br>例如重视阅读: 可设计“好书推荐角”、“故事分享会”、“阅读之星”评选等活动,让阅读氛围可视化。<div>例如重视目标与计划: 可设置“目标墙”、“心愿树”、“挑战杯”,引导学生设定目标、追踪进度、体验成功。<br></div> 三、 深入观察,快速了解每位学生<br>做好交接:主动、细致地与前任班主任沟通,全面了解班级整体情况、学生特点(尤其是特殊学生)。<br>记住名字是第一步:利用教室白板分组书写学生姓名或打印座位表放在讲台,结合课堂互动,尽快熟记每个名字。<br>用心观察感悟:通过课堂表现、日常互动,迅速捕捉学生特征。初期最容易留下印象的往往是两类学生:思维活跃但需引导规范行为的(如小动作多、爱插话);以及表现优异、习惯良好的“榜样型”学生(如积极发言、条理清晰、彬彬有礼)。持续观察才能全面了解。 四、 清晰立规,重在落实与养成<br>开学“第一课”定基调: 清晰地向学生阐述班级管理制度框架,建议从课堂规范、作业要求、纪律准则、卫生标准四大方面入手。<br>制度是动态的:班级问题是变化的,制度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如阶段性突出问题)进行调整更新。<br>反复强调,聚焦习惯:规矩的建立重在平时渗透和反复强化。例如,狠抓“课前准备”这一习惯:明确要求、责任到人、持续监督、及时纠正,直至内化为自觉行为。切记:习惯养成贵在精专,避免贪多求全。可在一段时间内(如一至两周)集中精力培养和巩固一个核心习惯。 五、 精心培养班干部队伍<br>平稳过渡:接班初期,可沿用原有班委设置,同时清晰阐述你对各岗位职责的理解和要求。<br>提前预告,民主选举:告知全体学生班干部改选的时间、职位及职责,强调民主选举的原则。我通常会在接班一个月左右,在对学生有更深入了解后,进行班干部的正式选举或调整。<br>赋能与指导:重视对当选班干部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职责、掌握方法、树立威信,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 六、 构建高效家校共育桥梁<br>可视化沟通: 通过班级群等渠道,定期分享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照片或视频,尤其多捕捉孩子的进步点和闪光点。多展示集体活动,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在校状态和集体氛围。<br>正向激励为主: 注重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激发其积极性。<br>分享优秀经验: 针对家长们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如书写习惯、错题订正习惯、表达习惯等),可在群内分享优秀案例或实用方法。<br>目标一致,实现双赢: 有效的家校沟通不仅能激励学生,更能提升家校协作效率,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最终实现家校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