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靴子国”(14)——罗马(之三)

OLD DONKEY OVERSEAS(谢绝送花)

6月1日,国际儿童节。D13。今天的安排是游览几个节日免费的景点。这两天出门没敢带相机,全靠手机照相,——原因么,呵呵,懂的人自然懂。<br> 又一次经过昨天回来时经过的特里安法勒恩宠之母堂(见上集)。 早晨近9点出发,将近一小时后,来到圣天使堡垒。 可能是免票的原因,也可能是周末的原因,也可能二者都有,总之,需要冒着烈日排队入场。好在来得比较早,队伍虽长,还能忍受。 这个头像是从罗马时期的某个纪念碑上取下来的,制作于公元2世纪的第二个四分之一(约126-150年)。这个头像很可能在公元537年哥特人围攻罗马时被破坏,当时罗马人将它用作投掷武器。 这个头像同样制作于公元130-160年之间,也就是罗马皇帝哈德良和安东尼·庇乌斯统治期间,很可能也在公元537年哥特人围攻罗马时被破坏,当时罗马人将它用作投掷武器。 城堡里的古老石制泉水设施。 来自托斯卡纳古城卢纳的大理石高浮雕碎片,描绘了一匹马的胸部和肩部以及骑手斗篷的一部分。公元1-3世纪的文物。 圣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它始建于公元139年,最初是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为自己和家人建造的陵墓,被称为哈德良陵墓。 当时罗马皇帝们流行建造宏大的陵墓,以彰显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哈德良陵墓也不例外,其规模和建筑工艺都极为出色。 在中世纪,随着罗马政治局势的变化,哈德良陵墓逐渐被改造成一座军事要塞。它经历了多次扩建和加固,增建了城墙、塔楼等防御设施,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成为了保护罗马城的重要据点,抵御了多次外敌入侵和内部冲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天使城堡与梵蒂冈之间修建了一条秘密通道——天使桥,方便教皇在紧急情况下避难。从此,它成为了教皇的私人堡垒和避难所,同时也被用作监狱和财宝储藏室。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圣天使城堡与梵蒂冈之间修建了一条秘密通道——天使桥,方便教皇在紧急情况下避难。从此,它成为了教皇的私人堡垒和避难所,同时也被用作监狱和财宝储藏室。 城堡融合了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多种建筑风格。主体建筑呈现出古罗马建筑的雄浑与庄重,如巨大的圆形陵寝部分。 中世纪时期增建的防御工事给增添了厚重和威严感;而内部装饰和部分改建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审美,如精美的壁画和雕塑。 罗马骨灰瓮墓室厅。墙上的铭文(上)传为罗马皇帝哈德良所作的诗歌,是他临终时对灵魂的思索,大意如下:<div>“脆弱、轻柔、漂泊的小灵魂啊,<br>你曾是身体的宾客与伴侣,<br>如今,你要去往何方?<br>你将变得苍白、僵硬、赤裸,<br>不再能如往昔,带来欢悦 。”</div> 如今的圣天使城堡是一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艺术作品,包括古代雕塑、绘画、武器、盔甲等。 这些藏品展示了罗马从古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丰富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名家之作。 路易吉・克雷斯皮:《牧羊人的崇拜》,1742 年。 卡洛・马拉蒂:《圣母崇拜》,创作于18世纪。 雅各布・巴萨诺:《向牧羊人报喜》,创作时间约为1558-1560年。 朱塞佩・切萨里:《拉撒路的复活》,创作于17世纪。 费德里科・巴罗奇:《圣母子与圣约翰福音传教士》 ,又称《圣约翰的圣母》 。创作时间约为1564-1565年。 菲利波・贝利尼:圣母子与圣奥古斯丁、圣多米尼克;创作时间:约1570年。 卡洛・萨佩利:《贡品》,创作于1819年 。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圣家族》,创作于1660-1670年 。 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圣母子、圣约瑟夫与圣彼得殉道者》,创作于16世纪。 塞巴斯蒂安・布尔东:《无辜者大屠杀》,创作时间约为1650年。 乔瓦尼・焦罗拉莫・萨沃尔多:《圣母崇拜圣婴与圣方济各、圣哲罗姆》,创作时间约为1525年。 彼得罗・万努奇,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佩鲁吉诺:《永恒的祝福》,创作时间为1513-1523年 。 费德里科·巴罗奇: 《阿西西的宽恕》,创作年代:1580-1583年。 萨索费拉托画派(Scuola del Sassoferrato )创作于17世纪:《圣母的面容》。 弗朗切斯科・特雷维萨尼:《博尔塞纳的奇迹》,创作于18世纪。 安尼巴莱・卡拉奇:《下十字架》,创作于16世纪。 乔瓦尼・巴廖内:《基督为门徒洗脚》,创作于17世纪。 由塞巴斯蒂亚诺・孔卡画派创作于18世纪的作品:《圣母子与圣卡洛》。 乔瓦尼・巴廖内:《抹大拉的马利亚》,创作于17世纪。 克里斯托福罗・阿洛里:《雅各的异象》,创作时间为1595-1605年 。 佚名画家:《庇护五世肖像》,创作于16世纪。 庞佩奥・巴托尼:《庇护六世肖像》,创作于1775年 。 阿戈斯蒂诺・马苏奇:《教皇本笃十四世肖像》,创作于18世纪上半叶。 乔瓦尼・巴蒂斯塔・高利,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巴奇乔:《克莱门特九世肖像》,创作于17世纪。 托马索・基亚里:《祈祷中的圣托马斯》,创作于18世纪。 卡洛・马拉蒂:《受胎告知的圣母》,创作于17世纪。 彼得罗・贝雷蒂尼,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彼得罗・达・科尔托纳,还有其合作者:《圣玛蒂娜的殉道》,创作时间约为1660年。 路易吉・斯托伊萨:《大地母亲》,创作于2024年。 安东・拉斐尔・门斯:《抹大拉的马利亚》,创作于18世纪。 乔瓦尼・巴蒂斯塔・萨尔维:《圣母子与圣婴递水果》,创作于1660年 。 彼得罗・贝雷蒂尼:《三位一体》,创作于17世纪。 这幅画描绘了詹姆斯三世・斯图亚特前往意大利的旅程,他在伊莫拉受到红衣主教戈扎迪尼的欢迎。作者:安东尼奥・焦尼马。 威廉·范纽兰特二世:《带烟花架的圣天使城堡正面景观》。创作时间:约1620年。 弗兰茨・西奥多・阿尔尼:《圣天使城堡的烟花架》,创作时间:19世纪晚期。 罗马画派大理石雕塑:《救世主》,创作时期:15世纪晚期-16世纪早期。 布鲁诺·切科贝利: 《自然虔诚。致敬格吕内瓦尔德》,创作年代: 2020年。 朱塞佩·萨尔瓦托里: 《拥抱》,创作年代: 2001年。 城堡顶上,是绝佳的270度的观景台,能清晰地眺望不远处的梵蒂冈大教堂、堡垒旁的特韦雷河,以及遍布罗马城的大大小小的教堂圆顶、尖顶等建筑。 城堡周围的美丽景色,如台伯河和天使桥的风光,让游客流连忘返。 城堡顶部矗立着大天使米迦勒的雕像,这也是圣天使城堡名字的由来。 公元590年罗马瘟疫泛滥,教皇格莱戈里奥一世带领人们巡行祈求上帝制止瘟疫。行至哈德良墓前的桥上时,教皇看到天使米迦勒展翅立于陵墓顶端,认为这预示着瘟疫即将结束。 1536年,蒙代路博用大理石雕刻米迦勒像,置于最高处,原哈德良墓也在几百年后改名圣天使堡。 城堡平台是一个很好的观景台。 圣天使桥的那一头。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上,昨天摆满了椅子,这会儿已经全部坐满了人。应该是节日的什么仪式活动吧。 除了艺术品,还保存着许多与罗马历史相关的文物,如古代的钱币、珠宝、宗教遗物等,这些文物为研究罗马的历史、宗教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城堡内,装饰华丽,壁画满墙的厅室。 这里就是一个艺术宝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廊外是台伯河和圣天使桥。出了圣天使堡垒,我们来到圣天使桥。 圣天使桥(Ponte Sant'Angelo)始建于公元134年,由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建造,最初名为“埃利奥桥” ,目的是连接罗马市中心与他正在建造的陵墓,即后来的圣天使城堡。圣天使桥拥有五个石制桥拱,坚固的结构使其历经数个世纪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其设计既考虑了实用性,能够承受较大的交通负荷,又展现了古罗马建筑的对称美和稳重感。 17世纪,在教皇克莱门特九世的主持下,著名雕塑家贝尼尼和他的工作室为桥梁创作并安置了一组天使雕像,这些雕像成为了圣天使桥的标志性景观。<div>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div> 贝尼尼是继文艺复兴以后到十八世纪前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巴洛克雕塑家,他的优秀作品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在雕刻技巧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贡献。作为意大利巴洛克美术的首席,贝尼尼可谓是多才多艺。他能文善画,颇具文艺复兴时代的遗风。对于贝尼尼,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贝尼尼作为十七世纪艺术上最伟大的革新者之一,被载入世界艺术史册。 桥两侧共立有12尊雕像,分为两类:桥头圣徒雕像2尊,位于南桥头入口,创作于1535年。天使雕像10尊,分布于桥栏两侧,创作于1667-1669年,由贝尼尼团队完成。这是天使雕像苦胆醋海绵天使。他手持绑在杆子上、浸了醋和苦胆的海绵(士兵曾以此给耶稣解渴)。由安东尼奥·乔尔杰蒂创作。 圣矛天使,手持刺穿耶稣肋旁的长矛(圣矛)。由多米尼克·圭迪创作。 十字架天使,手持耶稣背负的十字架。由埃尔科勒·费拉塔创作。 示众牌天使:手持写有“拿撒勒人耶稣,犹太人之王”(INRI)的示众牌。由吉罗拉莫·卢琴蒂创作。<div>贝尔尼尼亲自雕刻了荆棘冠天使和示众牌天使。这两尊雕塑被认为是整个系列的艺术巅峰,动态感、衣褶的处理、面部表情的深刻性以及情感的渲染都无与伦比。<br>由于教皇克雷芒九世非常珍视贝尔尼尼的原作,担心它们暴露在户外会受损,因此要求制作复制品放置在桥上。贝尔尼尼的原作现被精心保存在罗马的圣安德烈亚·德拉·弗雷特教堂内。桥上对应位置放置的是贝尔尼尼的弟子们制作的复制品(质量也非常高)。</div> 分衣骰子天使:手持耶稣的里衣和士兵们为分其外衣而掷的骰子。由保罗·纳尔迪尼创作。 圣钉天使:手持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钉子。由吉罗拉莫·卢琴蒂创作。 圣殓布天使,手持传说中圣女维罗妮卡为耶稣拭面时印有耶稣面容的布(圣帕/维罗妮卡圣帕)。由科西莫·凡切利创作。 荆棘冠天使。手持耶稣被迫戴上的荆棘冠冕。由保罗·纳尔迪尼和贝尔纳迪诺·卡梅蒂创作。 鞭子天使,作者:拉扎罗·莫雷利。 鞭刑柱天使:手持耶稣受鞭刑时被绑缚的柱子(鞭笞柱)。由安东尼奥·拉吉创作。 桥南入口处的圣徒雕像。圣彼得(Saint Peter):左手持圣经,右手握天堂钥匙(象征教权)。创作者:洛伦泽托。 圣保罗(Saint Paul),左手持圣经,右手持剑(象征殉道)。 <br>创作者:保罗·罗曼诺。 劳罗的圣萨尔瓦多是意大利罗马市中心的一座天主教堂。它是意大利马尔凯地区居民马尔基亚尼的“国家教堂”(意大利统一前,意大利每个地区的人口都被视为一个“国家”)。 教堂采用拉丁十字架的平面图,天花板呈桶形拱形。 主祭坛画和圆顶由卢多维科·鲁斯科尼·萨西绘制。 教堂有一系列由弗朗切斯科·萨尔维亚蒂创作的风格主义壁画(1550年)。 耶稣受难小教堂(Chapel of the Crucifix)内有一尊真人大小的基督背着十字架的木雕。 圣屋小教堂位于左耳堂,供奉着洛雷托圣母。 右边的第二个小教堂是献给圣查尔斯·博罗梅奥的。圣母子祭坛画由Alessandro Turchi创作。 罗马城的小巷。 小巷的道路不知是那个年代的了,反正不是现代的。在这里的小街小巷几乎看不到现代的水泥路面。 正义宫。意大利最高法院建筑。顶部的青铜驷马战车雕像,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与象征意义(象征自由、正义等 ) 。 我们来到了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 纳沃纳广场是罗马的一座著名广场,以其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而闻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原为古罗马体育场的遗址,建于公元1世纪。在17世纪,广场被重新设计为巴洛克风格,成为重要的公共空间。 建于19世纪的海神喷泉(Fontana del Nettuno),由雕塑家安东尼奥・德拉・博尔塔设计,后续历经修缮,是纳沃纳广场三座著名喷泉之一。 中央是海神尼普顿雕像,他手握三叉戟,展现出威严气势,仿佛在掌控海洋。 周围环绕着形态各异的神话人物、海马等雕塑,有的在与海怪搏斗,有的在辅助海神,动态十足,生动呈现神话场景。 纳沃纳广场中央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 ,17世纪,由著名雕塑家贝尼尼受教皇英诺森十世委托建造,旨在为广场增添华丽景观,同时彰显教皇统治与天主教的权威,是巴洛克艺术在罗马城市景观中的经典代表作 。<br>设计意图:通过喷泉展现世界四大河流,象征天主教对全球的精神统治,将地理、宗教、艺术巧妙融合。喷泉中央是从埃及运来的方尖碑,碑顶有教皇徽章,方尖碑与下方的岩石、河神雕像组合,形成层次丰富、极具动感的空间布局,利用水流、雕塑形态营造出热烈的巴洛克氛围,让观者感受到艺术的震撼与宗教的威严 。 雕塑中,尼罗河以蒙面形象示人,坐在岩石上,身旁有狮子相伴,体现非洲河流的神秘与野性。恒河:人物姿态慵懒,手持长桨,象征亚洲恒河的悠远与宗教意义。多瑙河:身姿挺拔,触摸教皇徽章,代表欧洲多瑙河与天主教权力中心的关联,体现对欧洲的影响。拉普拉塔河:神情激动,手中拿着金币,象征美洲拉普拉塔河地区的财富。 四河喷泉是贝尼尼巴洛克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将动态的人体雕塑、自然元素(河流、岩石 )与建筑构件(方尖碑 )完美融合,展现巴洛克艺术追求动感、华丽、宗教象征的特点,对后世雕塑与城市景观设计影响深远 。 圣阿涅塞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是一座华丽的巴洛克教堂,设计者为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 圣阿涅塞教堂的修建是为了纪念基督教圣徒阿涅塞(Saint Agnes),她是一位年轻的基督教殉道者,传说在公元4世纪因拒绝放弃信仰而被处决。 教堂的立面设计独具匠心,采用了丰富的曲线和凹凸变化,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和规整感。主立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中央是巨大的椭圆形窗户,周围环绕着精美的雕塑装饰,两侧的壁柱和山花增添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下层则通过不同材质和色彩的对比,营造出庄重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进入教堂内部,会被其宏大而富有戏剧性的空间所震撼。中央的中殿宽敞明亮,穹顶高耸,采用了复杂的几何图案和精美的壁画装饰,光线透过穹顶上的窗户洒下,营造出神圣而神秘的氛围。 雕塑作品则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现力著称,尤其是祭坛上的圣阿涅塞雕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圣徒的形象和气质。 侧廊和小礼拜堂则相对私密,装饰同样精美,展示了巴洛克艺术对细节和装饰的极致追求。 最初的教堂建于公元4世纪,在中世纪时期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复。<br><br> 到了17世纪,在教皇英诺森十世的支持下,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由著名建筑师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负责设计。 博罗米尼以其独特的巴洛克风格对教堂进行了重新塑造,使得圣阿涅塞教堂成为了巴洛克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圣阿涅塞教堂内有多幅壁画,出自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之手,比较知名的有:彼得罗・达・科尔托纳: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画家创作了教堂中一些精美的壁画 。他擅长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动感的构图,作品充满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能巧妙地利用光影效果营造出空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在宗教题材的表现上,赋予神圣人物以生动鲜活的姿态和情感。 乔瓦尼・巴蒂斯塔・高利 :其作品也装点着圣阿涅塞教堂。他以绘制天顶画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巴洛克风格,通过透视法和夸张的人物动态,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仿佛将观者带入一个超现实的神圣空间,让教堂内部更显庄严与神圣。 圣阿涅塞教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巴洛克艺术的宝库。它展示了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罗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圣阿涅塞教堂见证了罗马数百年的宗教变迁和艺术发展。它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成为了解罗马巴洛克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摩尔人喷泉(Fontana del Moro),纳沃纳广场著名三喷泉之一。17世纪由乔瓦尼·洛伦佐·贝尼尼等参与改造,成为纳沃纳广场经典喷泉之一 。<br>中央上层原是一位摩尔人(非洲或阿拉伯血统 )雕像(现雕像为复刻品,原作在博物馆 ),摩尔人脚踩海豚、与海怪互动的形象独特,“摩尔人喷泉”因此得名 。 <br>除摩尔人雕像,还有围绕的人鱼、海豚等雕塑。人鱼有的吹奏乐器,有的与海怪嬉戏,动态十足,通过细腻雕刻展现肌肉线条、表情神态,生动呈现神话场景,仿佛让观者置身奇幻海洋世界 。 纳沃纳广场不仅是罗马的一处历史遗迹,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艺术氛围的地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无论是欣赏美丽的建筑,还是享受悠闲的咖啡时光,纳沃纳广场都能提供独特的体验。 夫人宫(Palazzo Madama),建于16世纪初。得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私生女奥地利的玛格丽塔夫人。目前的立面建于17世纪50年代中期,增加了华丽的檐口和怪诞的屋顶装饰。教宗本笃十四世时,这里是教宗政府所在地。1849年,教宗庇护九世将财政部、公债部和教宗邮局搬到这里。1871年,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征服罗马后,夫人宫成为参议院所在地。 圣安德烈圣殿。 圣欧斯德珊圣殿(Sant'Eustachio)是罗马的罗马天主教领衔堂区和宗座圣殿,建于公元8世纪,得名于圣人圣欧斯德珊。 内部为十字平面,只有一个中殿。中殿的两侧各有三根放置在宽底座上的壁柱。肋拱顶饰以花和叶子,其上覆盖圆顶,中央有圣灵的象征。正祭台用大理石和镀金金属制成,优雅而精致。祭坛的顶部有一昂贵的法国红斑岩古瓮,里面藏有圣欧斯德珊的圣髑。祭坛画由弗朗西斯科·费迪南迪绘制于1727年,又名"l'Imperiali",描绘圣欧斯德珊及其家人在公元118年,在公牛的青铜雕像中被烧死而殉难。正祭台上方的镀金木制祭坛华盖(大约1746年)出自费迪南多·夫加之手。 我们来到万神殿。 罗通达广场(Piazza della Rotonda),大致呈长方形,从北到南约60米,东西40米,中间是喷泉和方尖碑,其南侧是著名的万神殿。 万神殿喷泉(Fontana del Pantheon)位于万神殿前方的罗通达广场。它是由教宗额我略十三世委托,由贾科莫·德拉·波尔塔于1575年设计,由莱昂纳多·索马尼用大理石雕刻。 喷泉包括石头基座,和建于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马库托方尖碑,还装饰了四只海豚。1886年,原来的大理石人像被移走,代之以路易吉·阿米西的复制品。今天,原作保存在罗马博物馆。 罗马万神殿(Pantheon)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门廊有16根12.5米高的埃及花岗岩科林斯柱,支撑三角形山墙,刻有阿格里帕建造铭文。原穹顶覆镀金铜瓦,后遭掠夺,现为铅瓦覆盖。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格里帕建造,供奉奥林匹亚诸神。 公元80年遭大火焚毁,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重建主体结构,并保留了阿格里帕的铭文以表敬意。 公元609年被赠予教皇,改为天主教堂“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避免了中世纪宗教冲突的破坏,得以完整保存。 万神殿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尤其是它那巨大的穹顶:直径与高度均为43.3米,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无筋混凝土穹顶(纪录保持至1960年,近2000年!)。 穹顶厚度从底部5.9米递减至顶部1.5米,内壁划分5排28个凹格减轻重量。 每年4月21日(罗马建城日)正午,阳光通过圆洞精准照亮入口,体现古罗马天文与建筑智慧。 顶部圆洞(Oculus)直径8.7-9米,是唯一光源,象征神界与凡间的连接。下雨?不用担心:雨水通过圆洞进入,由地面22个隐蔽排水孔排出。 建筑主体用火山灰混凝土浇筑,地基厚7.3米,墙体厚6米。 在工程上,万神殿也有新的突破:混凝土配方分层优化:底层用重质凝灰岩,顶层用轻质浮石,确保结构稳定。 8个巨型拱壁分散穹顶压力,无内部支柱。 万神殿在建筑史上影响深远。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穹顶建设技术更是成为后来欧美公共建筑的范本。文艺复兴巨匠布鲁内莱斯基借鉴其穹顶技术设计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托马斯·杰斐逊图书馆、巴黎先贤祠等著名建筑的设计也参考了万神殿的设计。 万神殿初为多神教圣地,供奉朱庇特、战神等;改为教堂后保存基督教圣骸,成为宗教融合的见证。 1870 年意大利统一后,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等君主的安葬计划与万神殿产生联系,万神殿逐渐成为意大利国家纪念意义的陵墓所在地 。这里葬有: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翁贝托一世(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之子)、玛格丽塔王后等。 巴尔达萨雷·托马索·佩鲁齐(1481年3月7日-1536年1月6日)之墓。巴尔达萨雷·托马索·佩鲁齐是一位意大利建筑师、画家和布景设计师、建筑学者和军事工程师。他从事各种活动领域,是少数可以被认为是“全能之人”的人之一,与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物相提并论,能够在许多领域影响艺术的发展 玛格丽塔王后(Queen Margherita)墓。玛格丽塔是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的王后,在意大利历史与王室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优雅形象和对文化等领域的影响被铭记 。<br>陵墓以深色大理石为主料,雕刻精细,基座上的兽首、纹饰等,展现高超工艺,金属装饰(如顶部 )增添华贵感,体现对王室成员的尊崇,通过材质选择与雕刻艺术,营造庄重肃穆氛围 。 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墓雕像。拉斐尔在文艺复兴艺术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 “文艺复兴三杰” 。他于 1520 年去世后,被安葬在此。这是墓上方洛伦佐・贝尼尼设计的一尊雕像。这尊雕像展现了对拉斐尔这位文艺复兴巨匠的缅怀与敬意。雕像的细节丰富,人物姿态优雅,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传递出对拉斐尔艺术成就的尊崇,吸引无数艺术爱好者前来瞻仰 。 圣母与圣子雕像,是宗教艺术的代表作品。雕像以大理石为材质,通过细腻的雕刻,将圣母的慈爱、圣子的纯真形象生动呈现。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的刻画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同时也体现了宗教信仰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万神殿祭坛。 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万神殿内仍留存一些壁画残片。这些残片虽不完整,但从保留的部分中,能看出古代艺术家对色彩运用和人物场景描绘的高超水平。 万神殿不仅是建筑史的里程碑,更浓缩了罗马从帝国到现代的文明脉络。其将数学、神学与工程学完美融合,至今仍震撼着每一位访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