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事,存心是第一位的。

诚敬儒文化

<p class="ql-block">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家长除了不会为孩子做好示范、树立榜样外,还非常糊涂,很多家长善恶不分、美丑不辨甚至是非颠倒,判断力出现了大问题。结果在家庭教育中,大糊涂教出来一个小糊涂,小糊涂慢慢长成大糊涂,最后搞得一塌糊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结合一些案例,帮助家长,也请家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判断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什么叫善(好)?什么叫恶(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分辨善恶的第一标准看存心,即念头、动机</p><p class="ql-block">一念利益大众,为人不为己,是善的;反之,一念自私自利,为己不为人,是恶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智者论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读书人碰到疑惑,就去请教智者,问:“打人骂人是恶吗?”答:“不见得。”接着又问:“对人很恭敬、很有礼貌是善吗?”答:“那也不一定。”这些读书人被智者的话搞糊涂了。智者说:“假如他打人、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想一巴掌把他打醒,这个存心是善的,是利益他人的,这也是善。”当然,学问要学得灵活,要伺机而动。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醒悟最好不要打,那会结怨。智者还说:“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假如他的存心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为了自己的私欲,那对人的礼敬是虚伪的,这也不是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智者的教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存心来判断善恶。一念自私自利,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一念利益众人,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处事,存心是第一位的。我们家长不仅自己要时时处处存好心,还要引导孩子存好心。</p> <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就来判断一些为人处事是好是坏。</p><p class="ql-block">工作勤奋好不好?好多人认为,这还用讨论吗?当然很好,是中华传统美德。其实不一定,关键还是要看存心跟动机。很多人拼死拼活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但是你要了解是什么动力让他这么干?如果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让妻儿有好日子过,只是为满足虚荣,希望站在别人面前显摆:我有名牌轿车,我有豪华别墅!这种勤奋不是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努力读书好不好?不一定好。关键看动力。假如孩子每天努力的动机是我父母这么辛劳,我一定要让他们放心,省心,甚至为家庭、国家兴旺,假如是这种存心,是大善;如果孩子的存心是我考得好,将来找个好工作,自己的生活可以好一点,那么这样的努力读书会不持久,会遇到障碍;假如考得好,我爸爸会给我奖励,那就是很担心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在学校门口耍赖、打滚,不愿意跟妈妈回家。母亲掏出了一颗糖,想不想吃糖?想吃糖就跟我回家,这个孩子立刻就跟妈妈回家了。请问这个孩子好不好?听不听话?很多家长笑了,我知道一定很多的家长这样做过,可能现在还在做。但是我们有没有静下心来,去体会一下,孩子听话了,他听的是谁的话?听妈妈的话,还是听糖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有个母亲讲,她的女儿很懒惰,她后来学了一本书籍非常的有效,书上告诉她,给所有的家务活标价,她说她的女儿立刻变得很勤快。比如说洗一件衣服两块钱,擦一双皮鞋给一块钱,她的女儿这个一下子就变得勤劳起来,家务活抢着干。请问,她女儿勤快不勤快?但是勤劳了一星期,有一天她回家很累了,在沙发上躺着,就对女儿说,女儿,帮妈妈把洗衣机里的衣服晾一下,妈妈给你两块钱。这个女儿连走都没有走出房间的门,在里面回了一句话,妈妈,今天我也很累,这两块钱我不赚了。</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春节,我经常发现很多小孩朝着长辈说这么一句话:“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些小孩有礼貌吗?是真的恭喜你发财,还是盯着你的钱财?谁教的?大人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判断力,要静下心来去思考,孩子为人做事,他的动机、存心到底来自于哪里?是“父母呼,应勿缓”,还是“财物呼,应勿缓”?那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样是做了,但是孩子的心已经完全不同了。“利诱永远诱不出伟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衡量一个人的学问高不高,用什么来判断?我们往往看的是一个人的学历或者学位的高低。请问,博士有没有学问?大家都会说有学问,大学问。如果这个博士不孝敬父母,他有没有学问?如何衡量一个人是进步还是退步?看结果是吧,如果考试名次上去了,但是他变得骄傲自大了,这是进步还是退步?所以,一个人学问的高低,跟他的学历没有多大关系,一个人是进步还是倒退,跟他的结果也没有多大关系,跟一个人的心有关系,是在提升,还是在下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在外出差回来,给女儿带了礼物,女儿会如何反应?眼睛是首先盯着礼物还是先帮爸爸提东西,寒暄温暖,甚至敲腿按摩?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妈妈如何引导女儿存好心?妈妈就要跟孩子讲,你看爸爸出差在外每天这么辛劳,但是他仍然没有忘记你这个女儿,还给你买礼物回来。你接过的不是爸爸的礼物,而是爸爸的那份爱子之心,我们看到的不是礼物有多少价格,而是背后爸爸对我们的那份关爱,这份关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自顾文伟老师《弟子规与家庭教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