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完好保留布依族三个土语区的县区,历史文化悠久,民族底蕴深厚。距镇宁县城西南几公里处有个千年古寨高荡村,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布依族村寨。听说高荡古寨是省内罕见的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为一体的布依族文化的“活化石”,其历史与喀斯特地貌、军事屯堡文化深度融合,保存了极富布依民族特色的石构建筑群及遗迹,是研究布依族历史、感受布依族文化难得的样本,五月初我们正好在贵阳,决定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5月9日,从贵阳出发。我们因为客居贵阳没有车,只能靠公共交通,先坐高铁到安顺西站,然后在安顺西站旁的客运站坐汽车到镇宁县城。其实贵阳到镇宁也可坐汽车,大约两小时车程,但是车次比较少。镇宁县汽车站对面有4路公交车到高荡村,但车次少比较难等,而汽车站门口的出租车不打表漫天要价,我们就叫网约车去了。</p> <p class="ql-block"> 高荡,处于黄果树大瀑布和龙宫两个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之间,海拔1186.20米。因寨子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青山环抱,中间一寨端坐,犹如群峰上托着一口锅(此处借用一张网上从空中的俯拍照片),布依语称“瓮座”;且北向靠山有两处水荡,山高水高,故汉语译为“高荡”。不过,后来我们在寨子里转悠一圈并没有发现“荡”。</p> <p class="ql-block"> 高荡村201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所以毫不意外地,游客中心建在离寨门老远的地方,得坐景交车进寨。 景交车在寨门口停下,寨门是木石结构,简单古朴,门楣上方悬挂匾额一面是“高荡千年布依古寨”,另一面是“高荡村”。</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有个不大的迎宾广场,右侧有楼房,是村史馆,但今天没开门。现在还没到旅游旺季,游客很少,村里比较安静。左侧有个石构模型,我一开始没明白是啥,参观完寨子之后才恍然大悟,所以,回头再说。从寨门进去还要再走一段路之后才到达古寨的核心区。</p> <p class="ql-block"> 漫步村中,目之所及,皆是石头,这是一个石头构筑的世界,石墙、石瓦、石井,石路、石拱寨门,古寨内从巍峨的古堡到幽深的古井,从蜿蜒的巷陌到古朴的民居,乃至日常的水缸,无一不是用石头建成。灰白的石构建筑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在群峰环抱间铺展出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 "石板房"是高荡村的一大特色,村内建筑都以古老的布依族干栏式石板房为主。高荡的房子从上到下全部用石头构筑,墙体以干垒石块砌筑,屋顶覆石板。</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头全是天然的建筑材料,一片片厚薄不一像厨师们做出的千层饼,当地村民就地取材,较厚的切割做墙,平整点的做瓦片,牢固又美观。</p> <p class="ql-block"> 石板房依山而踞,有序排列,多为“一正两厢、四面开窗”的建筑格局,两侧面和背面的窗户小而高,兼具防御与生活功能。房屋窗户以花格木制图案为饰,涂以土红颜色,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多数房屋为7-9个柱头三个通间的三层楼房。房屋两边的山墙和后廊墙由石块砌成,前廊下半段由厚石板作墙面,俗称"板壁"、"挡风",上半段则为木质"板壁"和"花窗",称为"四落腔"。</p> <p class="ql-block">见有户人家开着门,征得主人同意后进门参观,拾阶而进,由低到高纵深为三层,底层为牲畜圈舍、二层为居室、三层可作居室变兼仓库,“人栖其上、牛马羊豚畜其下”。但仅是靠山墙的两间有楼枕、楼板而在作圈舍的底层之上形成两层。而正中一间的后半间或全部则留空,称为半楼。不过,既然是人家的生活居室,我就没有拍照。</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布依族石板房干栏建筑,厚重的石墙诉说着坚韧,层叠的石瓦演绎着智慧。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还显示出无比的灵巧和智慧,极富审美功能。既具民族特色,又古朴凝重。</p> <p class="ql-block"> 高荡布依古寨的民居巧妙地融入了山势地形,它们有序地排列着,其中多数房屋都面向南方。在东山脚下,则零星地分布着几栋东西向的房屋。寨内,石板小巷纵横其间,两条宽约3米的道路贯穿而过,连接着每一排房屋。而各排房屋之间,宽度不等的巷道又将这些住户紧密相连,共同织就了一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p> <p class="ql-block">寨脚有半圆石拱寨门,寨中还有5道石拱院门,院门以内成为相对独立的寨中“小区”。村里各交叉路口都有指路牌,但缺点是没有全域导览地图。</p> <p class="ql-block">寨子中心广场上,有布依族妇女在晾晒刚收获的油菜籽。</p> <p class="ql-block">树荫下、门廊阴凉处坐着三三两两身着民族服装的布依族妇女,多为中老年人,摆个小地摊卖土产。高荡村布依族服饰以蓝、青色为主色调,注重蜡染与刺绣工艺,服饰结构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尤其是独特的围腰、百褶裙和头饰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高荡村成寨于明洪武年间(约14世纪),距今600余年,至清代渐成规模,现存古建筑多建于明代至清代。距今200-600年不等。均为石木结构干栏式石板房,共151栋423间,占地22000余平方米,几乎未被破坏。目前,古建筑群整体风貌仍保存良好。部分文献称其有“千年历史”可能源于布依族口述传统或建筑遗存的久远性。高荡古寨也是目前保存颇为完好的布依族村寨之一。深究其故,既与高荡村历史息息相关,亦与当地的民风有关。</p> <p class="ql-block">高荡村具有明显的布依族村落特征,选址上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聚族成村。</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高荡居民全系布依族,全寨仅伍、杨两姓。说起高荡村的历史,必然绕不开古寨中央广场旁的寻羊井,这是一口千百年来从未干枯过的水井,井壁、井盖和前面围墙均为石砌,井口宽1.1米,高0.80米,深0.7米,水源清澈,长年不断,过去一直是高荡人的主要饮用水源,今仍沿用。</p> <p class="ql-block">因一个美丽而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这口井与高荡村落形成之间的关系,又有人把它叫做"寻羊井"。明朝以前,高荡先民并不住在这里,而是在梭罗河近岸,布依语叫"梭罗"的地方。相传,伍家的始迁祖是"报摩"(即"风水先生"),有一天他在河边牧羊时下河抓鱼,等到上岸后却不见了羊的踪影。他顺着羊脚印寻找,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无意间发现这口冒着碗口粗水流的山泉。又累又渴,他俯身掬起一捧喝下,顿感无比甘爽清凉,抬头一看,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夹着宽阔的坝子。他背北面南仔细端详,发现向山既呈拱卫之势且迎请有情,明堂宏阔平坦。于是急步走到南山脚,背北面南再一看,这北山来龙如此连贯,山形地势雄伟中透着俊秀。再看东西两翼亦开合有度,不禁喜上心头,叹道:"此处真乃合意合心安居之所,建业之地"回到梭罗后,他召集家人商议,待大家回来再细察慢看,果然不仅风水好,生产生活条件也好。很快,伍姓便从原居迁此落业。高荡的杨家原在今高荡靠山的后面居住,两家是姻亲,伍家为舅,杨家是姑。找到这样的风水宝地,伍家自然不能忘自己的姐妹,所以把杨家也从后山接了过来,这也是高荡从古至今按宗族谱系而论仅伍杨两姓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四面环山的地形为高荡的村民们提供了有利的庇护,村中亦建设有堡垒、营盘以抵御外敌,至今仍留有古迹遗址。在村子东边的小山上建有古堡,离地约80余米。高荡古堡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是古寨收寨拒敌的军事攻防设施。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治安秩序极端恶化。贵州山区多数村寨为自保纷纷建筑护寨围墙和在山势高峻处筑碉建堡,但今多已无存,高荡古堡属少数能够完好存留至今的古堡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堡由石质外墙和石木结构碉楼组成。碉楼建在围墙内中央,高6.8m,建筑面积18.55平方米;围墙平均高度3m,厚度60cm,墙内面积233平方米。碉楼,围墙均凿有大小不等的观察孔(也是火枪,弓箭射击孔),墙内岩体上凿有捣制火药的药槽。碉楼除屋顶遭损毁外,其楼身保存基本完好。</p> <p class="ql-block">从寨子到古堡原有3条可供上下往返的通道,一条为石砌台阶步道,两条为可移动木梯攀爬道,后者为密道。为游客游览安全,现仅修复开放其中的石砌步道。但是我们爬到山顶到古堡脚下时却发现,连石砌步道也拦着不开放了。挡道的木牌上说是因修缮而关闭。实际上也没有看见有人在施工,步道上都挂上蜘蛛网了,显然很久没人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 与古堡之遥相呼应的是村西北面的后山顶部,古营盘遗址依然留存。营盘与建古堡时同建,呈斜坡式不规则长方形局,三面绝壁,块石砌筑。由围墙、房屋组成,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现残存石居30余间,每间20—50平方米。围墙残高5.8米,上宽1.2米,民居石屋墙身尚存。为旧时寨上老弱妇幼避兵、匪患的场所,均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当战事来临,寨墙寨门作为第一防线,城堡碉楼作为第二防线,而营盘则是最后的坚守之地。形成寨门—碉楼—营盘三级防御体系。清代虽已有火药枪炮,但常规兵器仍是长矛大刀等冷兵器,坚固的寨墙门加上古堡营盘,即能构成有效的拒敌防线。遗憾的是,古营盘遗址又围上围挡说是在维修。只好从网上找张全景图来看,突然发现,我刚进村时在村史馆对面看到的那个石构模型原来就是这个古营盘遗址的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个布依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采用石墙、石瓦、石板路等传统元素,与村落古建筑群保持一致,展现了布依族独特的“石干栏”建筑风格。展览通过文字、图片和实物展示村落的发展脉络,记录当地主要姓氏的迁徙与文化传承,展示传统农具、服饰等生活用品,介绍“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庆典 。</p> <p class="ql-block"> 高荡村还是黔中地区久负盛名的“儒林村”,重视学习,尊师重道,文化底蕴深厚。村寨至今坚守布依母语,孩子们聆听村中老人讲述屯堡御敌的故事,让文化的种子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发展,高荡闭塞的环境和交通一方面使高荡村保留了古寨的原汁原味,但另一方面也变成了当地人与外界沟通的障碍。过去的高荡经济发展滞后,在只能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的高荡人看来,只有读书才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即便没有读书天赋,年轻一辈的高荡人也更愿意出去闯荡。伴随着年轻人一个个走出大山,古老的村落渐渐只剩下寡言的老人,老旧的房屋,历尽风吹雨打,一度沉寂破败。如今,高荡村实行“新旧分治”,划出核心保护区维护保持古寨风貌,又在寨外规划新村安置搬迁村民。古寨保护与新村发展双轨并行。</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村里的石头古建筑群,在村里的农家乐吃过中饭,本以为游览就此结束。但路过的一群游客说约在古桥那里集合,又想起在游客中心买车票时售票员说了一句,现在去梭罗桥的景交车不开了。可是,这个梭罗桥到底有多远呢?看指示牌说只有一公里,便决定走过去,谁知已经走了好长一段路,指路牌上仍显示还有900米。估计所谓的一公里是指坐景交车过来下车后还有一公里吧?因为后面一段路是田边小土路,车走不了。还要绕过一片坟地(也许是村里的祖坟地?),山间一小块坝子是庄稼地,不过此时油菜刚刚收完,地里没有庄稼。若是早些时候油菜花开的季节来,想必这里风景不错。头顶烈日走得快要绝望时,终于听见了水流的声音。紧走几步,果然见河上的一座三孔石桥静卧如虹。</p> <p class="ql-block"> 梭罗古桥,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有着600年历史。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令颖川候傅友德率军南征。为平定云南元朝残余势力,傅友德率15万大军由辰皖(安徽东南)向贵州进发,到贵州后以黔中(安顺)为大本营,稳扎稳打逐步向南推进。为解决大军锱重与后勤交通困难,傅友德命官兵在当地百姓的支援下速建沿途道路与桥梁。是年,梭罗大桥建成。民国《镇宁县志》载:"梭罗大桥在城西15里,为草果寨、元总堡、高荡往来要冲,即雨窝桥下流。此桥于同治苗变时(按:指苗族黄金印起义)拆毁二洞后,高青山军门(按:军门为清代军职)平贼(按:指清军平定黄金印起义的军事行动)经此,修复,有碑"。</p> <p class="ql-block">梭罗大桥因系洪武年间所建之急需军事交通设施,建造工艺甚为粗放,加上黄金印起义军人为破坏等原因,清宣统二年桥面一度塌陷,地方府衙组织民工对桥面做过一次较大修缮并立护桥石碑。碑文题为《永定章程》,楷书字体、阴刻铭文。此护桥碑现存展于《高荡村史馆》。2012年6月中旬因连降暴雨,此桥第二拱南侧桥面坍塌,镇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即时拨款并组织了维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令人惊喜的是这里不仅有古桥,而且风光旖旎。梭罗河应该是黄果树大瀑布主水源白水河干流上游,水质清澈,两岸青山环抱,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桥下有明显的黄色钙华滩,水深处水色呈现碧绿色。</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桥的上游一端,水流湍急,在有些微落差的河床上翻起白色浪花,动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而在桥的下游端,水面则平滑如镜,波澜不兴,青山绿树倒影其中,宁静悠远。</p> <p class="ql-block">岸边山体上还发现有纹理弯曲的岩石,好像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是远古地震活动的记录,叫震积岩?反正我是外行不懂。</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游客的喧闹,只闻潺潺流水声,奇山秀水,仿佛世外桃源,沉醉其中不想离开。嘿,这段路没白走。回程的时候,遇到两位女游客正在迟疑中,见到我们忙问前面是否值得去。我忙不迭地连声说:“值得,值得!不用犹豫,继续前进。</p> <p class="ql-block"> 梭罗河流淌着布依族的文明密码,沧桑的石拱桥连接着古寨的过去与现在,石头房子刻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古寨的兴衰变迁。作为贵州省最具魅力的30个民族村寨之一,高荡村是一幅生动的布依族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 坐景交车离开高荡村,途中,我发现路旁有4路公交车终点站,指给韦先生看,景交车司机说,如果你们要回镇宁城区的话,最好坐这趟车去。因为到了游客中心反而不容易叫到车。于是我们就坐公交车回到镇宁汽车站,再坐中巴车回安顺。其实镇宁汽车站有直达贵阳的客车,但是因为我们多年没回安顺了,韦先生差不多20年了吧,我虽然几年前才回过一次,但是跟着朋友的车点对点聚会,并没有真正逛过安顺城。而且,我弟也推荐说,安顺现在修缮复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我也想去看看。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安顺转一圈。</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正宗安顺人”,但从6岁到16岁,整整十年常住安顺,在安顺完成中、小学教育,安顺也算是我的故乡,而且上大学和工作后,多年寒暑假都回到安顺探亲直到我父母搬走。我怎么也能算得上“老安顺”吧。没想到这次却在安顺“迷了路”。中巴车下高速从“安顺南”进入安顺后,本来可以随时请司机“刹一脚”下车,但是我看着窗外的景物和马路两边的各“单位”的名称,与我脑海中的“旧坐标”对不上号,完全懵圈了,不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好像到了一个陌生城市,所以也不敢中途下车,老老实实坐到了终点站:东站。可是下车出了站更懵了,这是啥地方啊?然后索性就坐公交车“游车河”,慢慢看看安顺市景。直到公交车经过过“虹机厂”、“73医院”、“实验学校”等站名…我才开始反应过来自己在什么位置。原来这安顺东站的位置在我以前的“坐标”里,根本是离城很远的乡下啊。我小学的母校“实验学校”居然还在原来的位置,真是难得!不过,到了“我从前的地盘”东门坡时,车窗外的景物却完全陌生,根本认不出来了,这哪里还有“东门坡”的影子?因为不顺路,时间不够,我没有回二中,反正我曾经的家园已经不在了,我的母校二中也搬走了。今天头铺、幺铺都路过了,韦先生说这都是以前只是“耳闻”过的地方,我说,下次回来或许可以再路过二铺。</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小十字”站下了公交车,这个我应该非常熟悉的地方也有点不认识了。于是我们就像个第一次来安顺的“外地游客”一般游览了“安顺古城”。</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安顺古城始建于明初“调北征南”时期,比贵州建省(1413年)早32年,素有“先有安顺卫,后有贵州省”之说。其核心区面积东至虹山湖路、西至中华北路,涵盖石板街巷、传统院落等典型卫所城市格局。听老辈人说过,1958年建安顺二中(原来是县学宫)时就是建在旧城垣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所谓“安顺古城”主要集中在新桥、贯城河这一带(我小时候经常来买菜和小商品的地方),以“三庙三街”(文庙、武庙、县学宫及儒林路、蔡衙街、东街)为框架,采用“修旧如旧”原则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我自己的母校没去打卡,倒是打卡了我弟的母校——文庙(当年的八小),也是我四十五年前参加中考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 安顺文庙又名“府学宫”,始建于明,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及民国时期修缮,是贵州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安顺文庙共有四进院落,巧妙利用缓坡地形渐次升高,依次排列庄重威严。第一进院,分上下两院,下院正中建有半圆形泮池。池上建三孔石拱桥,池周与桥两侧绕以石栏,桥的券顶嵌石雕龙头或狮头。上院北侧为明伦堂(已毁)。南侧为芦孝祠,面阔三间,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第二进院正中为棂星门,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雕花石牌坊,棂星门两侧分别建有一座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建筑,南为乡贤祠,北为名宦祠。院子两端建有重檐歇山顶阁楼,南为奎文阁,又名榜亭,作为张榜及公布祭孔官员名单之用。北为尊经阁(已毁)。</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院,大院前为大成门(戟门)面阔五间,悬山顶,踞于九级踏垛之上,明次三间为过厅,南梢间为文官厅,北梢间为武官厅。明间的一对前檐柱为高浮雕盘龙柱。大成门两边各有一栋面阔三间的悬山式建筑,南为忠义祠,北为启圣祠。</p> <p class="ql-block"> 正殿(大成殿)建于两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大成殿虽几经修葺,但梁架结构仍为清初遗物。殿前为正方形天子台,台周绕以石栏。大成殿的南北两庑,均为面阔五间硬山顶建筑,室内原供七十二贤、六十四儒牌位,现已不存。两庑西端,分别建有钟楼和鼓楼。</p><p class="ql-block"> 第四进院原建有“崇圣祠”及两厢,已拆毁。</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前,这里是安顺市第八小学的校址,我弟就是在这里读完小学的。1980年我参加中考时,我的考场就在八小。而我的中学安顺二中则是在另一个文庙——县文庙(也叫县学宫),所以,我也是沾过文庙的光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就知道,八小的两根龙柱是文物,记得当时是用铁丝网罩住的。也就是大成殿前两根整石透雕龙柱,通高5米,集深、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石雕技艺于一身,成为一件气势宏大,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独具个性的艺术佳品。其构思之独特,造型之优美,技艺之精湛,令中外专家、艺术家惊叹不已,被认定为“国宝”。不过,我记忆中的“龙柱”是彩色的嘛,怎么现在没彩了?是我记错了?还是褪色了?其实原来我们二中(县文庙)里也有龙柱,是白色石雕的,只是可能不算文物,没人保护。</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新桥吃了些小吃,荞凉粉、裹卷、水晶凉粉(冰粉)都是夏季最美好的安顺味道。</p>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又带韦先生去看了位于大十字的武庙。安顺武庙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中轴对称布局,石墙围护。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有牌楼、宫墙、八菱形水池、大殿和观音楼。安顺武庙大殿内有36根整料石柱,最高的石柱达14米,曾是安顺古城四大石庙之一,被誉为“石柱殿堂”。武 庙后来被毁,直到2010年,安顺武庙才经修缮后对外开放。所以韦先生没见过。其实我也是前几年回来时路过,没进去参观过。</p> <p class="ql-block"> 完成安顺半日游,哦,不,是两小时闪游之后,心满意足打的去安顺西站,坐高铁回贵阳。哦,对了,安顺西站我们也是今天第一次见。再见,安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7.14.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