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的故事

云海观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早春的一天,美国参与瓜分中国利益的华盛顿九国会议刚刚结束,美国籍奥地利人约瑟夫 洛克,穿过中缅边境,进入我国云南省,在丽江地区驻扎下来。此后,他以丽江为基地,开始长达27年的在华“科学考察”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前,洛克从维也纳游历到美国。他没受过正式教育,却拥有过人的语言天赋,无师自通五种欧洲语言。他接受夏威夷太平洋学院的聘请,在担任拉丁语教师同时,在该校成立植物研究室,潜心研究夏威夷独特的植物物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克的努力和成绩得到美国科学院嘉许。他作为稀有高才加入美国籍,还获得三种夏威夷植物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殊荣。1920年,洛克接受美国国务院的委托,前往东南亚地区寻找治疗麻风病的植物。在缅甸成功完成任务后,洛克跨越边境潜入云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资助洛克的金主,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洛克寄回美国的考察报告,最初都登载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洛克从滇西进入藏区,对西藏地区的植被、气候和风土人情进行了第一手报道。除云南、西藏外,洛克在此后20多年里,受史密森学会和哈佛大学委托,对青海、甘肃等地进行了详尽的考察,收集大量样本寄往美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国家地理》杂志对洛克报告的连载,引起伦敦一位年轻作家的阅读兴趣。他就是年仅31岁的詹姆斯 希尔顿。希尔顿已经发表了两部小说,读者反应平平。正在寻找新创作题材的希尔顿,根据洛克文章的线索,开始研读大英博物馆内关于西藏的文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4年出版的洛克传记《在中国边疆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研读洛克报告和西藏文献的两年时间里,希尔顿专程到英属印度旅行,寻找灵感。在印度次大陆,他最远抵达今日巴基斯坦东北部喜玛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山谷。在山谷的深处,希尔顿造访了一座肃穆的喇嘛庙,令他想起西藏文献中“香巴拉”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巴拉是藏传佛教中传说的“人间净土”,僧众们相信它是位于西藏自治区西部冈底斯山脉主峰附近的真实存在。结束印度之行回到伦敦不久,一则新闻报道激发了希尔顿的创作热情。丹麦驻日本外交官奇曼在东京任职期间失踪,隐居禅寺秘密修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尔顿把奇曼改编为一名英国驻印度的外交官,在任职期间因飞机失事与几名白人一起坠落在昆仑山脉的雪山山谷。一位神经学家与一位军官根据友人提供的线索,一路追寻到重庆的一所医院内。已经失忆的外交官交给两人一部手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手稿,两名英国人找到了洛克在《国家地理》中描写的位于滇藏川交界处雪山山谷内一座叫做“香格里拉”的喇嘛庙。在这里,他们看到祥和的人们长寿、喜乐,尽享安静的生活。两人同时爱上了一名当地的女琴师,决定留在香格里拉,开始远离战争和毁灭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尔顿为这部小说取名《消失的地平线》,意指世界的尽头是没有战争、杀戮、疾病、痛苦的极乐世界。他为这个世外桃源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个名字。香格里拉的发音与香巴拉相似,与希尔顿在伦敦唐人街上听来的粤语“山旮旯‘的发音更接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消失的地平线》描写的理想世界香格里拉,给经济大萧条笼罩的英美两国,吹来一缕清新的风。书籍一上架就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群的热捧,获得当年的霍桑小说奖。在读者群体最大的美国,《消失的地平线》有幸成为第一本平装书,极大刺激了销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于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到两年时间,《消失的地平线》销量超过百万,在现代畅销书营销策略诞生前,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商业成绩。1937年,《消失的地平线》被改编为热门电影,“香格里拉”一词从此进入千家万户。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也是“香格里拉”故事的忠实拥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被搬上银幕第二年,位于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建成,罗斯福将其命名为“香格里拉”。直到1953年,香格里拉疗养地才更名为今日的“戴维营”。1942年4月18日,为报复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秘密空袭日本首都东京。领衔飞行员杜立德上尉驾机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被记者问到杜立德上尉从哪里起飞时,罗斯福信口回答到:“香格里拉”。根据这一典故,第二年替代“大黄蜂号”的新航母,被命名为“香格里拉号”。“香格里拉号”航母在越战中参加战斗,退役后标有“香格里拉‘字样的外壳,被保留在高雄港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香格里拉号”航母退役的1971年,马来西亚华侨富商郭鹤年创立的首间度假酒店在新加坡开业,这家酒店取名为“香格里拉酒店”。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张,香格里拉品牌做大成为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如今在全球拥有103间冠名香格里拉的五星级酒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地旅游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为拓展旅游资源,当年约瑟夫 洛克出没过的滇藏川交界地区的多个地县,争相注册“香格里拉”地名。2001年,民政部批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5年,与香格里拉市接壤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属的桑披镇,被正式命名为“香巴拉镇”,当年激发希尔顿创造“香格里拉”一词的传说地,也落户我国。香格里拉、香巴拉相继入籍,引起在中国居住25年的美国作家龙志安的注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撰写《朱镕基传》、《中国第一》之后,龙志安将目光移向香格里拉和香巴拉。2005年,他游历这个地区,写出《寻找香格里拉》、《香巴拉经文》等游记作品,并改编成同名风光旅游片。龙志安目前定居拉萨,每日经营他创立的“香巴拉宫”酒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为服役中的“香格里拉号”航母,下为位于香格里拉市的香格里拉酒店大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