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和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和皇家祭孔场所。孔庙博物馆通过复原陈列,结合传统礼仪活动,让游客直观感受儒家文化氛围。国子监主体建筑辟雍大殿建在圆形水池中央的高台上,象征"天圆地方",配套的琉璃牌坊是北京唯一教育主题建筑,每年高考季,众多家长前往祈福,体现其作为教育圣地的精神象征。 <br><div><br></div> 孔庙与国子监是北京的一组历史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历经明清两代扩建完善,形成了“左庙右学”的独特布局。孔庙和国子监曾经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和皇帝祭孔的场所。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这一组合体现了中国古代“以文立国”的理念,兼具宗教与教育双重功能。 孔庙,这一承载着孔子文化的古老建筑,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78年,那时孔子刚去世,鲁哀公便下令在曲阜阙里为其立庙,以示纪念。自此,孔庙成了孔子生前所用物品的见证,也是祭祀的重要场所。孔庙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与南京夫子庙、吉林孔庙和曲阜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然而,规格最高、意义最为非凡的,当属北京孔庙。这里不仅是元、明、清三朝皇帝祭孔的圣地,更承载着国家对孔子的最高敬意。 游览孔庙与国子监,通常是走孔庙进国子监出的线路。孔庙大门外的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一座清代下马碑,上面刻有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语。行经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 北京孔庙呈三进院落布局。占地约22000平方米。大成殿作为核心建筑,南北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经过历代的扩建与修葺,至民国五年(1916年)最终定型,形成了现今的规模与布局,位列全国第二大孔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北京孔庙建筑型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庙学相依,整座建筑布局科学 。孔庙的风水布局最精妙之处在于其整体规划与北京城市风水的呼应。孔庙与西侧的国子监形成"左庙右学"的格局,暗合"左青龙右白虎"的传统风水理念。而孔庙、国子监与北侧的雍和宫共同构成了一个文化气场圈,这个区域内文脉汇聚,气场和谐,是北京城内难得的文化风水宝地。 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目前作为孔庙的检票口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木构建筑遗存的古朴与沧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进入先师门,迎面便是重基石栏的大成门。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道门,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大成门与主体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对中国古文化做了“集大成”之意。 <div>在大成门前的庭院里,孔子的雕像矗立其中,他的双手掌心相对,左手向外,右手向内,这是古代行礼的方式。如果到大成殿内礼拜,记得一定要按照这个手势,行礼时要求身体微微鞠躬,双手向前,放在自己的全身前。男人左手在前,女人右手在前,表示虔诚和谦卑。<br></div> 大成门中为螭陛,左右各十三级台阶。院落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西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 <div>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先师门内及大成门前院内东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上面镌刻着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其中不乏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名人,如于谦、袁崇焕、刘墉等。古代寒门逆袭的典型案例!</div> 大成门内悬钟、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鸣钟108响,击鼓360通,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大成殿是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为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燎炉,甬道正中西侧还有一眼古井。甬道尽头是庄严的大成殿。 中心院落有御制记功碑计14座,分别竖于大成门院内东西两侧的碑亭内。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如雍正三年(1725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御制文碑等,以记述有关历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绩。 大成殿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一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因坐落在德胜门至安定门内一带的水线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浅而甘冽,称为满井。相传,进京科考的举子们在孔庙拜谒孔子后,如饮井中“圣水”,便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会浓墨喷香,落笔如神。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 辨奸柏是孔庙内最大的一棵柏树,相传是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历史,繁枝盘错,挺拔苍翠。传说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树枝揭掉了他的乌纱帽,人们便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因此称之为“触奸柏”或“辨奸柏”。 大成殿位于北京孔庙中轴线上,是元、明、清三朝帝王举行祭孔典礼的正殿。其建筑采用"屋宇式大门"形制,前后檐通透,前檐下设有正交六宛花格扇门。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现存大成殿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扩建而成,五进九间,双层飞檐,四坡五脊,通高33米,黄色琉璃瓦,顶部正脊两端均装饰龙形鸱吻,殿内金砖铺地,整体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 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 大成殿前宽敞月台,高于地面2m,月台由汉白玉雕云头石栏三面环绕,东西两端各有16级台阶,前级正中嵌有一块7米长、2米宽的大青石浮雕,石面上下雕有二龙戏珠,中间盘龙吞云吐雾、宝珠火焰、云水波涛、蔚为壮观。 清代自康熙皇帝始,每一皇帝即位,照例要到国子监讲学,原讲学处为国子监内彝伦堂,乾隆49年(1784年)增建辟雍,讲学处改在辟雍,称“临雍”。然后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有的皇帝即便不“临雍”,也要照例题匾悬挂。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建立。1916年遵教育总长范源濂指示,将清帝题匾取下,改悬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的题匾。1985年,所有题匾重新复原陈列。只康熙题“万世师表”匾,改悬大成殿前檐下。 大成殿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殿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东西庑北端有东西掖房各十间,南端有祭器、乐器库各十二间,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 <div>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龛两边的楠木大柱,为乾隆御笔对联:“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辟之宫墙”。</div> <div>主位两侧分立有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此外于东西两边还置有十二哲的牌位,如仲田、朱熹等人。神位前置祭案,上设祭器,皆为祭孔大典及平时供奉所用,多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遗物。</div><div><br></div> 第三进院落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位于大成殿之后,用以祭祀孔子的父母以及先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名崇圣祠,由南而北有崇圣门和享殿。 后院的崇圣祠,独立成院,未对外开放。前院为《北京孔庙国学文化景观》,矗立了一尊孔子圣像,孔子塑像由岫玉雕成,也是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孔子的72贤瓷板画廊,由83块瓷板组成,配与人物介绍和论语名言警句,更添几分神秘与庄重。 孔庙体现了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推崇,北京孔庙则成为中国礼制建筑的集大成者! 国子监与孔庙有两个通道互通,一是乾隆石经出口。乾隆石经大门上方是“乾隆石经”匾。 乾隆石经亦被称为“十三经刻石”,被珍重地存放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狭窄夹道中。 <div>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共189方,连同谕旨、御制告成碑共190块,计63万多字,为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br></div> 乾隆石经不仅是中国最后一部官刻儒家石经,更是中国唯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div>穿过碑林,抵达国子监。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和敬一亭。其中辟雍殿是清乾隆年间增建,也是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div><br> 《汉书·儒林传》说,“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首善之地”国子监,见证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尤其在辽、金、元、清等朝代,它更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正门,是皇帝的专用通道,平时很少开启。而如今,是整个孔庙课国子监景区的出口。国子监的正门,三间灰瓦房,门两侧是粉墙。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大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门外东西各建有砖砌的一封书式撇山影壁,其正面建有一字影壁。集贤门内有东、西井亭等建筑,组成第一进院落。院子东侧有持敬门,与北京孔庙相连,是专供监生到北京孔庙拜谒孔子的通道。院子的西面有退省门,是监生入堂学习和国子监内任职人员出入的便门。 进入大门后,便是太学门,这是国子监的第二道门,也是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太学门上写着“太学”两个字。<div><br></div> 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它不仅是北京唯一一座为教育而立的牌坊,牌坊的横额由皇帝亲自题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化和教育的崇高敬意。 正面额书“圜桥教泽”,背面额书“学海节观”,均为乾隆帝御笔。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 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面就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辟雍。 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分列琉璃牌坊东北、西北角,各立石碑一块,东为乾隆帝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圆水工成碑记》汉文碑,西为满文碑 牌坊上的莲花、蝙蝠等图案承载着吉祥寓意。 琉璃牌楼背后东北侧有一塑像,曰《鳌头》。传说中能够摸到鳌头的人将会成为状元,象征着学业和仕途的成功。在此学习的监生、进京赶考的举子以及当今的高考、初考生,更有家长带着孩子,都喜欢到此摸一摸鳌头,取在学业上“独占鳌头”的美好寓意。 <div>辟雍大殿,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皇帝讲学殿堂,始建于1783年,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大殿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形重檐攒尖鎏金宝顶殿宇。大殿四面开门,周围有桥。乾隆之后,新皇帝登基都要来这儿讲学一次。殿内陈设按乾隆年间的原样复原,桌椅、屏风、匾额都在。</div> “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div>大殿为重檐四角攒尖顶,覆黄琉璃瓦,殿方五丈三尺。大殿彩绘采用“金龙和玺”最高等级图案,门窗饰以三交六碗菱花纹。乾隆曾在此举行盛大的“临雍讲学”仪式,后续道光、咸丰皇帝亦留有题匾。其建筑融合周代辟雍礼制与清代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官学建筑的代表性遗存。<br></div><br> 大殿檐下悬挂乾隆御书“辟雍”七彩九龙祥云边框匾额。四周环以汉白玉护栏水池,并架设四座石桥贯通四门,形成“辟雍环水”的独特形制。<br> 国子监辟雍“复古而不泥古,循名而必务实”,凿井取地下之水注入环池,环水之上,东西南北各建一座宽大的石桥通达四门,既美观又实用,构成了辟雍独特的风格,恰合天子“临雍讲学”,臣民“环桥观听”;环水传流教化,桥门泽被四方的寓意。<br> 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 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 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 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 <div>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div> <div>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皇帝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现在辟雍殿内的陈设是根据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后,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临雍讲学”时的陈设和场景复原的。皇帝“临雍讲学”,还要在辟雍内题匾,辟雍内正北上方“雅涵於乐”,是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br></div>殿内“金砖墁地”,在大殿中间,金饰木质丹墀上的宝座、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御用器物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其陈设精致,金碧辉煌,彰显出最高等级的皇家气派。 辟雍之北是彝伦堂,是元朝藏书之所。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乾隆年间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 六堂,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在国子监辟雍楼和桑伦堂之间,孔子的塑像也是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 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 彝伦堂之后建有敬一亭,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这里是办公区。(此次未开放) 国子监街的行道树,七百多年来一直是以槐树作为行道树。高大的槐树把古老的国子监街打扮得古香古色,是京城的一道亮丽风景,也增添了国子监和孔庙的文化色彩。 <h3 style="text-align: left;">此次打卡孔庙和国子监,正逢暑期旅游旺季,来博物馆敬拜的学生乌泱泱的,加之35°的闷热天气,只得匆匆一瞥。以后再找时间二刷三刷,把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细细的消化!</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11日下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