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苏州》之【静思园】我国历代科学家照像碑刻

老渔翁

<p class="ql-block">静思园,位于苏州吴江区近郊,是一处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建筑。静思园建筑小巧别致,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砖雕、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景点。静思园是一处古典园林漫步、观赏奇石、碑刻,水景体验及禅意文化沉浸等多元化娱乐体验的处所,可让你在宁静中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多次去过静思园,但最让印象深刻的是园中的众多碑刻,尤其是历代科学家的碑刻,其功绩壮我中华,非常震撼。现将一部分碑刻的篆刻作品经过拍照处理展示给大家,共同欣赏。</p> <p class="ql-block">王祯(1271—1368),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著名农学家、机械设计家,曾任旌德县(今安徽)县尹和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p><p class="ql-block">农业贡献</p><p class="ql-block">他倡导种植桑麻、黍麦等作物,推广新型农具,并撰写《农书》系统总结农业技术。书中详细论述南北方农业技术差异,分析土地利用与农田水利,首次将梯田耕作技术编入农学著作。 ‌</p><p class="ql-block">木活字印刷技术</p><p class="ql-block">王祯在任旌德县尹期间(1295—1298年),改进毕昇的泥活字技术,创制三万余枚木活字,并设计转轮排字架。该装置通过两轮盘旋转快速拣字,排版效率大幅提升,仅用一个月完成《旌德县志》印刷,创下木活字印刷速度纪录。其技术细节收录于《农书》附录,附转轮排字图解。 ‌</p><p class="ql-block">地方治理</p><p class="ql-block">他在旌德期间修建水利设施、推广新式农具(如“耘荡”),并倡导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离任时携带桑树苗、棉花种子赴永丰推广农业技术,被当地人称为“惠民有为”的县官。</p> <p class="ql-block">白英(1356年—1419年),字节之,山东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明初著名农民水利家。</p><p class="ql-block">白英是运河上的一位“老人”,治水、行船经验相当丰富,十分熟悉山东境内大运河及其附近地势、水情。因治河有功,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p> <p class="ql-block">郑和(1371年-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p><p class="ql-block">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至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卒于古里。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讨论,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沈启(1490~1563)字子由,号江村,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任南京工部主事,凡官军俸粮、解额积兑之数无不周知。官至湖广按察副使。罢归,以著述自娱,著有《吴江水考》,全书分五卷:第一卷含水图考、水道考、水源考等三章;第二卷含水官考、水则考、水年考、堤水岸式、水蚀考、水治考、水栅考等七章;第三卷、四卷、五卷均为水议考,记载历代太湖治水名人的议论,其文体有奏疏、公移、上书等种。是一部记载太湖水利的重要文献。成书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年74岁。(时隔329年,于光绪十九年(1893),吴江县人黄象曦(字亮叔)又续编《吴江水考增辑》。)</p> <p class="ql-block">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讨论。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万历六年(1578年),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p><p class="ql-block">李时珍出生于世医家庭,从小就喜爱医药,立志悬壶济世。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在三十岁时已经成为当地名医。后楚王聘李时珍到王府掌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推荐其上京任太医院判后,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一年后辞职回家,在此期间,李时珍阅读王府和太医院中大量的医书,医学水平大增。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讨论》。1593年,李时珍逝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为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讨论,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被后世尊为“药圣”。李时珍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医书。</p> <p class="ql-block">潘季驯(1521年-1595年),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后改字时良,号印川57</p><p class="ql-block">,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p><p class="ql-block">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曾于江西、广东等地任职,推行“均平里甲法”。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以功累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p><p class="ql-block">潘季驯在总结前人经验及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发明了“束水冲沙法”。在他的主持下,黄河沿岸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堵塞决口,并加筑洪泽湖东岸高家堰、束淮入清口,使二水并流入海。两河工成后,河道数年间无大患。其治黄通运的方略和“筑近堤(缕堤)以束河流,筑遥堤以防溃决”的治河工程思路及其相应的堤防体系和严格的修守制度,直至清末仍是治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蒯祥(1398年-1481年),江苏吴县渔帆村人(今属江苏苏州),中国明代建筑匠师,世袭工匠之职,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p><p class="ql-block">蒯祥自幼随父学艺,其父蒯富告老还乡后,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p><p class="ql-block">永乐十五年(1417年),蒯祥隶工部,与师参建北京天安门及诸宫大殿。</p><p class="ql-block">蒯祥被尊为苏州香山帮匠人鼻祖。明代北京宫殿和陵寝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完整的建筑群,蒯祥作为这些重大工程的主持人之一,表现了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出色才能。在建筑史上,颇有影响,素有“蒯鲁班”之称。其著作有《蒯祥营造图籍册》。</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p><p class="ql-block">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衷情。十五岁时参加童子试,未能考上。徐霞客的父亲去世后,便在家中种田侍奉母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一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因长时间跋涉,徐霞客患有严重的脚疾,到云南时已无法走路,于是徐霞客更为专心地编写《游记》《鸡足山志》,基本完成《徐霞客游记》的编撰。后徐霞客身患重病,丽江太守用官车将其送回江阴老家。崇祯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终年五十四岁。</p><p class="ql-block">徐霞客遗作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名为《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徐霞客在地质学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世界上对地质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宋应星(1587年—约1661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今江西宜春)人,中国明代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宋应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与兄宋应升参加乡试中举。后六试不第,遂绝科举之念。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任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在分宜县任教四年,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崇祯十一年(1638年),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辞官归里,崇祯十六年(16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知州,次年,辞官返回奉新。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p><p class="ql-block">宋应星的科学成就主要是其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实、系统地记述了明以前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内的生产技术经验。所著的《天工开物》分《乃粒》《乃服》《彰施》《作咸》等共18章,插图123幅,涉及农业、手工业各个方面,堪称中国古代农业、工业技术百科全书,被视为中国科学史的代表作。宋应星还著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等著作,多已失传。后在江西省发现其4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奉新县建有“宋应星公园”和“宋应星纪念馆”,“宋应星纪念馆”是江西省重要的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孙云球(约1630-1662),字文玉,明末清初苏州著名光学仪器发明家,著有《镜史》。</p><p class="ql-block">科技成就:发明自然晷(日晷改进型),误差不超分秒。‌‌</p><p class="ql-block">研制水晶眼镜,精准适配老花/近视。‌‌</p><p class="ql-block">创制望远镜(千里镜),实测效果惊人。‌‌</p><p class="ql-block">开发放大镜(存目镜)、万花镜等数十种光学仪器。</p> <p class="ql-block">王锡阐(1628—1682年),字寅旭,号晓庵,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历算学家,以融合中西历法、实测天象著称,代表作为《晓庵新法》。首创日月食方位角计算法,金星凌日测算精度达世界领先水平。‌‌常夜登屋顶观测天象至天明,发明金星、水星凌日算法,修正传统历法误差。主要著作‌:《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历说》等十余种,部分收入《四库全书》。‌‌</p> <p class="ql-block">雷发达(1619-1693),字明所,江西永修人。他因精湛的木工技艺应募进京,参与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重建,以巧解太和殿上梁卯榫不合的难题获康熙赏识,授工部营造所长班。其设计融合传统对称与灵活布局,开创“样式雷”风格,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等著作。‌‌</p> <p class="ql-block">顾祖禹(1631年~1692年),字景范,号廊下,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人)。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起),顾祖禹参考二十一史、100多种地方志和其他大量文献,并尽一切可能“览城廓,按山川,稽道里,问关津”,实地考核异同,历时30余年,编著成130卷、280万字的《读史方舆纪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年,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span></p> <p class="ql-block">梅文鼎(1633-1721),<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定九,号勿庵,中国安徽宣城人,</span>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被誉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和“开山之祖”,其学术成就与英国牛顿、日本关孝和齐名。他毕生致力于天文历算和数学研究,著述达80余种,涵盖《历学疑问》《中西算学通》《方程论》等,系统融合中西科学,被梁启超称为中国天文算法领域的“开山之祖”。康熙帝曾亲赐“积学参微”表彰其贡献,并命人整理其著作为《梅氏丛书辑要》。‌‌</p> <p class="ql-block">陈潢(1637年-1688年),字天一,号省斋,浙江嘉兴人,清代治河名臣、水利学家,以治理黄河水患和发明“测水法”闻名,著有《河防摘要》《河防述言》。陈潢自幼聪慧,博学却科举不第,转而专攻水利。他自费考察黄河至宁夏河套,积累丰富实践经验。1677年至1688年间,他辅佐河道总督靳辅治理黄河,提出“束水攻沙”等策略,并发明“测水法”(世界水利史上早期流速流量测量技术),显著减轻黄淮水患,保障漕运畅通。‌‌</p> <p class="ql-block">明安图(1692—1765年),字静庵,蒙古族正白旗人,清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测绘学家,官至钦天监监正,其数学著作《割圆密率捷法》开创了中国古代无穷级数研究的先河。</p><p class="ql-block">明安图幼年以官学生身份随康熙帝学习数学,后长期任职于钦天监,主管历法编订及天文观测。他参与编撰《历象考成》《仪象考成》等官方历法著作,并两次赴新疆测绘,为《乾隆内府舆图》的绘制奠定基础。其数学研究尤为突出,耗时30余年完成《割圆密率捷法》,不仅验证了西方传教士杜德美提出的三个无穷级数公式,还独创六个新公式,被誉为中国微积分学先驱。‌‌</p> <p class="ql-block">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清代名医。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p> <p class="ql-block">戴梓(1649年~1726年),字文开,自号耕烟老人,人称耕烟先生,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初火器制造家。他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是一个难得的博学多才之士。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福建的耿精忠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进犯浙江。朝廷派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清军赴闽浙征讨耿精忠,戴梓以布衣应聘从征。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收复江山城有功,被授予道员。耿精忠叛乱平定后,戴梓随杰书到了北京,受到了康熙的召见。康熙知其能诗善文,就任命他为翰林院侍讲,与高士奇同时入值南书房。不久,又改值养心殿。</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成功制造出“冲天炮”(又称“子母炮”),该炮威力巨大、锐不可当,被康熙封为“威远将军”,后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戴梓无意中得罪了南怀仁,南怀仁便伺机报复,诬陷他“私通东洋”。康熙帝竟轻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沈阳。晚年在贫困交加中死去。</p> <p class="ql-block">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1785), 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一生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教育,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p> <p class="ql-block">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地理学家、藏书家及书法家,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二十余年,学术成就涵盖舆地、考据、骈文等领域,为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李兆洛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安徽凤台知县七年,兴教育、修水利,政绩显著。因父丧辞官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至1841年逝世,培养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李兆洛学术成就:编纂《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皇朝一统舆图》等,开创历史地名辞典先河,系统整理历代疆域变迁。‌‌</p> <p class="ql-block">吴其濬(1789 年- 1847年),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植物学家,博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嘉庆二十二年状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p><p class="ql-block">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p><p class="ql-block">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p> <p class="ql-block">邹伯奇(1819-1869),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泌冲人,幼名汝昌,字一鹗,又字特夫、征君。中国清代物理学家、学者、中国近代科学先驱。</p><p class="ql-block">邹伯奇17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光学。到了1844年制成照相机,邹伯奇也因而被世人称为“中国照相机之父”。他还制造过望远镜、显微镜、七政仪等,同时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p><p class="ql-block">邹伯奇绝大部分的遗稿及自制的仪器都留给了后人。邹伯奇一生著作很多,但大多数是未完成稿。他逝世后,学者陈澧从其遗稿中选一部分,以《邹征君存稿》为书名,与《邹征君遗书》同时刊出,传播于世。</p> <p class="ql-block">徐寿(1818—1884),字雪村,号生元。江苏无锡北乡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近代化学的先驱,中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创者。青年时,徐寿放弃科举,潜心钻研西方传入的各种科学知识。1861年,徐寿进入安庆军械所,曾与华蘅芳等合制中国第一艘汽船。后徐寿转入上海江南制造局,对枪炮弹药多有发明。徐寿还参与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并首创取西文第一音节造新汉字以命名化学元素。1875年左右,徐寿在上海与傅兰雅等创办“格致书院”,开始化学实验的演示工作。徐寿是第一个在《自然》发表文章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徐寿还参与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的主要内容,并首创取西文第一音节造新汉字以命名化学元素。</p><p class="ql-block">他翻译的《化学鉴原》被时人誉为“化学善本”,是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早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书。李鸿章称赞他“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p><p class="ql-block">徐寿译著有《西艺知新》(另有续编)、《汽机发轫》《营阵揭要》《测地绘图》等。</p> <p class="ql-block">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字勋臣,直隶玉田(今属河北)人,邑武庠生,又纳粟得千总职。</p><p class="ql-block">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王清任是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经临床实践验证,疗效可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碑刻样子</p> <p class="ql-block">后记:网上近闻静思园因游客稀少已经两次出手转让(静思园是1992年建成的),其实静思园是非常不错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私家园林</span>,我想是她当初投错了胎,苏州本就是园林之城,园林多如江鲫,著名的四大园林苏州就占了两座,静思园怎么可比呢?静思园的资产是属于浙江的,如果静思园落户浙江的某一个地方,肯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