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戒录》67岁得一子

紫竹林传统文化

<p class="ql-block"> 《劝戒录》67岁得一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梁恭辰</p><p class="ql-block">清 代浙江江山县的汪氏,聚族而居。</p><p class="ql-block">族长汪卓夫,家境富裕乐善好施,年老后更是虔诚地做善事。对族中的贫苦之人尤其体恤。</p><p class="ql-block">江山县素来有溺死女婴的风气。汪卓夫极力地劝说邻村贫户,不要溺死女婴。并约定谁家要是养育了一名女婴,汪先生就每月赠他600文钱,以2年为期限。自此贫户再无溺死女婴之事。</p><p class="ql-block">汪先生平日施舍棺木、整修道路等一切善举都毫不倦怠地去做。</p><p class="ql-block">江山县1860年遭战乱,祠堂被毁。汪先生常念祖宗魂灵无依!于是发出倡议,并带头捐献数千两银子重建祠堂,召集工匠购买材料全部是尽心竭力。汪氏祠堂最终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近来江山县各地有人听到汪氏祠堂重建的消息,也都纷纷建造祠堂。这都是效仿汪先生不忘本源、善施众人的作风。</p><p class="ql-block">汪先生年过60,还尚无子嗣。1864年,严州桐庐、建德等县全都受到太平军的破坏,贼匪退去后有很多将要饿死的饥民。</p><p class="ql-block">江山县管理同善局事务的士绅奉命采办粮食赈济饥民,向浦城、广丰各地劝捐,积少成多。</p><p class="ql-block">汪先生慷慨地捐出数百金。又鼓动周围的人迅速前往赈饥,使无数饥民得以保全活命。</p><p class="ql-block">次年,汪先生的继妻竟生下一子,当时汪先生已67岁了。</p><p class="ql-block">汪先生平日里还有很多阴德,这里我只是举其大概而言。</p><p class="ql-block">因为汪先生老年得子,其善举可以用来劝勉那些苦于无子的人。因此我在此记录此事。</p><p class="ql-block">资料出自《劝戒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