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同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清真大寺位于大同城区清远街九楼巷19号,是一座中国典建筑风格与阿拉伯经典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巧妙糅合的殿堂式筑群,整体建筑构思精妙、结构别致,处处散发着古老和文明的香。它不仅是大同历史传承中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更是大同海纳川、民族融合的真实写照,是山西境内两座知名的清真古寺之1981年2月24日被大同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位,2016年6月22日为山西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中国多部史志和寺内众多碑记上都记载着清真大寺悠久的历史。有关它的创建年代,有诸多文字记载:唐贞观二年(628年),见于大同清真大寺清乾隆七年重刻唐贞观二年《敕建清真寺碑记》;元定元年(1324年),见于《元史·泰定帝本纪》;明永乐中期(1403-142年),见于大同清真大寺明天启二年《重修礼拜寺碑记有铭》。</p><p class="ql-block"> 文物专家通过对大同清真大寺建筑年代考察论证,并辅以碑记住证,认为是明清年间的建筑遗构。大同清真大寺历代10余块碑记中有3块记载,大同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传入地之一,于唐初建清真大寺。</p><p class="ql-block"> 大同清真大寺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东西长111米,南北宽约95.5米,占地1.06万平方米。寺院距今有1300余年历史,明清两代第二建筑遗存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p class="ql-block"> 整个寺院从大门开始,先后设有四道不同形状的寺门,沿大寺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顺延展开,建有山门、省心楼、礼拜殿,附建石桥、渗水池、讲堂、浴室等。在各个寺门中间设置了多进院落,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个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具有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高大宏伟的正门是1936年穆斯林集资改建的。大门现为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门上不同部位都镶嵌着精美的阿文及汉文艺术石雕,在大同地区的几处清真寺中,确有如石雕所称“千古独雄,万世独尊”之势。原来古老的寺门没有现在这样高大,但样式古老,造型别致,全部为砖石结构。回族群众进入礼拜寺时,须从两侧进入后再转入正门进入寺院。</p><p class="ql-block"> 第一进院落从大门至头道牌坊,其中大门石条台阶高于主院约1.5米,为全院最高处。走下多级台阶,院内砖石地由东向西呈下坡状延伸。第二进院落从头道牌坊至省心楼,再走下几级台阶,院内砖石地面略呈坡度。前两进院落都不很宽阔,为大门至主院的过渡地带。两进院落中间的木牌坊,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又突出了寺院氛围。从省心楼下的门洞或两侧的旁门进入,再下两级台阶,就是清真大寺主院,院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大殿左右前方,有两株参天古树,一株为古槐,一株为京杏,树龄估计都在数百年以上,大树左右两侧为星月造型的华表。主院西部约1间房见宽部分为高起的台地,平均高于主院最低处50厘米左右,为大殿前阶的过渡。整个院落古树参天,华表精美,一派江南园林风光。清真大寺主院低于九楼巷街面1米多,据专家考证说,越是年代久远的寺院就越具有这一地形特征。</p><p class="ql-block"> 由明代大同总镇马芳及麻贵等开凿于万历己丑(1589年)的泮池及同年建筑的泮桥,是清真大寺主院内的中心建筑,其主要作用为存贮和渗漏寺院雨水,作为消防和防洪设施。泮桥为三孔石桥,东西凌驾于泮池之上。石桥栏杆原为大同地区火山岩料石(俗称青石)做成,近年来寺管会对其进行了修缮,更换为汉白玉桥栏。</p><p class="ql-block"> 礼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凸字形,为大木起脊式结构,由殿前抱厦、大殿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顶,既攀连在一起,又各自风格独特,形成一座完整统一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整个大殿为五开间三进深,大殿殿身最大长为27.86米,宽为21米,使用面积475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大殿设置为东西朝向,是完全按照伊斯兰教朝拜克尔白天房的方向设计的。</p><p class="ql-block"> 殿前抱厦为明三开间,前排由红色廊柱支撑,一整间的进深,既是殿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脱履穿鞋之处。大殿殿门宽敞高大,抱厦两山后面左右各建有一间敞厅设为碑廊,立有十余块明、清各个时期的汉字碑文。大殿屋面全部为筒瓦盖顶,原来大殿前檐的瓦当是专门为清真寺烧制的,上面用阿拉伯文刻写着“尔勒哈木杜林俩西”(意即我感谢真主)。</p><p class="ql-block"> 大殿殿身为五开间的宽敞大厅,古色古香的格扇门窗,图案瑰丽的天花顶板。内部装修成功地把阿拉伯装饰风格与中国古典装饰手法融会贯通,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大殿前梁为连续五孔砖石圆券廊柱,巧妙地运用了无梁结构,既是殿室之间的美化,又起到承重支撑作用。五孔圆券廊柱形成五孔拱门,中间的拱门最大,两侧四孔略小一些。拱券所用的石料,全部经过双面雕花,图案丰富,结构严谨,经过彩绘后尤其壮观,突出了伊斯兰教的装饰特点。据专家考证,这种石砌无梁结构多为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大殿第二间进深的结构不同于前部,系采用前圆后方的异型木柱支撑,就连放置木柱的石础也做成前鼓后方。在两组木柱与两侧墙体之间,为三座双面木刻雕花拱门,也是中间的门稍大些,两侧偏小些。木雕图案精美,别具特色。屋顶由大木框架构成,在殿内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建筑结构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顶部大梁上通体彩绘,真可谓雕梁画栋,五彩缤纷。大殿右侧前方,立有木制敏拜尔(宣教台)一座。</p><p class="ql-block"> 最具特色的是大殿西端的后窑殿,顶端为八角形实壁圆顶亭,巍然耸起,直插云端,其顶端距地面垂直高度近30米,为整个寺院的制高点。远远望去,圆顶上双色琉璃瓦闪闪发亮,高耸入云的圆瓷顶光彩夺目,加强了主要建筑的高大姿态和巍峨气势。后窑殿殿身从五开间缩为三开间,进深一间,大殿看上去骤然收拢,集中了视线,收到了礼拜堂应有的效果。殿身最前方为米合拉布(圣龛),位置突出于正殿前端,墙壁正面的圆形匾额上书写有大幅经字。</p><p class="ql-block"> 省心楼是清真大寺内较为显眼的建筑之一。从大门穿过石铺甬道,迎面突起一座中国传统阁楼式的建筑,就是清真大寺的省心楼。楼下为砖石拱券式四通门,正门特别做成外拱内方,便于镶嵌门户。上部木雕梁画栋,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大木屋顶,上部饰以黄色琉璃瓦,极具风采,蔚为壮观。高高的二层楼阁突起于寺院之中,平静之中形成了明显反差。省心楼又名邦克楼,主要为呼叫穆斯林礼拜之用,站于高耸的楼阁之上,可以声闻四隅,与古城的钟楼、鼓楼等建筑颇为类似。</p><p class="ql-block"> 主院南北两厢各为5间配殿,北侧按正房设置,南侧按凉房设置。根据需要,两侧配殿内设有接待室、办公室、阿訇议事厅、讲堂满拉学习室及临时食堂等等,院内整个建筑构思巧妙,功能齐全,构成了完整形制、美观大方的四合院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寺内前院两侧配房为男沐浴室及太平间等。大寺后侧旁院的大同清真女寺,是一座中国古典民族风格和阿拉伯风格相结合的四合院式建筑,整个院落整齐美观,协调统一,特别是建筑风格与清真大寺保持了一致,使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清真女寺全院南北长37.5米,东西宽18.5米,总面积达693.8平方米,分为前后两个大院,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清真女寺。前院主要建筑有大院门楼,为西向;东西住房各2间,使用面积和大同四合院的东西配房基本相同;南讲堂3间,为明四暗三的布置,使用面积不算很大;东北方向是3间女沐浴室,室内全部用木槛隔开为单人沐浴间。后院正面是清真女寺的主要建筑礼拜大殿,位于后院的最北端,殿前是宽敞的院落,铺设四方青砖地面,中间留有花坛。大殿按正房设置,明为5开间,实际是整个空间的宽敞大厅,使用面积约90平方米,按礼拜朝向跪列可同时容纳近200人。踏上台阶,就是大殿正门,进入大殿,内部装修是阿拉伯装饰风格和中国古典装饰手法融合成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装饰。礼拜大殿的地面整体铺设木地板,顶蓬为木制天花板,正西方的“米赫拉布”,以阿拉伯文“都阿”(经字画)作为装饰。大殿后面还留有1米多宽的滴水空地,有利于环境保护。</p><p class="ql-block"> 大同大西街改造后,大同清真女寺实际成为单进院落,大殿也改建为砖混结构。清真女寺是一座独立的寺院,但由于紧挨清真大寺,在两寺中间有一通道,这样就使得女寺建筑形制上成为大寺的旁院或一部分。另外,为便于大同回族民族宗教事务的协调,另外,女寺由清真大寺管委会在建制上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大同清真大寺占地面积较大,整个寺院包含现在的回民小学校园、九楼巷路东跨院和清真大寺3个院落,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其中东跨院主要为清真大寺阿訇、满拉起居室。小学校院内的房舍原为历代“大同阿文大学堂”的旧址。大同清真大寺还有一些寺产寺业,主要为部分临街铺面和一些居民住宅,集中在钟楼、九楼巷、院巷、县角、大北街一带,除一部分历年房改产权变易外,其余多为回族家庭租赁居住。</p><p class="ql-block"> 2008年起,大同市委、市政府把清真大寺修缮扩建作为推进古城复兴工程来抓,历时三年,总投资17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清真大寺大殿进行整体落架修复,原占地3000平方米,扩展到10000万平方米,先后修复山门,在原有的中轴线基础上又向南北各延伸了一个院落,增加了敬主殿、朝真殿、餐厅、淋浴室、碑廊、男女办公区、望月楼、宣礼楼、东西大门等新的建筑。目前,清真大寺是一个中阿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清真大寺院落,是大同市依法注册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同市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华北地区较大的清真大寺之一。</p><p class="ql-block"> 大同清真大寺内附属文物:主院两侧碑亭及大殿两翼、女寺门后置放的明朝至民国年间的14通碑记(现缺1通);大殿门前置放的元代陨石,上面分别刻有历代名人题词及著名阿衡题写的《古兰经》经文10余处。其中汉文题刻主要有篆书“耸翠”二字、明嘉靖丙午(1546年)孟冬立等字样。题记刻在陨石上,这在国内伊斯兰教碑刻中仅见一例,它和海南岛三亚地区的珊瑚礁碑刻一样,都是罕见的伊斯兰石刻门类。它的天然不规则形制,又与河南焦作造店清真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刻石狮座题刻、甘肃康乐县马家集清真老寺1944年立馒头状体石刻一起,构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碑刻中的少见的特形体类型。大殿门头、大寺门首、二门门头、大寺牌坊、厢房门头历代匾额引人注目,大殿门头为阿文经字匾,二门门头为清嘉庆年穆斯林指侧资匾、大寺牌坊有清末慈禧题写的“圣教”匾。康熙圣谕牌。盘龙,中向间书写康熙圣谕。大殿内灯饰主要有可调挂蜡艺术铜吊灯,为清末音文物、硬木宫灯,为明代文物等;香牛皮门帘,为清朝道光年间文物。还历代瓷器有明代遗留下来的清真寺共用食具青花瓷碗、瓷盘等,以及清代、民国年间青瓷。此外还有历代《古兰经》手抄本、刻印本及清真寺藏书。</p><p class="ql-block"> 以上明代硬木宫灯、明清代青花瓷器、清康熙圣谕牌、清朝中期香牛皮门帘、慈禧题写的“圣教”匾、《古兰经》本等毁于“文化大革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