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原野

<p class="ql-block">  在山水灵秀、文墨飘香的宣城北郊、宽阔的水阳江畔有座敬亭山,这座顶峰324米的小山丘,论山水风光在不缺名山的皖南大地並无风华可言。可平淡无奇的敬亭山,却与千年文脉结缘,从“南齐二谢”之一的山水派诗人谢脁亲任宣城太守,到唐代诗仙李白的七次登临,还有“清初四僧”画家石涛的十五年寓居,被千年文脉如此加持的敬亭山,不成名山谈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西晋初期因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而改名为敬亭山,这一改名也为日后敬亭山的文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p> <p class="ql-block"><b>古昭亭坊</b></p> <p class="ql-block">  ▼古昭亭坊立于敬亭山南麓,为东门进入的首个标志性景点,明代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宣城县令陈泰来主持建造,由巨石构筑而成,横额刻有陈泰来亲书的“古昭亭”,典型的明代石构建筑,现已列入宣城市级文保。</p> <p class="ql-block">  ▼牌坊旁的古昭亭则为后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b>玉真公主像</b></p> <p class="ql-block">  ▼前行不远即为玉真公主汉白玉雕像,玉真公主为唐玄宗的妹妹,曾举荐李白入仕翰林院,开元十七年(公元725年)李白写有《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将玉真公主尊比九天玄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目睹宫廷斗争残酷,玉真公主不愿掺合主动放弃身份,于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出家,改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先到终南山出道,晚年隐居敬亭山继续修道。</p> <p class="ql-block">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玉真公主病逝于宣城,而李白晚年就定居敬亭山附近的当涂县,二人同年离世,也是一桩历史巧合。后人解读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之句,有对隐居山中玉真公主的追忆怀念。下图皇姑泉,相传李白来此祭拜玉真公主,因真情流露公主攻前突然涌出一股清泉,从此终年不竭。</p> <p class="ql-block">  ▼皇姑泉前的李白卧像。</p> <p class="ql-block"><b>太白独座楼</b></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太白独坐楼为四层楼阁,相传为李白《独坐敬亭山》题诗处,位于怀英亭下面的平台,逐层退台式的布置,每层都有宽阔的观景平台,据此可远瞰“江城如画里”的宣城市景。</p> <p class="ql-block">  ▼与敬亭山渊源最深,也使敬亭山声名鹊起的无疑是诗作《独坐敬亭山》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借助“众鸟高飞”和“孤云独去”传书出诗人晚年生活的孤寂,被逐翰林院后20余年的边缘化,受永王李璘之案株连入狱,获释后的李白身患疾病、辗转飘泊。面对如此困境,李白却有着始终不变的超凡脱俗,它将敬亭山拟人化,“相看两不厌”。自然山水不同于尔虞我诈的官䆠生涯,寄情于山水、豁达于逆境,与自然山水的共情中寻找心灵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  ▼楼内一层中厅布置李白独坐的大型木雕,两侧为记录李白在宣城生平事迹的黄扬木浮雕。二楼、三楼为宣城史上古代楼阁及诸多古建的复原模型展览。</p> <p class="ql-block">  ▼李白一生仗剑侠游遍历名山,但凭身七次登临敬亭山,也是绝无仅有了。本诗作年代尚有争论,但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的可能性更大。此时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再无昔日的宾朋如云了。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  ▼其实《独坐敬亭山》诗作有二首,另一首在太白独坐楼中摘录:“合沓牵数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最高顶,仿佛接天语”。该诗李白诗集中未收录,初见于《宛陵郡志备要》,故流传不广。该诗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敬亭山群峰逶迤、主峰耸立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敬亭山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诠释了李白七登敬亭山的内在原因。</p> <p class="ql-block">  ▼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所作《谢公亭》:“谢公别高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在此李白借200多年前谢脁与范云的离别,睹古思今,意难言尽。</p> <p class="ql-block">  ▼诗作《宣城又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借杜鹃花开而触发思乡之情。诗中“子规鸟”与“杜鹃花”形成双重意象,前者啼声凄厉,后者花开如血,共同烘托出悲怆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b>天际阁</b></p> <p class="ql-block">  ▼天际阁座落于翠云峰顶,三层仿唐阁楼天际阁为纯木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展现了古建的传统之美。其名源于南朝诗人谢眺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天际阁亦是谢脁生平事迹的展览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山势陡峭的翠云峰顶难览天际阁全貌,但从山下眺望矗立于最高峰上的天际阁却是敬亭山最明显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  ▼与李白相比,谢朓与敬亭山的相遇早了200余年,南齐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谢眺出任宣城太守。宣城的秀山佳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酝成他诗歌创作的巅峰期,五言古诗《游敬亭山》是史上第一首书写敬亭山的诗,名不见经传的敬亭山由此名扬天下。唐代诗人刘禹锡诗称:“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p><p class="ql-block"> 现将全词摘录:</p><p class="ql-block">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p><p class="ql-block"> 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p><p class="ql-block"> 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p><p class="ql-block"> 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p><p class="ql-block"> 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p><p class="ql-block"> 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p><p class="ql-block"> 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p><p class="ql-block"> 缘源殊未极,归径窅如迷。</p><p class="ql-block">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p><p class="ql-block"> 皇恩竟已矣,兹理庶无睽。</p> <p class="ql-block">  ▼谢脁在宣城期间摆脱了文学伺从的身份,置身于皖南的自然山水中,获得了少有的轻松与宁静。他勤政亲民、施以仁政,被人们广为拥戴。</p> <p class="ql-block">  ▼宣城的丽山秀水也激发了谢脁的创作热情,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巅峰期,他虽然只有12年的创作生涯,却成为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杰,他与“竟陵八友”共创的“永明体”诗歌更是格律诗孕育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谢脁任宣城太守期创作的诗歌有47首,占存世作品的三分之一,正因他的山水诗成熟于宣城,显扬于宣城,后人冠以“谢宣城”。宣城因此也有了别称“小谢城”、“谢公城”的美称,创造了一座城市与一位诗人融合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谢脁与谢灵运这两位中国山水派诗人的代表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同为谢姓且为叔侄关系,故称“二谢”,因谢朓属晚辈又称“小谢”。令人感叹的是在南朝政权更迭、风云跌宕的年代,“二谢”均以文学成就获得政治地位,又因政治天真成为权利游戏中的棋子,而不得善终,谢灵运48岁、谢眺36岁都蒙冤惨死狱中。</p> <p class="ql-block">  ▼除了谢朓、李白与敬亭山的渊源,历代名人中还有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人都来过敬亭山,他们触景生情、凭吊怀古,敬亭山成为有名的“江南诗山”。</p> <p class="ql-block"><b>石涛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  ▼敬亭山公园设有“石涛纪念馆”,石涛为清初画僧,自称苦瓜和尚。他是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美学家,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石涛中、青年时为宣城画派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晚年又到扬州成为扬州画派的开创者。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画向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有《敬亭棹歌图》《采菊图》《十六阿罗应真图卷》《山水图》《百开罗汉图》等,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b>陈毅塑像</b></p> <p class="ql-block">  ▼敬亭山公园内还有一尊陈毅塑像,记录1939年春陈毅从新四军皖南军部返回苏南根据地,乘船途经敬亭山有感而发,写下七绝《由宣城返湖东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p> <p class="ql-block">  ▼由此记录下一代儒将与敬亭山的人文互动,时隔77年,陈毅之子陈昊苏应敬亭山诗词学会之邀,续写《读老帅诗,题敬亭山》:“山中景物感诗魂,不老湖光照万春。寂寞悲怀心事改,江天雨洒梦怀真。”</p> <p class="ql-block">  ▼云海为伴,诗山作陪 ,夏日的敬亭山如诗如画,漫步于青山碧水间,感受江南诗山那亘古不变的浓浓诗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