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赤牛坬④——穿越时空的鲜活印记

坐观岁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l498lk"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b>点击进入:寻梦赤牛坬①——想起了抬龙王祈雨</b></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m6lfnp"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b>点击进入:寻梦赤牛坬②——一头牛演绎的生命史诗</b></a></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nrq9f2"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b>点击进入:寻梦赤牛坬③——安放心灵与乡愁的道场</b></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初到赤牛坬民俗文化村时,看不到多少外来游客和当地村民。村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犹如误入桃花深处,让人沉醉,让人放松,让人惬意。漫步在村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恍如隔世,却似经年;</span>虚实交融,如梦如幻。赤牛坬村就像一座规模宏大的露天民俗博物院,四处散落着镰刀、扁担等传统农具,以及石碾、石磨、五彩灶台等生活设施,还原了陕北农村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轮廓。民俗博物馆内,展出的各种“老物件”,还原了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全景式反映了陕北传统农耕文明的厚重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文化村颇有几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span>”的世外桃源风情,给人以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的那种放飞自我的意境,带给人们的是闲情逸致的体验。让人有种想要回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南山下”的农耕时代的冲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博览馆,仿佛置身于庞大的历史宝库之中,</span>琳琅满目的馆藏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陪同我们游览的妹夫介绍,本世纪初,该村一位在外县工作的干部很有先见之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看到大量的老窑洞荒废,老物件随处丟弃,建议村民们利用这些老窑洞、老物件,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风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碰巧,这位造福桑梓的干部我在陕北绥德工作时,曾因工作关系,有过半面之交,留下了隐约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赤牛坬民俗文化博物馆,是陕北首家在村庄建立的成规模的民间民俗博物馆,也是陕北乃至全国反映黄土高原农耕文明的最大民俗文化博物馆。该村利用废弃的“老窑洞”、新增部分仿古窑洞,充分挖掘“老窑洞”“老物件”“老农民”的文化价值,以68孔窑洞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展品数量高达15万余件。展品从古老的犁、耙、耧车、马车、毛驴驮具到石磨、石碾、纺车、油灯,再到近现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放影机、老式电话、电报机等,真实地再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农耕文明历史。每一件展品、每一处场景,都像是一位沉默而深情的长满故事的老者,诉说着陕北大地的过往,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农耕文明厚重而珍贵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民俗博物馆(部分展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各种布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纺车</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织布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民间怎么收藏了武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传统乐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静躺在博物馆里的犁杖、镢头、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多数离开陕北农民手中还不到二三十年光景。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经农家赖以生存的劳动工具,大部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少</span>部分至今依然是陕北农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这些最原始的生产工具见证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漫长历程。抚摸着这些粗糙的劳动工具,让人仿佛看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耕耘的身影。我想起了九十九岁老父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土圪垯打上三年都让人眼热嘞!”深感农耕时代人们对土地的眷恋和着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着熟识的</span>织布机、纺线车、旧木桶、打火嚣(火链)、麻油灯、桌椅板凳等日用品,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原生态的陕北农村老家,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农村烟火气息。记得在七十代初,还能经常听着老娘纺线发出的嗡嗡声,织布发出的咔咔声。那时,还能经常看到老农民在抽汉烟的时候,用火链摩擦<span style="font-size:18px;">冒出的火花点然揉成棉絮状的艾叶,用于点燃偌长的烟斗。那时,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挑水的</span>木桶,照明的麻油灯。这些生产、生活用品,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广泛退出陕北农村家庭领域。这些看上去古老的、落后的生活用品、用具,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艰辛。这些曾经熟悉却并不遥远的场景,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灯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烟斗</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俗博物馆的各类展品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无论如何记述,都会挂一漏万;写的再详尽,也无法完全表述清楚。与其费心劳神地说半天,别人听的云里来雾里去,还不如索性对灯展馆、工匠器械馆、度量衡馆、红枣博览馆、传统饮食博览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展览馆、服装鞋帽馆、陕北36行博览馆等展馆的具体情况不再啰里啰唆。特别是对最能反映陕北民俗文化核心的民间艺术,自知基本知识匮乏,对陕北剪纸,大秧歌中的道具,陕北唢呐,陕北说书常用的三弦、快板、醒木等道具,各种石雕、石刻,抓石子、踢毽子等民间游戏,等等,近乎一窍不通,游览时兴趣不是很浓。对别人赞叹不已的陕北民间文化艺术,自己实在说不上所以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打水器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装油器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陕北36行博物馆入口</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瓷器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铁匠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农产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民俗博物馆许久,我的思绪还停留在那些老旧展品上,一时半会不能从时空隧道的虚幻想象中缓过神来。我反来复去地想,为何近现代工业文明在陕北显得格外特别?来时,步履蹒跚,孱孱微微;走时,心急如焚,匆匆忙忙。陕北似乎刚刚跨入传统工业文明的门槛,还没有来得及享用,就匆匆的远去了。时代发展之快,有时快的让人来不及反应过来。人们曾以为不可或缺的行业、产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些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没有影响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反而让陕北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跃上了就是科幻小说都不敢想象的新高度,陕北人似乎在第一时间赶上了最新的科技信息时代,再也不是时代的落伍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度量衡工具:斗、各、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秤砣与秤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算盘</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九十年代粮食、米面储具(洞子)</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九十年代电器产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上学自带的书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回溯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別人调侃和陕北人自嘲:“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娱乐基本球(打台球)”。陕北山区农民近乎延袭着亘古不变的镢头、锄头、铁铣、镰刀等生产工具,种地的各种物资和收获的农产品基本靠肩挑背揹;人们日常食用米面油加工还主要通过石碾、石磨碾压,妇女小孩们经常围着碾道、磨道,推拉着笨重的石碾磨转圈圈;煤油灯还是主要的照明工具,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有线广播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文化娱乐工具,一家人围坐在土坑收听新闻、戏曲等节目,以获取外面世界的各种信息。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闹钟等还是少数比较富庶家庭的奢侈品,电视少之又少,私家电话恐怕人们想都未曾想过。这些八九十年代还在陕北广泛使用的最原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刚刚走进陕北寻常百姓家门槛的近现代工业品,似乎一夜之间就消失的踪影全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民俗博物馆后,我饶有兴趣地游览了赤牛坬村的幸福家园。幸福家园大门虚掩,我们推门进去,园内没有任何景观,偌大的院子空无一人,院子里摆放着少量的休闲活动器材,绝大部分游客决不会想着到这里来游玩。幸福家园应该是村里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小学就设在幸福家园里面。学校只剩一名学生,一位教师,这位老师原在中学任教。这天是星期二,但学生和老师都未到校。这类学校在陕北并非特例,什么时间到校,什么时间上课,由学生家长和老师提前约定,一般由学生家长决定教师的到校上课时间;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管理要求开展教学工作,估计这位学生也流失了。从留在黑板上的“青山绿水,金山银山”八个字看,这位先生有一定的板书功力。这所学校对我有种直击心灵的触动,我不由自主地思索到了这所学校的前景,这样的学校到底是守望陕北农村、农民希望的微光还是等待一个时代结束的最后余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幸福家园大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幸福家园大门傍边宣传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福家园大门两侧,镌刻着“活百岁松钦鹤羡,数一生苦尽甘来”的楹联。这是村里老人们一生的真实写照。老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老人们吃过苦,受过累,我真心的祝愿老人们幸福地颐养天年,享受苦尽甘来的晚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幸福家园的左侧墙体上,悬挂着伟人给少年儿童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或许这名叫高佳榆的四年级小朋友还不能明白读书对他的意义,但家长们应该都知道,读书曾是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唯一希望,千千万万农村孩子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故,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都把小孩送到县城、市上去读书。将来读书还能不能改变命运?我不妄加评论,但不读书肯定无法改变命运。这所小学校,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送走这位小学生,完成在赤牛坬村的历史使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为一名农家子弟坚守一所学校,是对教育公平的坚守,是对每一个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应该得到人们称道;同时,人们也应该理性地看待这种坚守,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地区,因之而付出如此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社会管理代价,恐怕古今中外没有那个社会能办得到,值不值得人们认真反思?能否保证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令人非常担忧!对于这种现象,我真不知道该褒还是该贬?!但对高佳榆小朋友来说,生长在这样仁政的时代是万幸的,祝愿高佳榆小朋友好运连连,身心健康,学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上课教室</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教学黑板</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赤牛坬村,是对过往岁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次酣畅淋漓的时空大穿越</span>,穿越的很远很远,甚至穿越到了人类的蛮荒时期。但穿越的再遥远,总归还是要回到现实中来的,幸福家园又把我从穿越的虚幻中拉了回来。赤牛坬民俗博物馆说一千道一万,也就是一个收藏文明印记的地方,幸福家园才是真正的人间烟火阑珊处,人间烟火更值得人们关注。世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其实,任何人的从前都是回不去的,过往都是留不住的,未来都是看不明的。回忆很美,确也很伤,珍惜当下就是最大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5px;">幸福家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