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回忆录》 第二章 学生时代(13)

草溪闲翁

<p class="ql-block">注:本文图片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诗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造反有理谁为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雇佣关系糊涂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忆苦未必会励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思甜能育好品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黑白颠倒神志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精华糟粕亦不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瑰宝沦为垃圾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藏书遭劫人断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24</b></p><p class="ql-block">上小学时,我们每年大概会参加一次“忆苦思甜”集体思想教育活动,这个活动无论是在文革前或文革中都存在,即使我初中毕业后回老家务农,生产队还时不时会集体吃上一顿“忆苦饭”。所以,在文革结束前,接受“忆苦思甜”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必修课。</p><p class="ql-block">“忆苦思甜”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让全社会人民“牢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让所有人知道“解放前,中国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受尽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四川大邑县刘文彩收租院是“忆苦思甜”教育最为典型的样板,我们还学习过一篇课文,就是专门讲收租院的,讲授大地主刘文彩是如何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剥削和压榨贫苦农民的。如果石柱小学距离大邑县不远,师生们或许会去“收租院”接受忆苦思甜教育。</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师生们深切认识“解放前的苦和解放后的甜”,学校就地取材,邀请当地解放前苦大仇深的贫(雇)农代表,来学校“忆苦思甜”,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进行现身说法教育,其中经常受到邀请的是集凤公社三大队的贫协主任,人们尊称他“曾主席”。</p><p class="ql-block">曾主席家解放前很穷,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为维持生计,他给地主当长工,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解放后,政治地位提高,成为大队贫协主席。他虽然没读过书,说话满口方言,但参与“忆苦思甜”次数多了,在主席台上面对校长、老师和众多学生,一点不怯场。他说话时声音洪亮、口齿清楚、振振有词、幽默风趣,声音抑扬顿挫,面部表情丰富;别人不敢说的一些话,他也敞口而出,根本不在乎别人抓他“小辫子”,因为他是农村无产阶级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忆苦思甜”,曾主席在主席台滔滔不绝、兴高采烈,只听他说:“狗日的地主呀,心黑得很!每天那个晚饭呀,地主老财们吃挂面,碗里的香味老远就飘进鼻孔,好香啊!而我们长工呀,吃丝瓜煮碎米子疙瘩(注:碎米子,即碾米时压碎的米粒,用米筛过滤出来磨成粉,做成汤圆煮熟,农民俗称‘碎米子疙瘩’),吞都吞不下,好噎人啊!还有每月底的打牙祭(即加餐吃肉)呀,地主老财们吃瘦肉,我们长工吃肥大块(猪肥肉),满口是油,你能吃几块?地主老财就是怕你吃得太多,把他吃穷了。你们说地主老财们的心黑不黑?”曾主席一席话,大家听得目瞪口呆,竟忘记了应声附和他的话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学年代,国家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面临较大困难,农村还非常落后,农民还很穷,家家户户粮食不多,大米更少,有时还不得不吃糠咽菜,如果能有“碎米疙瘩”吃,是多么的幸福啊!那时农村肉食更少,肥肉比瘦肉更金贵,如果有“肥大块”吃,是多么的幸福啊!</p><p class="ql-block">校长在旁,赶忙拿起主席台上茶缸递过去,轻声道:“曾主席,喝一口水。你讲了这么多话,口干了!”曾主席猛然省悟,老脸一红,顺手接过茶缸掩饰尴尬,随之不慌不忙地转入另一个话题。</p><p class="ql-block">放学回家后,我询问父亲。父亲解放前也曾在地主家当过长工、打过短工,后来租种地主土地而为佃农。父亲告诉我,曾主席说的是实情,那时地主家请长工,在长工的生活安排上便有这样的一个规矩,即每个月底(农历月的最后一天)要给长工加餐,以肉食为主,俗称“打牙祭”,还管饱管够;肉食以猪肉为主,肥瘦都有,如果没有新鲜肉便以腊肉代替。不仅仅是某一家地主这样,大多数地主家都这样。地主还要给长工报酬,一般是一年给长工多少稻谷为酬。</p><p class="ql-block">曾主席和父亲所讲,让我终于明白了解放前地主家雇佣长工的实际情况,长工与工厂的工人、城市人家的保姆在人身和劳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这也让我对“忆苦思甜”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大人们很早就知道“忆苦思甜”是怎么回事,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也不愿意说给孩子们听,以免对孩子心灵造成不利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5</b></p><p class="ql-block">红卫兵运动、忆苦思甜教育,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事件。然而,对于我来说,更难以忘却的却是伴随文革而来的“破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运动,对石柱小学校容貌的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石柱小学校前身是一座恢弘的古寺,解放初拆除了山门和第三重大殿,但其余房屋仍然保存完好。寺庙有着无与伦比的雕塑和壁画等建筑艺术。以雕刻和绘画为例,雕刻和绘画几乎遍及建筑所有地方,门、窗、柱、壁、檐、梁、檩、隼、挑等有精美的木雕或绘画,台阶、阶檐、地面、柱磴、墙基上有精湛的石雕或石刻,这些雕刻和绘画有人、神、仙、佛,鸟、虫、鱼、兽,花、草、树、木,风、云、雨、雪等诸多造型,大型壁画有诸多圣像,还有抑恶扬善的地狱炼魂,普渡众生的神话传说。无论雕刻与绘画,皆无一不精,无一不奇,无一不是中华古代建筑艺术臻品和文化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课余时间,我会经常去欣赏那些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还在优美玄奇的神话故事和仙佛传说中徜徉。</p> <p class="ql-block">可是文化大革命视这些古代艺术为封建糟粕或流毒,欲彻底肃清而后快,何春茂校长不得不请来当地的木匠和石匠,让他们将雕刻剔除了,将壁画清除或抹去了,无法剔除的就损坏了。看着曾经欣赏过无数次的精美雕刻被残酷一点点剔除,精美壁画被粗暴地一点点清除,那些承载着历史与艺术之美的图案渐渐消失,我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那是对文化的践踏,是时代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部分老教师也被红卫兵抄家了,主要是收缴他们的藏书,特别是梁文山老师,他每年夏天都要晾晒自己的藏书,人们都知道他的藏品丰富,成为首先要针对的人。梁老师的藏书被收缴了三大挑。收缴他藏书时,我恰好从那里经过。我看见了也感到十分可惜,多么希望自己能读一读这些书籍啊!梁文山老师站在旁边,眼睁睁看着自己半辈子收藏付之东流,心里一定在滴血,可他连大气都不敢出,还强颜欢笑,那笑容比哭还难看啊!</p><p class="ql-block">其实,梁老师的藏书除古典名著外,还有很多的工具书,这哪里是封资修糟粕啊!</p><p class="ql-block">文物被毁、书籍被焚,这是对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和传统美德的严重破坏,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真是一场文化浩劫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