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胡同 北京话被定为“官音儿”的发生地

浅草幽幽*传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崇文门外有条东西走向的手帕胡同,胡同的西口和东茶食胡同的东口相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从前,北京城里的手帕胡同有好几条,除了崇文门外的手帕胡同,还有东直门内的东手帕胡同和西单的手帕胡同。“手帕”这名字与当年制售手帕的作坊有关。早年间还没有面巾纸,北京人出门随身都会带上块手绢儿,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清朝年间,掌管着京城南新仓、禄米仓、海运仓的仓场总督署就设在手帕胡同。民国时期,外(城)三区的警察署设在这条胡同的7号院,1949年改成崇文公安分局。京剧大师侯喜瑞当年住在胡同里的14号院。1913年,这条胡同里悄无声息地出了件大事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现如今的中国话是以北京话作为国音,所谓国音,就是全国共同遵用的标准音,也称普通话或官音。1913年2月在手帕胡同举行了一场“读音统一会”,会议一直开了3个月,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京音(北京话)就是在这次会上有惊无险地被确定为官方指定的普通话。当时参会的南北两方代表曾各执己见,互不相容。参会者大多是江浙地区的南方人士,占有人数优势。如若不是北方代表最后据理力争,以退会为要挟,提出“一省一票”的计票方案,现如今全国人民朗朗上口的普通话或许就是江浙地界儿轻柔婉转的吴侬软语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俗语。早年间不同地域的人聚在一起,相互听不懂对方说什么话是常事儿。而想要在这样一个国度里统一语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正是这个缘故,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一系列治国措施里,并没把“语同音”列入其中。直到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立了正音书院,要求举子们修习官话,“语同音”才第一次在国家的政令中出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确定了北京话为国音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给这些汉字注音。汉语拼音作为如今中文的音标是1958年才出现,而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和康熙年代的《康熙字典》里没有音标,那当儿,给汉字注音采用的是直音、读若和反切等汉字注音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所谓直音,就是用语音、语调都一致的同音字来注音。如《说文解字》中“根”字的注解是:“根,音跟”,再比如“东,音冬”,直截了当。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是中国第一部字辞书,全书收录4300多个词语。《尔雅直音》 是 《尔雅》 的注音版本,采用直音法注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读若就是遇到没有语音、声调都一致的同音字时,只能采用读音近似的字来注音。比如《说文解字》中注:“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查了下百度,“憨”字出现于唐代,所以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只能用“汗”给“鼾”注音)。再比如“信”字,《说文》中注:“信,读若屈伸之伸,假借字也”。许多如“伸”,“信”这样的字,后来在古文里也被互称为通假字。但这种注音法显然不够准确,便又有了一种名为反切的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康熙字典的中反切注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所谓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搭配,一起给被注的字注音。切,就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以及声调组合在一起,这样既有读音,也有声调。比如“劝”字在《康熙字典》的注释为:“劝,去愿切”,大意就是“劝”字的发音是用前面“去”字的声母“q”的发音和后面“愿”字的韵母“uan”的发音以及“愿”字的声调(四声)结合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以“春”,“秋”二字为例展示“反切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但那当儿,在《康熙字典》里的许多古汉字的发音类似粤语而并非当今的北京话。比如“青”字在《康熙字典》中注为“青,仓经切”。按照反切法,“青”发音为“cing”而不是“qing”。为此,读音统一会在确认北京话为“国音”的基础上,又制定出一套由24个声母、16个韵母组成的“字母注音法”。1913年2月15日,也是在手帕胡同里,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诞生,沿用了千余年的用“汉字注音法”成为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注音字母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注音字母方案。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全国小学教科书中的生字一律采用注音注音字母,文言文也一律改为白话文。据说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还到处可见“国语统一,言文一致”的标语。再后来的1958年,实施了40多年的注音字母被以国际通行的,以罗马字母表达的汉语拼音所替代,老外们也能半斤八两地照着拼音念中国字了。据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在1970年代之前,还一直都在使用注音字母,时至今日注音字母依旧还存留在台湾的小学课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听到过一个真实,有点温暖的故事。大陆女孩交了一个台湾男朋友。假期女孩带男朋友第一次去家里见自己的姥姥。老太太好静,话不多,男孩子有些忐忑。让女孩子意想不到的是她去厨房烧水回来这功夫,却看到两个人已经如同久别不见的老友般谈笑风生起来。缘由竟是老太太在男孩子电脑的键盘上看到了儿时学过的注音字母。老太太不仅认识,还会用,兴奋地和男孩子聊起了当年学习注音字母的往事。这一刻,键盘上映入眼帘的似乎不是字母,符号,而是横跨百年,越过海峡的文化脉搏。从手帕胡同的一场“读音统一会”,到两代人久别重逢般的心意相通。血脉,原来可以这样润物无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施工中的手帕胡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去年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手帕胡同刚被拆完,听说定向安置房在通州的东惠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