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手榴余香</p><p class="ql-block">音乐:冬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要么孤独,要么庸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书:《哲学摆渡人》(二十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1 是社会的“产儿”,又是“另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人类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等等。</b><b></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述金句,均出自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他所开创的唯意志主义及生命哲学学派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叔本华是当时社会的“产儿”,却又是不被当时社会容纳的另类,造成叔本华如此另类,有社会的原因,但最基础的却是其家庭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弗洛伊德曾说:“天才的秘密蕴藏在那些终身保留有童心,童年体质的人们中间,叔本华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是个悲观的人,同时他还信奉禁欲主义,并且为此终身未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2 “富裕”的家庭,不幸福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出生于但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极度富裕的家庭,几代人都是当地的显贵公民,据说叔本华的祖父是奥尔良 地区的地主,父亲海因里则是当地著名的批发商,甚至在后来成为了宫廷顾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她浪漫热情,向往一切美好而自由的事情。而丈夫海因里希完全不一样,他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十足的大男子主义,他不喜欢女人在外抛头露面,或者换句话说,他嫉妒妻子因为写作而获得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约翰娜的小说中,女主都是受爱情和婚姻折磨的可怜女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幸的婚姻,让约翰娜对家里的一切都不满意,包括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叔本华。在母亲不亲不爱,父亲又不管不顾之下,叔本华心里留下了阴影,他感受不到温暖,害怕别人的亲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 他真的永远“抛弃”了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3年,因为第二次瓜分波兰,使得但泽丧失了自主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父亲海因里希带着家眷离开但泽去到了汉堡。根据多年的交际经验,海因里希很快打入了上流社会,当时很多的贵族、名流、文人、外交官都常到海因里希的家里聚会,这可让“交际名媛”约翰娜乐坏了。他将儿子交给了保姆和女佣,后来叔本华的自述中有说到“有一次父母散步回来,找到了6岁的我,我当时陷入完全的绝望,因为我似乎感到他们永远抛弃了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岁时,叔本华被送到了法国勒阿弗尔的一个好友那里当学徒。待了两年,却是叔本华童年最欢乐的时光。老板和老板娘亲切幽默,将叔本华当做自己亲儿子看待。仅两年的时间,他便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法语,流利到当时他回到汉堡时,竟然将自己的母语给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99年到1803年,叔本华在一个贵族学校读书。父亲的本意是想让儿子学习一些经商之道,谁曾想,在广泛的接触了文学、哲学科学后,叔本华开始背叛父亲为自己设计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海因里希又发现,让儿子去当神职人员,却必须给大教堂一大笔的费用。最后他给了叔本华两条路:一是上中学,二是随父母去欧洲长期旅行,之后再回到英尼施学生意。叔本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旅行,至于后面的生意,到时候再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3年,叔本华随着父母开始旅行。经过不莱梅,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最后到达伦敦长住。长期的在外生活,让叔本华知道了很多新奇的事情,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一直到1804年回到德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德国不久,父亲海因里希就因为掉进水沟里而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一家人措手不及。但事实上海因里希从很早之前精神就不太正常,有忧郁症的倾向,这或许是家族遗传疾病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叔本华的母亲约翰娜,却没有一个妻子该有的悲伤。很快把丈夫留给她的公司给卖了,自己拿着钱跑到了魏玛“疗伤”,而叔本华则留在了汉堡。原本为了享福才搬到魏玛的约翰娜,却偏偏赶上了魏玛最混乱的时期,法国军队占领了威马。她不断的向儿子抱怨生活环境的恶劣和自己的近况。“涉世未深”的叔本华被母亲一系列的“糖衣炮弹”给打倒了,他到了约翰娜为他安排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4 与母亲调不“和”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7年,叔本华来到哥达城上学。聪明的叔本华利用一年的时间就赶上了同学两年的水平。当他将自己的好成绩告诉约翰娜时,约翰娜去让叔本华不要在意这些,认为那些教师最喜欢吹捧自己的学生。两个极不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矛盾不可避免。在叔本华心中,一直认为母亲对父亲的不闻不问才导致了父亲的去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09年,叔本华进入了哥廷根大学,母亲将父亲的一部分遗产转给了叔本华。最初他学习自然科学,进入了医学系。两个学期后,他发现哲学似乎更吸引他的注意,这在他第一批的手稿笔记里可以看出。从第三学期开始叔本华转学哲学,阅读了柏拉图和康德。但他很快就发现了康德哲学中薄弱的一点,他希望能将自己喜欢的柏拉图和康德连接起来,却发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11年,叔本华决定转入柏林大学继续深造哲学。期间赶上了拿破仑大军入侵柏林,整个柏林陷入了动荡和恐慌,大街上伤员死人比比皆是,叔本华急于逃离这个“地狱”,来到魏玛和母亲住在一起,期待他完成了博学士学位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拿到了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他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居然想要找个别的男人来当自己的父亲,成天和母亲争吵。两个人分开,叔本华离开了魏玛,到死也没有再见自己母亲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5 孤独的“作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和母亲关系交恶,但因为母亲,叔本华认识了歌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歌德,叔本华开始注重颜色理论的探究。在离开魏玛的一年后创作出《论视觉和颜色艺术》。甚至在书的第二版中直接反驳歌德的观点,这也为后来两人关系的恶化埋下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19年,叔本华出版了第一部核心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为他赢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好巧不巧的是,黑格尔也在柏林大学教书,而且如日中天,几乎所有说德语的人都对黑格尔敬若神明。内心高傲的叔本华选择在黑格尔上课的时间同时开课,最后竟然连一个学生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33年叔本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做研究。1837年,他对歌德的纯粹理性书中的差异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1841年出版了《论意志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论文合集。1844年,不顾反对坚持出版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与25年前的第一版绝版结果是一样的“默默无闻”。1851年,他又秉持着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光荣传统,凭借格言体的小书《附录与补遗》而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个叫劳恩斯丹特的英国哲学家点评了叔本华的助学,大加赞扬,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原来哲学界还有这么个大神叔本华,终于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了”。这熬是熬过来了。但是叔本华人生最后的10年,除了声誉、哲学和钱,就什么也不剩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0年的一个早上,当叔本华吃完早餐后因肺炎恶化永远的离去了。一个一生“无国、无家、无父、无母、无妻、无子、无友”的大哲学家就这么永远的停止了思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6 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人都认为现代人是空虚的一代,他们物质富足,精神却贫瘠,每个人身边都有三五好友,但真正能走进内心深处的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叔本华的伟大之处也就在这里,他先于时间,先于世人发现了人类内心中的最大的矛盾。当人们越发成熟,就越能体会到叔本华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内心常含孤独的人,才是曾经太过认真的活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7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