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往事(成长篇)

Mr.史

<p class="ql-block">静安寺对于我们出生成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情感,往昔任凭南京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大门走过,但进入寺内却香火气浓格外清静,只有木鱼声和念经声会传来。</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也是我珍藏中的一张,已过去了许许多多年头,正是记载着当年家人为曾祖父和爷爷在这里做过百岁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静安寺的对面便是如今的静安公园,说起刚建公园前还是外国公墓和坟地。学校组织去义务劳动铲地平地还着实吓着被惊到,还好人多干着也就不害怕了,如今看我们为这个公园建成还曾贡献了一份子。</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去会在公园里稍坐一会儿,看着眼前老者舞起,虽不完美但认真的动作舞姿倒让我自己却甘拜下风。</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静安寺扩建了,往日这一排排一家家商铺全沒了。回忆都拉了回来,这饭店、绸布店、照相馆、报刋门市部集邮店,还有许许多多店铺及当年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停靠站都被变成了今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同样西侧也大变样了,大发南货店、新华书店、老大房、鞋帽店、药房甚至转变过去的无线电店都历历在目不曾忘记,而新华书店更有一段在二楼义务售书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百乐门可谓家喻户晓,可从我记事起这里早已是一个红都剧场。越剧、沪剧、滑稽戏、锡剧的剧团轮翻上演,直至后来改为影剧场白天放电影晚上演戏。如今豪华了门坎也高了,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大厅买张票踏上弯绕的楼梯再到二楼三楼看影戏。</p> <p class="ql-block">百乐门口这条路便是如今网红打卡的愚园路,而我曾经出生后成长的就在这条路上。</p> <p class="ql-block">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叉口就是我每天上学必经的路口,当年是乌北菜场、一师附小和我们就读的乌北一小(原来叫觉民小学)。</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楼如今也成了地标建筑,其实当年我们叫它救火会,也就是如今的消防队驻地。</p> <p class="ql-block">市西中学倒离家很近,由于是所市重点学校考分很高很难进,也许自已不够努力读中学倒舍近求远考到了延安中路的新成中学,因此有了许多如今同样网红的家住巨富长路上的同学为多。</p> <p class="ql-block">与市西中学一墙之隔的是老第一师范,是所培养教师的摇篮,如今虽并入市西为初中部可我们已叫惯了。</p> <p class="ql-block">第一师范隔壁的弄堂里也没少进去,因为弄底有家共青游泳池。每当天气暖和点,室外温度允许下会来此地游泳,冲个身踩过消毒池后跳入泳池好像全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愚园路上的弄堂既漂亮又有故事,这个弄堂也来玩因为有亲戚在此住。</p> <p class="ql-block">兰畹这条弄堂虽不常去,但门口原有个大华商店倒没少光顾,糖果食品之类大部分会来购买。</p> <p class="ql-block">愚园路坊是每天我来此叫一位上学的同学,名字用上海话叫起来有点绕口盛声逵,而弄堂西侧大黑铁门是我们这些双职工家庭子女就餐的食堂。</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这门口不知多会挂起了体育弄堂的横幅,可我们仍习惯地叫520弄。</p> <p class="ql-block">这座叫柳林别业的弄堂便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家,进弄堂要经过一段路才能到住宅。好在一边是花开出墙的520弄美景,另一边则是隔墙曾乌语花香山石泉流的孙家花园,后来改为长江光学仪器厂,如今更变得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终于进入住宅院了,这个院子曾当过工读学校之类,几乎一般很少进去既是玩皮球过墙了,也只好偶然去门口请求帮捡一下便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一条弄堂里仅然有一座楼是药厂所在地,当年药水味着实让人有点不爽,如今成药检站倒不错,起码汚染源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532弄又分成东西两条弄堂,而我们所住所熟悉的就是东弄堂。</p> <p class="ql-block">这座院楼您是有点印象,因为此60号院正是前几年一部叫《安家》的电视剧里龚家花园的拍景地。这里的老住户小时伙伴都曾相识,可以讲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花园里有最茂密的长草地,最挺拔的几棵大树,十有八九在这里玩藏猫猫。</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就是66号了,这座大院是一个始终未被拆除大门的地方。也许房东在香港还是国外缘故,别的院大门都被拆去炼了钢铁而它却保存不来。院里住户当年很熟,有个同令的子弟一家。我们亲切地称㐅家姆妈,还去过里面打过乒乓球,虽仍能叫出小伙伴们的名字但早已失去了联系。</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仍保留原样的大院和楼,仍完整清洁呈现到如今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与66号为邻的就是68号了,儿时玩得最多的就是朱家双胞兄弟,当然还有许多同令人一起在弄堂里做功课一边玩耍,每天住66号的一位宁波老中医会带来一包食品分发给我们这些一起做功课的伙伴,我们亲切地叫他历爷爷。后来回老房子时听说这家人和那双胞胎儿子已迁美定居了。</p> <p class="ql-block">说着说着就到了这个叫70号的院楼了,一进门便是我们曾经的家叫东厢房。这座楼住家从房东到许多住户都曾是姓方的一家人的亲戚子女,也曾是上海滩著名的宁波人。由于我祖母也是他们亲戚也就与方家人很亲切,称长辈为姆姆、伯伯、叔叔、嬸嬸。当然还有许多邻居伙伴们更不拘谨称呼更亲切,因为每天总串门总玩耍在一起。如今搬的搬走的走几乎失去了联系,还好有几个联系上了每天能通个话聊个天已很满足。</p> <p class="ql-block">今天附上几张西弄堂的照片,这里基本上保持原样,因为公用驻地等为多让人欣慰没有失去别業这个名正言顺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走着走着就将告别这条充满童年出生成长的弄堂,短暂的回忆有点急促有点还未尽兴。但还有许多暂时还没想全,待于去仔细整理的只能先告一段落了,希望曾经的伙伴们也能早日团聚、身体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