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扇觅清凉,丹青传古韵——记中国扇子艺术学会非遗专委会折扇交流活动七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这酷暑难耐的日子里,中国扇子艺术学会非遗专委会的11名会员齐聚一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十寸折扇展示交流活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活动伊始,专委会成员们便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大家纷纷登上讲台详细介绍并展示自己创作的折扇作品,这些作品包涵北京中轴线12景、笔墨简练气韵生动的写意花鸟、秀美细腻的工笔花鸟,以形写神夸张提炼的写意人物、层峦叠嶂气势磅礴的山水画卷和形神气韵兼备的书法佳作。大家互相观摩学习,不时交流创作心得,现场墨香四溢,其乐融融。在交流过程中,会员们互相点评,取长补短。有人专注于探讨扇面构图的疏密关系,有人则对墨色浓淡的变化技巧津津乐道。现场气氛热烈,仿佛连炎炎夏日都被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所冲淡。正如小小折扇,方寸之间,承载的不仅是消暑纳凉的实用功能,更凝聚着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北京老年书画联谊会前会长刘京生先生亲临指导。刘会长从专业角度为大家讲解了折扇书画创作的要点。他指出,扇面不同于普通宣纸的创作,其特殊的弧形和折叠特性要求创作者必须注意章法布局。尤其是扇面的中轴线,往往成为构图的基准线,花鸟、山水、书法等元素的安排都要围绕这一轴线展开,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刘会长还强调,扇面构图要讲究“趋势”,或开张或收敛,都要与扇骨的走向相呼应。这些真知灼见让在场会员受益匪浅。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切磋,更是一场文化的传承。折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和书画艺术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智慧结晶。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大家深深地体会到扇子虽小,却能纳天地;活动虽短,却可传千秋。整场活动中会员们手持自己创作的折扇轻轻摇动,不仅带来了丝丝凉意,更传递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场折扇交流活动,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刘京生主任点评创作扇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孙玉利创作的扇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