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近年来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标榜生活态度的金句。然而,当我们冷静审视这句话时,不禁要问:在当代社会,人们真的都在追求"诗"与"远方"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必须承认,"远方"确实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远方效应"(The Faraway Effect)。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那些遥远的地方比当下所处环境更具魅力。这种心理机制源于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与想象——我们将所有现实生活中的缺憾投射到远方,使其成为一个可以弥补一切不足的理想国。从古人的"世外桃源"到现代人的"逃离北上广",这种对远方的向往从未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与对远方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社会对"诗"的疏离。诗歌作为最精炼的文学形式,确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诗歌正在逐渐边缘化。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6本(2022年数据),其中诗歌类占比微乎其微。网络平台上,一首精心创作的诗歌获得的关注度,往往不及一条搞笑短视频的万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反差背后反映的是当代社会的文化困境:</p><p class="ql-block">1. 审美能力的断层:诗歌欣赏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而快餐式阅读习惯正在削弱这种能力</p><p class="ql-block">2. 时间碎片化:深度阅读需要整块时间,这与现代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矛盾</p><p class="ql-block">3. 价值取向变化:实用主义盛行,人们更关注"有用"而非"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失去了价值。相反,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诗歌所代表的精神追求反而显得更加珍贵。问题不在于诗歌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一个接触美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诗与远方",或许不在于物理距离的远近,而在于我们是否保有一颗感知美、欣赏美的心灵。与其盲目追逐远方的幻影,不如先学会在当下发现诗意——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更值得倡导的生活智慧。(作者:刘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