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八年年馑</p><p class="ql-block">民国进入十八年,</p><p class="ql-block">关中年馑因天旱。</p><p class="ql-block">三年六料无收获,</p><p class="ql-block">野菜树皮度饥寒。</p><p class="ql-block">天下军阀在混战,</p><p class="ql-block">为筹军饷暴征敛。</p><p class="ql-block">不种粮棉种鸦片,</p><p class="ql-block">家家粮囤底朝天。</p><p class="ql-block">路上堂土三尺三,</p><p class="ql-block">饿殍遍地无有管。</p><p class="ql-block">秦岭黄河在呐喊,</p><p class="ql-block">天灾人祸有评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1. 叙事直白清晰</p><p class="ql-block">● 时间地点明确:诗开篇“民国进入十八年,关中年馑因天旱”,直接点明了时间是民国十八年,地点是关中地区,让读者迅速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范围,给人清晰的时空感。</p><p class="ql-block">● 事件叙述连贯:按照事件发展逻辑,依次叙述了天灾和人祸。先写因天旱导致“三年六料无收获”,百姓只能“野菜树皮度饥寒”,接着描述军阀混战、为筹军饷暴征敛以及强令种植鸦片等行为,最后呈现出“饿殍遍地无有管”的悲惨场景,整个叙事过程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当时社会的困境。</p><p class="ql-block">2. 对比手法鲜明</p><p class="ql-block">● 天灾与人祸对比:诗中既描绘了自然天灾带来的饥荒,如三年无收成、百姓靠野菜树皮充饥;又刻画了人祸的严重,如军阀为了自身利益的混战、暴征敛和强迫种植鸦片等行为。天灾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人祸更是雪上加霜,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祸对社会和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加深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民生与军阀行径对比:一边是百姓“家家粮囤底朝天”,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另一边是军阀为了私利不断搜刮,这种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引发读者对军阀行为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p><p class="ql-block">3. 环境描写烘托</p><p class="ql-block">● 直观展现凄惨景象:“路上堂土三尺三”通过描写路上尘土的厚度,营造出一种荒芜、凄凉的氛围,暗示当地久旱无雨、土地干裂、生态环境恶劣,进一步衬托出旱灾的严重程度和百姓生活环境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象征情感与批判:“秦岭黄河在呐喊”运用拟人的手法,将秦岭和黄河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事物人格化,它们本是中国大地的象征,在这里却仿佛在为百姓的遭遇而呐喊,象征着正义的呼声,也表达了诗人对天灾人祸的强烈批判和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和有力。</p><p class="ql-block">4. 语言质朴通俗</p><p class="ql-block">● 用词简单易懂:整首诗使用的都是较为直白、朴素的语言,如“野菜树皮”“粮囤底朝天”“饿殍遍地”等,这些词汇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述,没有使用生僻、晦涩的词语,普通读者很容易理解,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 贴近民间表达: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符合民间诗歌的特点,就像百姓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p> <p class="ql-block"> 唐建民,1962年出生,陕西蒲城人。退休前供职于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从军十八年,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20多次受到过上级机关的表彰奖励,40多篇文章被军区以上刊物采用,曾有一篇文章载入《中国军事文库》,并颁发了《著作证书》,连续五次分别获得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从警二十多年以来,荣获《陕西省公安三级荣誉勋章》一次,先后多次受到过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多篇文章见诸于报刊、平台。著有个人诗歌专集《心路》。在美篇上发表诗歌、散文等1180多首(篇),加精300多首(篇),阅读量已达760万次,获得微章37枚,获得1万点魅力,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扬,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