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齐云山

高茂祥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9日,我和老伴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齐云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因遥观山顶与云平齐得名;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镇,距休宁县城约15公里,距屯溪区33公里。齐云山有奇峰36座,怪 岩44处,幽 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1994年,齐云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齐云山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齐云山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头天傍晚,我们从黟县宏村打滴到齐云山下的齐云山度假小镇,刚下车就下起了狂风暴雨,原打算饭后出去转一转,在登封桥上走一走,因雷雨一直下到天黑,我们只得在下榻的白岳酒店休息。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汪桑家在齐云山下的南坑村,他热心地给我转发了许多介绍齐云山的视频,还特地给我们介绍了登封桥。汪桑小时候每天上学都要从这桥上经过,后来当兵、上大学、参加工作,都是从这座桥走出去的。第二天一早,我们向行人打听登封桥的位置,利用上山索道开通前的时间去看看登封桥。</p> <p class="ql-block">  登封桥在齐云山脚下,是连接横江南北两岸的古石桥,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古韵典雅。登封桥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徽州知府古之贤倡建,桥成之日,适逢古知府调广东按察副使,县民感其德,祝古步步登高,故称“登封桥”。该桥由此成为吉祥之地,俗谚称:“登封桥上望一眼,高瞻远嘱福不浅,登封桥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黟人胡学梓独资重建登封桥,九孔半圆形石拱桥,桥长147米,宽7.2米,高13米,拱 跨径14米,桥坡各设 石阶36级,级级向上。桥面两侧青石铺面,桥栏上耸立一块由徽州正堂保护登封桥的警示碑十分醒目。碑石为阴刻楷书, 刻有“示峻堂正府”,下有一个清晰石章。碑义内容“严禁推车晒打,毋许煨暴污秽,栏石不许磨刀,桥角禁止戳鱼。倘敢故违有犯,定行拿究不饶。”2019年10月,登封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古时徒步上齐云山,从登封桥出发经九里十三亭到达望仙楼。为了减少体力消耗,我们乘坐索道上山,索道上口就设在望仙楼。望仙楼于1987年重建,采用四角二层楼阁式徽派建筑风格,楼高9.6米,丹漆彩绘与雕梁画栋兼具明清建筑特色。山门两边悬挂着乾隆皇帝题写的"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对联,印证其作为道教名山入口标志的文化地位。据传八仙铁拐李曾在此渡化灵乙道人,因道童贪恋凡尘未得成仙,故得"望仙"之名,现为步行登山与索道交通的枢纽节点。</p> <p class="ql-block">  穿过望仙楼,有两条山道,一条往左,一条往下,我们选择了向左走的线路,立有桃源坊。此坊连接洞天福地与寿字岩,是游客 徒步游览 的必经之地‌。坊门建筑风格融合徽派特色,周边山岩奇秀,植被茂密,符合“桃源”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一天门是齐云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由崖体崩落形成的天然石洞构成,形似门户。一天门是地质奇观,洞内两侧多摩崖石刻和碑铭,被称为"白岳碑林"。传说真武大帝曾在此留下鞋印,形成独特的天然石洞景观。 ‌‌</p> <p class="ql-block">  走 过一天门即是 “福地洞天”景点,是齐云山人文景观的代表区域,以摩崖石刻、天然岩洞和碑林著称。有栖真岩‌:相传为齐云山最早道士栖霞真人修行地,保存有道教摩崖石刻。 ‌忠烈岩‌:祭祀关公的场所,体现道教与民间信仰的结合。 ‌寿字崖‌:刻 有一个大“寿”字。</p> <p class="ql-block">  真仙洞府,过天门岩,下石阶即达。这里危崖三弯折,相连如城垣。岩下通道沿砌石栏杆,栏外为碧莲池,共构一“叵”字形;崖间洞窟累累,依次有八仙洞、观音洞、真仙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白马洞、珠帘洞,就洞建宫宇,祀道教各路神仙,统称真仙洞府。崖壁、摩崖题字石刻,如“天开神秀”、“齐云胜景”等多达近百处。</p> <p class="ql-block">  寿字崖是一处摩崖石刻,山崖上刻有巨大的“寿”字,相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民国时期由当地人重刻。现存岩体高九尺九、宽六尺六,寓意“九九归一、六六大顺”。游客常在此拍照祈福。 另一种说法称该字为清代慈禧太后所题,但此说法存在争议。</p> <p class="ql-block">  象鼻岩,巨石滑坡崩落,自然形成一石梁架巨石间,下开一洞,宽广若室,故亦称天门岩。洞内碑碣林立,内外近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洞北外侧,明嘉靖间筑雷霆纠罚司,奉火神王灵。</p> <p class="ql-block">  二天门作为道教名山齐云山的核心景点之一,见证了明代嘉靖年间道教文化的鼎盛发展,其建筑布局与周边丹霞地貌形成独特呼应。‌‌门洞依丹霞崖壁而建,两侧山体赤红如霞,门后可见"天开神秀"摩崖石刻,展现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p> <p class="ql-block">  三天门是齐云山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登山盘道的顶端,位于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一眼就能看到客栈,给游客提供了方便的住宿条件。三天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三天门附近还有众多美食店,提供各种美食,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三天门即为月华天街,月华天街是齐云山道士和山民聚居地。主要古建筑有:玄天太素宫、三清殿、玉皇殿、青羊宫、榔梅庵、真武殿以及道教十二大房,多遭圮毁。现存兰谷、镜台、胡伯阳、梅轩、东阳、长生、新丁复先等道房,新建真武殿。现在的月华天街遍布民宿、美食、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店铺,为游客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 太素宫,全称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明廷敕修原真武祠,改为玄天太素宫,为中国道教正一派宫观。太素宫现存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宫分三进,均为木石结构,主要由玄天金阙石坊、山门、 前殿、玄帝殿、王灵官殿、赵元帅殿、三天门、十将台、客堂、钟鼓楼、 道舍及左右配房等构成;宫旁崖壁下有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等遗址,祀奉各路神仙。太素宫整体建筑规划周密奇巧,匠心慎微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才智。</p> <p class="ql-block">  齐云山自唐代有四川青城山“天谷子道人”的门徒余氏六三娘从湖北武当山来齐云山传道,属正乙派,养文生、耀生、志生、立生四子皆入道,为齐云山最早的四大房,是开山建道之始。自余氏六三娘来到齐云山,至南宋的数百年间,道,佛二教都在山上建有寺庵,道院,分山而治。1978年,齐云山太素宫修复开放。1980年起,在东阳道院和伯阳道院、梅轩道院旧址上新建了凌风、海天一望、望仙三亭,修复了玉虚宫、罗汉洞、真武殿(太素宫)等道观,齐云山现有庵堂祠庙33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行进的途中,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头上建有一座金光闪闪的小亭,这便是香炉峰。香炉峰因重力崩塌而形成的柱状丹霞地貌风景,海拔410米,形如巨型香炉而得名,当云海生成时,便有一种山作香炉云作烟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小壶天,坐落月华街梅轩道院内,因岩洞呈壶形,故名。洞内宽广若室,昔为游山的士绅贵客品茗消夏之所,称为“清凉石室”。洞内有一线泉,洞外有舍身崖、飞升台胜境。我站在小壶天石崖下往山下腑视,汪桑同学的老家一一南坑村就在眼前的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在齐云山,我们选择了小环线:望仙楼—洞天福地—洞天坊—寿字岩—一天门—真仙洞府—二天门—三天门—月华天街—太素宫—小壶天—长生楼—白岳食府—悦华台—逢源台—凌虚道—展诰峰—坐忘台—梦真桥—望仙楼。虽然没有登上方腊寨、最高峰,但对于76岁的老人来说,我已经心滿意足了,一路上几乎没有看到比我们更年长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  在白岳食府、游客中心附近有一个停车场,直通“云上天街”隧道,原来齐云山也有公路通到山上的。我顿时起念坐出租车下山,省得往望仙楼走两三里路。可是一打听,因登山公路有两处塌方正在抢修,暂时封路。坐车下山不成,只有从白岳食府择近道返回望仙楼乘索道下山了。这次齐云山之行,虽然有点累,但征服了一座山,特别是游览雨后的齐云山,云雾潦绕,如临仙境,精神上感觉十分愉悦,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