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翻开这本“目录”,仿佛打开了一段尘封的旧时光。本文讲述的是电影《党的女儿》之《兴国山歌》和电影《红日》之《谁不说俺家乡好》,在“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音乐鉴赏(三)”中,这将是一段关于旋律与历史交织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兴国山歌》的旋律一响起,便让人仿佛置身于江西的山水之间。这首歌采用了独唱与大合唱结合的形式,气势恢宏,歌词深刻,旋律优美。它不仅唱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那一页页乐谱,仿佛是历史的回声,轻轻拨动着人心。</p><p class="ql-block">《党的女儿》这部电影,是1958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电影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故事发生在江西根据地,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土地。共产党员李玉梅带领群众坚持斗争,最终英勇就义。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革命者的真实写照,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旋律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兴国山歌》的创作背景也值得一探。林杉作词,张棣昌编曲,李忆兰演唱,这三位艺术家的合作,让这首歌成为了经典。歌词里不仅有革命的激情,还有江西的风土人情,旋律中藏着对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红军哥哎红军哥哎”,这句歌词在耳边回响,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戴眼镜的男子,他正专注地听着什么想着什么,也许,是那段战火纷飞年代里的歌声。那是对红军的思念,也是对家乡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唱歌的名叫小妞,她是李玉梅的女儿。眼前的这位男子是一位将军。他与小妞是什么关系,看完影片你就彻底明白!</p> <p class="ql-block">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远不止是背景那么简单。它可以推动剧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一首好歌,能让人记住一个人物,一段情节,甚至是一段历史。它不仅反映了革命精神,也展现了人民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红日》是1963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其中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由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共同创作,任桂珍演唱。这首歌在电影中出现在吐丝口镇战斗胜利之后,军民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歌声响起,是对家乡最深情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红日》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巧妙运用战略战术,最终消灭国民党王牌部队第74师的故事。三次战斗——涟水、吐丝口、孟良崮,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也是信仰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旋律质朴却充满自豪感,歌词娓娓道来,带着浓郁的山东民歌风格。它不仅是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更是一首表达军民情深的歌。</p> <p class="ql-block">音乐在电影中的功能,不仅仅是情感的渲染,更是画面的描绘和主题的表达。它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也让人体会到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也是一种力量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这首歌的旋律平实质朴,却饱含深情。它像一位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讲述着家乡的故事。歌词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旋律中藏着山东的风土人情。那一行行简谱,是记忆的音符,也是情感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是情感的催化剂,是画面的延伸,更是主题的升华。它不仅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也让人铭记那段革命岁月。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兴国山歌》和《谁不说俺家乡好》这两首歌,都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旋律,也承载了那段历史的记忆。电影胶片和剪影人物,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年的故事,也让人不禁回望那段峥嵘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