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日,这是我们第二次来到沈阳。</p>  <p class="ql-block">放下行李箱,匆匆忙忙赶往女儿订的餐馆,与前来沈阳游玩的小姑子一家和朋友来相会。</p>  <p class="ql-block">事情就是这么巧合,在不知道对方出来旅行的情况下,我们竟能在锡伯族的第二故乡——沈阳,意外相聚,这也为这趟旅行带了一丝惊喜。</p>  <p class="ql-block">今天天公不作美,下午就开始下雨。雨丝如织,斜斜地穿过沈阳灰蒙的天空,将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雾之中。</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沈阳故宫——一宫两朝代(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百年历史情。</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故宫的红墙被雨水洗刷的更加浓艳,雨水顺着古老的琉璃瓦滴答滴答着,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园内的松柏被雨水洗刷得青翠欲滴,湿漉漉的石板路上倒映着摇曳的树影。</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一座镌刻着满清雄浑与汉韵交融的瑰宝,红墙黄瓦间流淌着四百年的王朝记忆,每一块青砖都在诉说从盛京到紫禁城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漫步沈阳故宫,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皇家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感受古代帝王的生活气息,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策马立于沈阳故宫的飞檐之下,目光如炬,身后是初升的朝阳映照着大政殿的金顶。这位后金的开国之君,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在辽东的朔风中铸就了一个王朝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十王亭的布局犹如拉满的硬弓,恰似努尔哈赤军政合一的智慧结晶。当他端坐于八角攒尖殿内的鹿角宝座上时,满蒙联军的铁骑正将版图向四方延展。那些盘龙柱上未干的彩漆,分明还流淌着这位老罕王“定都沈阳,以图天下”的灼热呼吸。</p>  <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是大清朝的奠基人与开山始祖,是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将一个渔猎游牧民族变成称霸一方的威武之师,并敲响了大明朝的丧钟,其历史地位是显著的。同时,他也是沈阳故宫的创始人,为沈阳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现今沈阳能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也与努尔哈赤的业绩息息相关。努尔哈赤为沈阳城增添了浓重的笔墨,确实是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雨在淋淋沥沥地下着,故宫的红墙被雨水浸透,颜色愈发深沉,琉璃瓦上的雨水汇成细流,顺着檐角滴落,仿佛在诉说这座古城六百年的故事。从故宫出来心情非常沉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我们去锡伯家庙,祭拜我们的祖先,完成心愿。</p>  <p class="ql-block">沈阳锡伯家庙坐落于繁华的都市之中,却独守着一份古朴与宁静。朱红的庙门半掩,仿佛在轻声诉说着锡伯族人迁徙与坚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迈进门槛,青砖铺就的院落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回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锡伯家庙”的匾额高悬于门楣之上,四个大字在光影中闪着金色的光芒,无声地宣告着太平寺的另一个身份——这座庙宇是锡伯族人用血脉、迁徙与守望共同浇筑的家,静默在此为漂泊的灵魂指引归来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太平寺的庄严,并非只存在于那些高大的殿堂与森然的佛像之中,更存在于一代代锡伯族人对它那份近乎血肉相连的守护与凝视。</p>  <p class="ql-block">1764年,一道来自乾隆皇帝的口谕,也让锡伯族人走向了通往远方的迁徙之路。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从沈阳出发,跨越5000多公里,历时1年零3个月抵达新疆伊犁,以血肉之躯铸就边疆屏障。</p>  <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十八,锡伯族在沈阳太平寺杀牲祭祀、焚香祈祷,三声炮响后,官兵携家眷含泪踏上征途,朝鲜使者金祖正看到这一幕,记载“男女涕哭,惨不忍睹”的离别场景。</p>  <p class="ql-block">西迁队伍顶着酷暑严寒,穿越蒙古高原,途中断粮时以野菜充饥,牲畜倒毙、人员伤亡,仍顽强前行。</p>  <p class="ql-block">正殿前的香炉青烟袅袅,与殿内供奉的祖先牌位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时光交织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当沈阳城在早市的喧闹声中苏醒,家庙的门便被吱呀一声推开。已是鲐背之年的傅有坤老人脚步缓慢,却带着一种笃定,每一步都踩在时间的刻度上。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这条路他走了四十多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殿修复开始,他便仿佛与家庙达成了某种约定,几十年光阴流转,这里早已成为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契约之地。</p>  <p class="ql-block">他从供案上拿起三支粗朴的香,拿给我,我将香举过眉间,对着祖先牌位,对着壁上那目光灼灼的瑞兽,三磕头。然后把香插入炉,三缕青烟笔直地升起。</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驻足的是西厢房陈列的锡伯族文物,那些刺绣精美的箭袋、磨损的牛皮地图,还有泛黄的家谱,都在无声地讲述着这个民族从大兴安岭到辽河平原的壮阔迁徙。</p>  <p class="ql-block">傅老一听说,我们从遥远的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过来,非常激动。他说 沈阳锡伯族和察布查尔县锡伯族本来就是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西迁到新疆的锡伯营不仅提前完成了,(乾隆帝3年到新疆的限期)更在伊犁开渠屯田(如察布查尔大渠),他们从戍边士兵转型为边疆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大西迁,是血泪之路,更是英勇悲壮的爱国之路,将永远地载入中华史册。</p>  <p class="ql-block">太平寺261年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锡伯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在太平寺,鸣竹放炮,热闹非凡,拿着供品、香烛,举行祭祖活动,喇嘛们念诵经文为众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中殿前的杨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枝叶的脉络里,流淌着从历史的深壤中汲取的养分,枝叶随风与殿宇的檐角相拥,根须则深入地下寻找那久远年代的础石。</p>  <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十八,曾经万里戍边的悲壮和英勇在时间的抚慰下,成为了每一年锡伯家庙最盛大的典礼。</p>  <p class="ql-block">我们千里迢迢从故乡来这里祭拜祖先烧香,守护那一份赤诚的心。家庙里的香火绵延不断,缕缕青烟游走在民族记忆的幽深长廊,昭示着精魂永续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人时,阳光透过窗棂的缝隙在大殿的地面上移动,照在他日渐佝偻的脊背上。我想锡伯家庙就被傅老这样的人,年复一年地守护着,传承着!</p>  <p class="ql-block">沈阳老城区的石板路被行人的脚步磨得发亮,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在夕阳里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四百年来咽下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沈阳市和平区中山广场是迄今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毛泽东雕塑广场,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小葡萄在雨中观看什么?看小石狮子吗?</p>  <p class="ql-block">沈阳中街的繁华,是流淌在时光里的烟火气,是凝固在砖瓦间的盛世图。</p>  <p class="ql-block">歌德书店,这座位于广州街与中山路交汇处的百年建筑,成为街面上一抹鲜艳的亮色。建筑前叶圣陶、曹禺、老舍、巴金的青铜雕像,更让文化气息在这里弥漫。</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歌德书店,领略歌德作家的名言:  “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p>  <p class="ql-block">我们难得有这样悠闲的时光,大家一起坐下来,喝喝茶,喝喝咖啡,聊聊旅游的所见所闻,何乐而不为呢?</p>  <p class="ql-block">欧风街不仅是建筑的盛宴,更是美食与生活的舞台。“胭脂”咖啡酒吧,以正宗的德式西餐和温馨的氛围,吸引着外国友人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沈阳拥有众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和繁华的商业街区。从北陵公园到中街步行街,沈阳的魅力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下一站——大连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