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名居行] 为民吐水的金牛——白居易在杭州

大中

<p class="ql-block">  游览杭州,不能不游览西湖;游览西湖,不能不游览白堤和苏堤;游览白堤和苏堤,不能不缅怀白居易和苏轼。</p><p class="ql-block">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先从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说起。</p> <p class="ql-block">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十月,作为朝官的白居易因谏言犯上,自放杭州,出任刺史。现在百姓提起白居易,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市长”。</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到任后,首先把百姓的生计放在第一位。面对湖水淤塞、农田干旱、食水污染的现状,他批驳了地方属官阻碍治湖的陈词滥调,决心治湖筑堤,重修六井。并且,亲自撰写了《钱塘湖石记》,强调要严禁官私勾结,盗用湖水,责令经常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由此可见白居易治湖兼治吏,皆为百姓谋的良苦用心。经过三年治理,“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钱塘湖石记》)</p><p class="ql-block"> 去过西湖的游人,往往陶醉于那些“苏堤春晓” “柳浪闻莺”的著名景点,却对白堤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甚至误认为白沙堤(简称白堤)就是白居易所修。白居易初到西湖,写了一首《钱塘湖春行》的诗,从最后两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知,白沙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经存在。</p><p class="ql-block"> 那么,白居易后来所筑之堤今在何处?我在西湖游览时,查询了有关史志资料。据《西湖志》记载:“由石函桥北至余杭门,筑以蓄上湖之水,渐次以达下湖。”并证实:“此堤当名白公堤,实白公所筑,与白沙堤绝不相涉。今石函桥外堤迹犹存,而白公之名泯矣。”现代学者大多认同上述考证,认为白居易所筑湖堤,在旧钱塘门外,自东往西,经昭庆寺前,直至宝石山麓与白堤东端相接,即现在的湖畔居至宝石山麓一线。</p><p class="ql-block"> 尽管白公堤已被年代湮没,但白居易当年治湖筑堤的历史却一直留存在百姓心中。于是以白沙堤(白堤)象征白公堤,予以缅怀,便顺乎民意,合乎民声。</p> <p class="ql-block">  漫步白堤,于断桥残雪至平湖秋月景观之间,锦带桥蔚然堤上,两侧桃柳夹岸,湖波粼粼,熏风习习,莺燕翩飞。此景与苏堤相较,更有一番美感萦绕心头。</p><p class="ql-block">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离任前,把自己两年的俸禄留在州库作为后任治湖基金。</p><p class="ql-block"> 临走那天,全城百姓提壶携浆,为心中的廉官好官送行。他下马拱手向百姓道谢辞别,诉说心语:“我在此为官三年,并无好处。”并口占一绝:“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三年筑堤,无蝼蚁之毁溃;三年治湖,解百姓之倒悬。这首诗,表达了他为官之志和爱民之心,是对杭州百姓无怨无悔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  2019年,在西湖边圣塘闸亭附近,矗立了一组题为《惜别白公》的群雕。其一是:马夫牵着缰绳等待白公上马。其二是:白公下马鞠躬,向送行的百姓道别。目睹此景,令人泪目。这组群雕,为西湖的景观增添了历史厚重,为中华民族的廉洁文化描绘了浓烈的色彩。同时,也为白居易在杭州的所作所为画上了圆满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心中所思所想,所忆所念,都是杭州。67岁那年,他在《忆江南》小令其二里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留恋之情,力透纸背。</p> <p class="ql-block">  在西湖游览的时候,涌金门附近的湖面上,有一尊金牛的雕塑。金牛半身浮出湖面,转头望着西湖美景,柳丝摇曳,湖波轻漾,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这尊雕塑源自我国一则美好的的神话传说:相传汉代,西湖水底有金牛潜伏。每逢湖水干涸,金牛就会吐水,使湖水充沛,百姓受益。</p> <p class="ql-block">  面对金牛雕塑,我不由得联想到治湖筑堤的杭州两个朝代的刺史白居易和苏轼。他们就是百姓心中的金牛啊!百姓是多么需要这样的金牛啊!</p><p class="ql-block"> 我折了一条柳丝,在湖面上留下了我此时此刻的心迹《金牛赋》:</p><p class="ql-block">闲卧湖中伴早春,一泓碧水柳丝新。</p><p class="ql-block">当年葑草缠塘底,往日旱魃卷雾氛。</p><p class="ql-block">勠力躬身清滞塞,呕心沥血为黎民。</p><p class="ql-block">掘泉吐水传佳话,惟愿金牛遍古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