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与张壁古堡——2025年5月山西全景游之十

爱登堡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清雍正、乾隆年、嘉庆年间,都不断新建扩建。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这座坐西朝东、飞檐斗拱的仿木结构青砖照壁,正面雕刻朱镕基亲题“王家大院”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就走上一段寓意“步步高升”的上坡马道,道路两侧都有大院知名景点的介绍,讲解员让我们拍下这个,从小处讲,一个家就是一个个小家庭,往大处说,那就是家国情怀,从古自今都是“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王氏家训,直白易懂</p> <p class="ql-block">嘉庆圣旨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圣旨中提到,王敦典为国效力,建立了显著的功绩,因此被敕封官职,以弘扬正气并扶国安民。这道圣旨不仅是对王敦典个人的认可,也是王氏整个家族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跟着讲解员的脚步,了解大院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是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的核心院落之一,为清代嘉庆年间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的住宅,兼具官宅功能与晋商民居特色</p><p class="ql-block">在乐善堂前面的影壁,上面雕刻的是狮子滚绣球,寓意着消灾、驱邪、赶走一切灾难,而好事马上就要降临。</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的大门中间高两边低,远看好像雄鸡昂首,所以叫鸡头门,又叫大吉大利门。在古代只有五品或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修建这样的门楼,老大王汝聪当时是刑部山东司郎中,正五品官。门楼的装饰非常的漂亮,以木雕和砖雕为主。中间突出来的两头尖的部分叫宇衡板,它上面中间所雕刻的是古琴,东面有棋盘和棋子,西面有书卷和画卷。琴棋书画说明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下面有四根吊柱,分别雕刻成了一朵花,中间两朵为牡丹,靠墙的两朵为荷花,合起来表示富贵清廉,两旁为砖雕,四对八幅,左右对称。第一层雕刻凤戏牡丹,表示富贵常在;第二层雕刻书卷画卷,隐含儒雅;第三层东面是东方神,西面是西方神,期盼长寿;第四层东面为红孩儿,西面是哪吒,红孩儿避火,哪吒避水,所以用了镇宅辟邪的。门前的两个石墩子为上马石也叫下马石,是过去骑马用的,同时也是门第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进门迎面就是一座“挂壁式”垂花门楼影壁,此垂花门为彩绘硬山式门楼,屋顶二端有昂首张口巨兽,檐下中间绘金色香炉,炉二侧绘书籍、宝刀,寓意“文武双全”;檐端绘粉红梅花及宝瓶各一;四柱装饰为蓝色莲花状, 整个影壁既绚丽堂皇,又典雅富贵,颇为醒目。这块将近五平米的石雕山水影壁是采用江南特有的鱼子石雕刻而成。上面采用国画的阴线手法雕刻有山、有石、有水、有亭台楼阁、松竹人物,是典型的江南风景。因为王家有许多人曾经在江南为官和经商,所以整个建筑装饰融南北风格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乐善堂的后院,主人家庭成员的生活区。此后院的正房和厢房均采用“下窑上房”结构,一层为山西特色砖窑,二层为木结构房屋。此砖木巧妙结合的建筑构造完美体现了山西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要素。</p><p class="ql-block">按照尊卑贵贱、长幼有别的礼制要求,后院正面台阶之上前加檐廊的五孔窑洞是长辈们的住所,为正房。檐廊的门罩雕刻有很多精美的吉祥寓意图案。东、西厢楼的一层为儿孙辈的居室,二层是未婚女子的闺房。正房砖窑顶上的房子是供奉祖先的祠堂。由于祠堂的进深比砖窑浅很多,所以站在天井中只能看到祠堂的屋檐。</p> <p class="ql-block">这个六面宫灯型柱础石高48厘米,由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每面图案从上往下分六层:第一层是鼓,“鼓为天,钟为地”,所以在最上面,有“天圆地方”之意;第二层为袱锦。锦缎表示锦绣前程。第三层为蝙蝠、祥云,表示福祥双至;第四层为夔龙龛,用以辟邪;第五层为如意须弥座,寓意吉祥如意;第六层回纹不断头纹底座,寓意富贵不断。六层纹饰合起来就是天圆地方、前程似锦、福来运转、基业稳固。</p> <p class="ql-block">上楼台阶的扶柱石雕,一个个都雕刻精美,寓意吉祥,已经被人抚摸得油光锃亮,宛如黑玉一般。</p> <p class="ql-block">形态各异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鲤鱼跃龙门——希望孩子学习进步,科举高中,光耀门楣</p> <p class="ql-block">丰收富足 ——一个非常写实的南瓜,南瓜多籽,意为丰收富足,多子多福。</p> <p class="ql-block">莲生贵子 —— 一个童子怀里抱着一只鲤鱼,背后有莲花,意为“莲”生贵子,“莲”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封侯挂印 —— 左边蹲着一只猴子,手上抱着一个被游客摸得光滑的“蜂窝煤”,右边有一只小猴子挂在树枝上,寓意家里做官的人可以官运亨通,一路高升。</p> <p class="ql-block">上绣楼的台阶有十三级台,寓意女子十三岁必须登上绣楼居住的习俗,因为古时候大家闺秀等待出嫁这段时间不能轻易移步楼下,所以东西绣楼便开辟有通道与跨院的餐室相通的,方便王家小姐们的一日三餐。</p> <p class="ql-block">在正窑二楼俯看院落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屋顶多采用砖雕来美化屋顶,但是这屋顶的脊兽绝不是龙雕。而是山西商人府邸常见的“吞金兽”。但是王家大院又不同于普通商宅屋顶上的“闭口兽”,全部是‘张口兽’,寓意‘开口见人心’。他们不与埋头赚‘闭口钱’的庸俗商辈同流,体现出商贾的豪爽、魄力。</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那一个个‘张口兽’无不象征着主人那一张张迎来送往、和气生财的笑脸,单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就能看出王家主人的审美情调以及对后辈期许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过石拱桥便来到了红门堡的东腰门。此门额枋上写有“荷天休”三字石匾;“荷”是蒙受、感谢的意思;“天休”指天赐禄。“荷天休”意为感谢上天赐给的福禄。又因为“荷天休”匾额下的门框上有五只蝙蝠,所以这道门也叫“五福(蝠)门”。“五福”指福、禄、寿、喜、财。“未见其城,先睹其门”。这门楼上砖雕的墀头、角花、垂花柱、额枋板无不精美雅致,令人首先就感受到了城堡“先声夺人”的气势 。</p> <p class="ql-block">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是堡又似城,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城堡中间防冲刷的鹅卵石铺就的南北主街称为“龙鳞街”,与三条东、西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整堡全部的院落只有先通过横向进入主干道才能出入,“龙鳞街”因而成为恒贞堡内唯一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顺着龙鳞街穿过花园便到达北堡墙。这本是专供家丁在上面巡逻打更的院墙,顺山势四周环绕的高墙壁垒平均高约十几米,如城墙般坚固宏伟,最高落差竟达28米!高高的堡墙顶部有凹凸垛口,墙边有登墙坡道,四周联通的堡墙四角还各有一个如角楼一般的观景亭。人行其上,有一种漫步在“小型城墙”上的奇妙感受。</p> <p class="ql-block">走在十余米高的墙堡步道上,青砖灰瓦、重楼叠宇,这昂首向天的屋顶“张口兽”,诠释了王家大院伟岸浑厚、卓尔不群的博大气韵</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远处是海拔2000米绵山山脉;环顾四周,眼前是规整而又气势非凡城堡般的建筑群:随坡就势的千门万户层层递进,参差错落的屋宇俯拾皆是,森严的堡墙如飞龙在天,昂首向天的张口兽气宇轩昂……这层层叠叠、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宛如一首余音袅袅的古曲,又如一阙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古词,韵味悠长,值得一品再品</p> <p class="ql-block">红门堡建筑群“王”字最长的一横</p> <p class="ql-block">凝瑞居是弟弟王汝成的宅院。因古人“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所以老大王汝聪的宅院在东,且门楼稍高;老二王汝成的宅院在西,门楼略低。</p><p class="ql-block">然而,因为老大官居五品,老二则是布政司理加三级,正四品,官位比哥哥高,所以老二家的院门比老大家的宽敞,“门槛”也比哥哥的高。老二家门前挂四个红灯笼,老大家门前只能挂两个。连弟弟家门口的上马石也比哥哥家的高不少。</p><p class="ql-block">凝瑞居正门面阔五间,门廊三间两厦。在古代,只有四品或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使用这种高敞带廊的“府第门”。</p> <p class="ql-block">连接凝瑞居中院、后院的是一座木质垂花门楼,此垂花门有四个垂柱,每根垂柱都雕刻成一朵莲花,挂落上彩绘花草、香炉,门上悬挂“天苑焕彩”蓝底金字横匾,门前两根斜依戗杆,门两侧墙面上镶嵌有砖雕壁花。左为麒麟送子,右为凤戏牡丹,寓意“多子多福”、“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后院北房五间砖窑是正房,是长辈们的居室。房间都是椭圆形的穹顶。正窑中间横匾“德高望重”,代指年纪大、品德高尚、有威望的人。</p> <p class="ql-block">敬业堂后院最精美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木雕窗格棂栅。北房砖窑拱形窗上半部分的每一扇窗户都被做成一幅美丽的木雕图画,既可以通风采光,又能美化居住环境。每一扇窗户都包含有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敬业堂前石阶两侧装饰有“大狮小狮滚绣球”雕塑。此对大狮、小狮分别象征朝廷官员中的太师和少师。两只大狮隔空对望,两只幼狮憨态可掬,寓意“好事连连”。这种装饰的台阶被称为“垂带踏跺”。如今“大狮小狮滚绣球”上的两只绣球已经被摩挲得圆滑光亮,大约是人们都想以此沾上王家大院的“富贵气”,回去之后“好事不断”。</p> <p class="ql-block">“海马流云”是希望子孙能像骏马一样鹏程万里,前程远大。</p> <p class="ql-block">“吴牛喘月”雕刻的是水牛害怕炙烤,把月亮误认为太阳,吓得浑身冒汗,院主人提醒后人要谨慎做人。</p> <p class="ql-block">“麒麟送子”说的是童子骑在麒麟上,而后面有送子婆婆,房主人期盼家里子孙贤德。</p> <p class="ql-block">四龙捧寿图案的青石照壁。照壁中心的四条草龙样式,交叉相交,虽无皇家五爪大龙的威严,却多了几分灵动。四龙中间为一对寿桃,整体动静结合,寓意长寿与吉祥。</p> <p class="ql-block">桂馨书院就是视履堡的高级书斋,或者说是凝瑞居、敦厚宅合办的高级中学,是王氏子弟悬梁苦读、“备战”科考的学堂</p><p class="ql-block">书院院门很朴素,甚至略显寒酸。门楣匾额颜色脱落,不仔细几乎看不出匾额上的文字,与敦厚宅、凝瑞居的精美奢华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前院到中院、后院、正房书斋都要经过三组三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每试必中。</p> <p class="ql-block">作为视履堡的花院,其与桂馨书院仅一墙之隔,相当于书院的西跨院。两者之间有名为“探酉”的小门相通。花院由两座花园式庭院组成,以便读书困乏、神思倦怠的学子们从“探酉”门进入兰芳居赏花闻香,一解身心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种花、存花的场所都有雅致的名称“叠翠轩”</p> <p class="ql-block">竹林书塾的门口也是寓意深刻,门的下面是竹根,寓意读书要扎实;门的两侧是竹节,寓意节节高升;上面是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寓意做官要清廉。</p> <p class="ql-block">马道左侧矗立的一座八柱垂花门,这座集砖雕、浮雕、石雕、油墨彩画于一体的建筑屋顶上有张嘴巨兽,下有狮子门枕石,上下浑然一体,华丽悦目</p> <p class="ql-block">造型古朴的东堡门为拱形门洞,高约10米的堡上建有一座单檐歇山顶观景亭。门洞上方刻有“寅宾”二字,意为“恭敬迎客”。</p> <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到进口处,回望远处高低起伏的建筑群,是“高级灰”一个生动的注解。这些院落内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一方匾额、一幅照壁还有木雕、砖雕和石雕……这精雕细琢的“民间故宫”,还真的是合了那句话:“王家归来不看院”。</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又名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张壁古堡遵循中国传统星相和堪舆理念建造,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壬奇门。张壁古堡村名的来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张宿、壁宿。</p><p class="ql-block">这个景点是我出发前完全不知道的,以为只是一个普通古村落,游览后觉得颇具特色,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所在的介休市,以前的认知仅限于介子推与绵山,没成想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建筑琉璃之乡。古代中国建筑琉璃的烧制中心在山西介休,介休建筑琉璃不仅产量大,且艺术价值高,工匠们还将烧制技艺传播出去,全国很多建筑上都留下了他们的烧造印记。</p><p class="ql-block">元代以后,全国有名有姓可考证的建筑琉璃匠人有128人,其中介休籍的就有30人,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这些人都参与了元大都宫殿园林的建造。</p><p class="ql-block">在张壁古堡,建筑物上的琉璃构件数量多、质量精、颜值高</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建于明末清初,当时只是在南门外建了一座小庙。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09年,在原址重建正殿,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关帝庙是根据张壁村南高北低的地形、随山就势而修建的。按老百姓的说法,之所以之样做,一是要借助关老爷的神威,拦挡绵山山林的煞气;二是让庙宇山门正对堡门,好让大名鼎鼎的关老爷时时刻刻看护着全村,保佑这里的百姓吉祥如意,平平安安。</p> <p class="ql-block">“亘古一人”牌匾是对关老爷的评价。楹联“生蒲州,聚涿州,保涿州,镇荆州,何人称神称帝”“扶玄德,结翼德,斩庞德,剿孟德,谁人塑身塑像”记述了关老爷一生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观音堂泥包铁像的内胎是铁铸,外面先包一层泥,再进行彩绘。整体形象为面容丰腴,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头戴鲜卑帽,身穿宽裙长衫,腹前有宽带围裹,双手施禅定印,结痂趺坐。双手捧一个圆钵,手部和双盘的膝盖处,能看出外露的铁胎痕迹。其造型风格属于北朝时期,以佛像样式所造,但冠有鲜卑帽,双手上有一反扣的覆钵,与常见佛像有所不同。据说观音堂供奉着砖砌供台和精致的竹编神龛,神龛中有三尊站立的千手观音。文革时,千手观音被毁掉。后来大队要把这里改作它用,派村民拆除供台,该村民发现后墙上有木梁,怀疑是地道口,撬开一块砖后发现里面安放着一尊神像。他因“迷信”怕触犯神灵,没敢声张,偷偷将撬开的砖补了回去,使神像躲过一劫。直到古堡开放,这尊神像才得以面世。</p> <p class="ql-block">南堡门为整体石质,明嘉靖三十八年重修,距今已有450年。</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在历史上数次重建。一层供奉魁星,二层供奉文昌君。魁星是主管功名科举,文昌君主管文运。</p> <p class="ql-block">在南堡门庙宇群中,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的可罕庙很是显眼。可罕庙又称可汗庙,建在张壁村东侧黄土高台上,它是南门寺庙群的主体,也是张壁最古老的寺庙。这里是张壁村的最高点,高墙垛口俨然堡中之堡。</p><p class="ql-block">正殿屋檐的部分“唇瓦”,经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先生考证后,确认为宋代作品“一支眉”;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为宋辽时期的“花边瓦”。屋顶琉璃脊筒在元代重建时更新为灰陶脊兽。正脊中央建制金黄色琉璃饰件,设置年代不详,黄色为皇家专用颜色,登大殿又需登暗九级须弥台阶,可见大殿之“可罕”堪比帝王之尊。那么,这里供奉的是哪位可罕王呢?张壁人根据史料猜测,可汗庙祭祀的是刘武周,他身边的这两尊塑像,是他的部将宋金刚和尉迟恭。</p> <p class="ql-block">元代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洪顺街是古堡的主街道,由一条条红石铺成,寓意红红通通,顺顺利利。街道中间低,两边高,整体呈S型。总长240余米。古堡内各巷子都以丁字路口与主街相连,有利于抗压和排水,是典型的里坊制防御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我觉得跟王家大院的龙鳞街很像,都是进出古堡的唯一道路)</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介绍街道的左侧为富人区,建筑整体水平较高</p> <p class="ql-block">张家的府邸,现存的最大宅院。此处为清朝官绅张礼维故居影壁墙。墙上福字左边像龙,右边像鹤,故称“龙鹤福”。其原型为陈抟老祖所书龙头福,造型独特,全国仅此一处。福字偏旁“ネ”字幻化为“龙”,部首“一”字斜提巧化鹤喙,奠定“龙鹤”基础。中间口字填实,表示闭口讷言,不妄议招灾。下方田字方正,表示以田为本,规矩做人。“龙鹤福”表达了主人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的愿望,同时对家人提出了为人处世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祠庙密集,是张壁古堡的一个显著特点。一座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在鼎盛时期竟然拥有20余座祠庙,保存至今的仍有16座之多</p><p class="ql-block">真武殿重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始建年代不详。因真武是堂管北方的神,所以建在村北堡门之上方。真武,原名玄武,宋真宗皇帝为避圣祖赵玄郎名调改玄武为真武。</p> <p class="ql-block">空王行祠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据万历三十三年碑文记载,张壁村在建空王行祠之前已有空王寺,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空王佛俗名田志超,法名慧超,曾到太原开化寺和介休义棠虹济寺修行,后于绵山坐化成真,被尊称为“汉地成佛第一人”,佛号空王佛,深受绵山一带民众的崇拜。</p><p class="ql-block">这两座琉璃孔雀蓝碑烧造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大殿西侧为宽贤发愿碑,追溯僧人宽贤等人起意修缮庙宇募捐。大殿东侧为创建空王行祠碑,记载空王行迹及建造行祠始末。两碑通高250厘米,宽68厘米,碑身通体饰孔雀蓝釉,存世罕见,堪称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空王殿与毗邻的真武庙大殿上顶端,均装饰着明代三彩琉璃,刀工细腻,烧制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阳光照射下,光芒耀目,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堡看似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寨,其实在这黄土堡墙环绕下,精心构筑了五级防御体系,如同五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堡门高大威严,是阻挡外敌的第一道屏障;巷门和次巷门错落有致,如同城堡中的小城堡,层层设防;而每户人家的宅门,也巧妙地融入了防御功能,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是那隐藏于地下四通八达、规模宏大的地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壁古军事地道始建年代待考。据《魏书:地形志》《元和郡县志》载,北魏孝文帝时张壁为介休县治所,孝静帝时立为“南朔州”,迁朔州军人镇守,故推断地道为南朔州军人所为。地道呈立体三层网状结构,总长约10000余米,现已发掘出1500米供游客参观。地道最底层距地面30多米,最上层距地面仅2-5米,内有指挥窑、将军窑、伏击窑、马厩、粮仓、水井等设施,集攻、防、退、藏、逃于一体,纵横曲折,四通八达。其设计之奇巧、规模之宏大,有“地下长城”之称,且与地面建筑巧妙勾连,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有多个入口和出口,目前开放的入口是可罕庙内的入口,出口在堡墙上。</p> <p class="ql-block">看着被风雨剥蚀得苍凉颓败的堡墙,如同看一本厚重的史书。 张壁古堡带给世人的不单单是视觉上的冲击,还给后人留下太多遐想和太多谜题。千年之后的今天,这座古堡依旧散发着原有的魅力和神秘,吸引着一波波游客前去探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