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筑梦向天涯:刘伦煜先生送展书法作品欣赏

视界中国

<h1><b><font color="#ed2308">  童心筑梦向天涯</font></b><br></h1><h3><b> ——刘伦煜先生送展书法作品欣赏</b></h3><div><b><br></b></div><h3> 周 宏</h3><br>常言,越有文化越是高位的人,越是谦逊有礼平易近人。2023年8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我于金虾路9号老年书画家协会办公室,见到专程来送书法作品的刘伦煜先生伉俪汗流满面,心里很有些不好受,也很有些感动。尽管精神矍铄,但毕竟上了年纪,“下次电话告诉我们去取,或者直接放文宝斋吧。”我有些歉疚地对刘伦煜先生说。<br>刘伦煜先生所送墨宝为“荆门市建市四十周年老干部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自作诗二首》,颜体楷书,138cm×69cm。 文明榜上举荆门<br>全国楷模钊子孙<br>升级四旬逢改革<br>创新无限勇攀援<br>漳河水面起飞竞<br>弃矿仙花天女喷<br>大道环连楼馆屹<br>城乡比翼美乾坤<br><br>小河欢快守荆城<br>美化家园心眼明<br>修岸洗床消旧秽<br>种花植树铸峥嵘<br>一湾围岛索桥卧<br>三叠晶帘珠玉鸣<br>拂石绿荫迷远近<br>水流可控富前程<br>自作诗二首癸卯夏刘伦煜书<br>书作《自作诗二首》第一首,作者站在整体高度,宏观荆门,以荣登“文明榜”建树“全国楷模”起笔,通过“漳河飞竞”“仙花”等意象,将产业转型“弃矿”与生态文明“天女”并置,“大道环连”“楼馆屹(立)”城乡发展巨变跃然纸上,赞颂荆门县市合并又升级为地级市后40年来的巨大变化:生态漳河、高楼林立、高速环城路四通八达、城乡美丽、荣获全国文明城市。<br>第二首具象特写荆门,微观视界,聚焦中心城区景观改善,宜居建设成效显著:“修”堤岸、“洗”河床、“种”花“植”树、“铸”峥嵘、“围”岛、“卧”索桥,照应第一首漳河水陆飞机“飞竞”,花博园园博园仙花天女“喷”,动词练字,“美”乾坤形容词动化活用,我们可以感受这位华师化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头脑里储藏的化学分子常常妙不可言地分解为汉语实词,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转化为对竹陂河等城区河流治理的化学工程学细节的生动描写,构建一幅“城乡比翼美乾坤”经济社会发展“大全景”与“小河欢快守荆城”顺应民意改善民生“微镜头”的前后呼应,带给我们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双重奏审美感受,令人耳目一新。此作品后收入《旗耀荆门·书画家乡》作品集。<br> 久仰刘伦煜先生,上个世纪什么时候结识的,我已模糊不清,但他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我和陈坚、杜贤荣、焦知云是同届华师校友,他们三人都是学文的,功底深厚,我是学化学的,退休后为圆文学梦,到文艺界混场子。”刘伦煜先生在微信里如此谦逊的自我绍介,更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市老领导焦知云副市长上世纪分管教育,给我很多帮助和教诲。毛主席研究专家杜贤荣先生每有新著,总要亲笔签字题名赠阅于我。恩师陈坚先生更是我高中求学时的语文老师、市教委工作时的顶头上司。论辈分,刘伦煜先生名副其实是我师伯。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荆门市楹联学会、诗词学会顾问,荆门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的刘伦煜先生,为荆门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做出过贡献。退休后,仍活跃于文坛,持续建功文化强市,堪为吾辈师表。<br>其《自作诗二首》以七言八句“律诗”外形、“二二三”音节节奏、现代汉语拼音押韵,抒写当代故事;以颜体书法写诗,笔力浑厚雄健,可谓诗文“形式”“节奏”“韵律”“内容”——“四美具”;“诗文””书法”——“二难并”。<br>《自作诗二首·其一》颔联下句“创新无限勇攀援”中“攀援”许是“攀登”之笔误,许是先生另有深意,写此拙作已是深夜,笔者不敢叨扰,留待方便时求教。<br>文化积淀愈久愈深厚,艺术生命越活越年轻。求知无限,探秘无限,快乐无限,方能永葆童趣、童真、童心。“开启童心觅童趣,踏青逐梦向天涯”。刘伦煜先生在七律《沙洋张池油菜花》中的真情抒发,始终体现在他的童心不泯、童趣盎然,一以贯之坚持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奥义的不断探求,不断追求诗词书法的创新,永葆艺术青春。<br>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刘伦煜先生送来《国庆七十五周年感怀》四尺宣整张书法作品。<br> 七旬有五耀辉煌<br>寿庆神州幸福长<br>红色江山春满目<br>友邦兄弟暖四方<br>家居现代城乡醉<br>科技腾飞陆海翔<br>追梦蓝图齐点赞<br>中枢擘画万年强<br><br>七十五年筹复兴<br>民生为本紫云腾<br>基宏业伟智能傲<br>水富江河坝库胜<br>改革东风人倍出<br>降魔天使爱相乘<br>金秋十月红旗舞<br>展望未来如日升<br>国庆七十五周年感怀甲辰年刘伦煜并书<br>这两首七律以国庆75周年为主题,开门见山 直抒胸臆,通过雄浑的意象和严谨的格律,展现了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时代精神。<br>第一首,展示盛世图景‌。首联“七旬有五耀辉煌”奠定庆典基调;颔联“红色江山”呼应“友邦兄弟”,体现内政外交双赢。颈联“科技腾飞”“城乡醉”展现现代化成果,尾联“中枢擘画”凸显党的领导核心作用。<br>‌第二首:描绘复兴征程‌。首联“七十五年筹复兴”直指历史纵深,颔联“水富江河”暗喻三峡工程漳河水库等水利成就。颈联“降魔天使”抗疫精神与“改革东风”形成时空对话,尾联“红旗舞”象征红色基因永续,祖国未来如日东升。全诗将个人感怀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既传承“诗史”传统,又创新性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命题,全景式呈现了75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成就与精神丰碑。<br><br> 文艺批评家认为,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览,兼具增智、修身、怡情、铸魂的审美功能”。就好比捐献,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征展活动,没有强制性行政命令,所以没有必要敷衍。对于老干部,退休后居住分散,不在单位聚集上班,他们大都不从或条块或纵横的官方渠道获得办展通知、征稿启事、活动LOGO,而是在微信群、朋友圈,抑或是老友的口信里得到消息,便自觉、自愿、自发地以老干部、老党员身份,践行他们骨子里固有的那份舍我其谁的责任义务与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再次见到年逾八秩的焦知云先生伉俪和刘伦煜先生们,顶着酷暑,挥汗如雨,将自作诗词书法作品送到象山二路24号老干部局B202室老年书画家协会办公室时,我的鼻子就有些发酸,心底“徒增愧畏耳”。早已过了古稀之年的我,也常常自我反思:我们口口口口应该怎样做好工作,让耄耋老翁们少跑一些路呢?<br>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刘伦煜先生为“银铃厚道写春秋 翰墨光影铸丰碑”老干部书法绘画摄影巡回展,送来作品,照例是自作诗二首,整张四尺宣,颜体书作。<br> <p class="ql-block">乙未阅兵情景珍</p><p class="ql-block">十年砥砺忆仍新</p><p class="ql-block">三军列阵驱妖蜮</p><p class="ql-block">一卷史诗清浩旻</p><p class="ql-block">血债如山倭寇欠</p><p class="ql-block">英灵不朽九州春</p><p class="ql-block">放飞羣鸽尧天乐</p><p class="ql-block">庆典恢弘悦主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戊寅八月起狼烟</p><p class="ql-block">古镇沙洋血染川</p><p class="ql-block">倭寇三光皆虎豹</p><p class="ql-block">平民百姓受熬煎</p><p class="ql-block">妻离子散江河泣</p><p class="ql-block">敌忾同仇意志坚</p><p class="ql-block">卫国舍身迎胜利</p><p class="ql-block">颂歌咏唱敬先贤</p><p class="ql-block">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感怀二首乙巳年刘伦煜并书</p><p class="ql-block">老干部书法绘画摄影作品送展,一般在国庆节前,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在当前形势下,大多主办方是不评奖不发证更不会给予物质奖励的。老干部作品送展既要贴时间、贴精力、贴汗水,还要贴养老金装裱(装框),可以说既得不到名,也收不到利,纯粹公益性劳动。没有无私奉献自讨苦吃的爱心,是难以以最高水平、最佳状态、最得意作品送到展览馆的。</p><p class="ql-block">刘伦煜先生的书作,连续三年来,正文均为两首七律,不含尾款,凡112字。以颜体书写,整体结构方正、章法疏密得当。楷书中堂一般书写前是要叠格子或画格子的。书写中如果一个字写错,那112字就算白写,必须推倒重来。文革前文革初大学毕业的文人,其书法是有“童子功”的。小学照启蒙老师“样本”(或曰“印本”,即老师书写的字帖)或描红或临摹或背帖。而文革前文革初毕业的大学生在那个提干首先看学历的时代,大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基本没时间精力来玩书法,在加上一段时间内全社会基本不用毛笔,所以说,退休后的老干部重新执笔作书,一般是有底气的。刘伦煜先生的书作用心用情,吸取了颜正卿书法特点,字法工整,笔力遒劲,笔法丰润饱满、灵性精妙而又筋骨雄健、端庄浑厚,整体大气磅礴。观其书品其诗,给人严肃庄重沉稳感。</p><p class="ql-block">《感怀二首》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通过时空交叠的叙事结构和刚柔相济的意象群,构建了民族记忆的史诗画卷。</p><p class="ql-block">‌第一首:将2015年乙未阅兵与抗战历史勾连,形成“记忆-现实”的互文结构。“三军列阵驱妖蜮(军国主义幽灵)”,凸显阅兵的警示意义。“血债如山”与“羣鸽放飞”构成暴力与和平的辩证,暗合《乙未阅兵赋》中“怀先烈”与“彰正义”的双重意图。“史诗清浩旻”化用青铜器铭文意象,赋予阅兵以金石不朽的质感。</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戊寅八月”(1938年)特指武汉会战时期沙洋镇大屠杀。“血染川”“三光”等白描手法,与朱德元帅“中原黯黯鬼神愁”的抗战诗形成互证。“江河泣”拟人化自然悲恸,“意志坚”转折至全民抗敌,末句“敬先贤”与第一首“英灵不朽”形成闭环式抒情。全诗时间上从1938到2015年,空间由沙洋古镇至天安门广场,意象从“狼烟”到“鸽群”,构成80年精神长征的立体叙事,警醒人们不忘国耻,珍爱和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p><p class="ql-block">莫道“远锡无前侣”,同心筑梦向天涯。愿刘伦煜和他的书友诗友:携手新赛道,前路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  周 宏 摄影(组图)《不获全胜誓不收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