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名字的故事</p><p> 杨 明</p> <p class="ql-block"> 今年(2018年)一月,百岁金萧老人章文英辞世,金萧史事又少了一位亲历者和见证人。</p><p class="ql-block"> 章文英是诸暨小西区渎溪乡人,曾担任区委书记、区长,县委民运部副部长等职。她还有个身份:金萧游击支队领导蒋忠烈士的妻子。</p><p class="ql-block"> 其实,章文英不姓章,名也不叫文英,那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国共重庆谈判后,我党顾全大局,决定让出南方八个解放区,命令在浙东、苏南和皖南的部队撤到长江以北。战斗在浙赣铁路金(华)萧(山)段两侧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也随令北撤,留下少数党政军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因为北撤任务紧急,造成留守人员一度失散,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是经过上级党组织的关心和同志们的主动寻找,冒风险,战困难,一些骨干很快重新集结,拉起了队伍。随着全国解放形势的蓬勃发展,留守人员重建的队伍不断壮大,相继成立了诸暨人民自卫队、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大力扩军,积极西进,建立游击根据地,与国民党开展了反“五县围剿”和“八县清剿”等武装斗争。</p> <p class="ql-block"> 正当路西(路西:详见文后注释)的革命斗争呈现燎原之势,取得节节胜利,即将迎来全国解放的大好形势之时,却遭遇到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路西革命斗争发展中最悲痛的一天——1948年6月17日,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蒋忠在执行任务中,突遭遇国民党联防队,被机枪击中,当场牺牲,随后被残暴割颅悬挂于富阳城内恩波桥上。</p><p class="ql-block"> 蒋忠(原姓章,名仲尧)在1927年入党,同年春参加诸暨农民暴动,次年被捕在国民党杭州陆军监狱度过7年,直到1937年杭州沦陷被释放。之后继续担任地下党领导工作和从事武装斗争,是一位知名职业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我父亲杨光也是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留下坚持斗争的领导人之一,与蒋忠一直在一起工作,同心协力开辟路游击根据地,是同甘共苦、患难相知的战友。当时,蒋忠担任中共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父亲是副书记、副县长。蒋忠牺牲不久,蒋忠的妻子向父亲汇报了蒋忠牺牲的情况。鉴于蒋忠在当地群众中有个高度威望和在各阶层极大影响的现实,父亲当即决定,把蒋忠妻子的原名杨美英改成“章文英”。</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回忆录《路西(金萧)纪事》第“蒋忠副司令员牺牲”一章中写道:“蒋县长在富阳群众中有高度威信,不幸牺牲了,群众正在悲痛之中,我们打算立即成立窈口区署,任命你(杨美英)为区长,建议你的姓改为蒋县长的原姓——章,就叫章文英吧!”父亲还说了为什么改姓名的意义:“表示继承蒋忠同志的革命事业,更有利于联系群众。”当父亲征求杨美英的意见时,杨美英毫不犹豫地回答:“组织决定,我坚决服从!”</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北撤后的第一任窈口区长、也是路西县唯一的女区长赴富阳上任了。事实上,当地群众知道新任区长是蒋忠的妻子后,情绪很快稳定下来,蒋忠生前的一些堡垒户关系、上层统战关系,全部由章文英接手,革命工作没有因为蒋忠的牺牲而中断。而这以后,“章文英”这个名字成为正式姓名一直被主人沿用到辞世。</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为同志最具意义改名的一个故事。从很多现存的书写和口述回忆资料中发现,父亲为同志改名似乎是一个特色,有像杨美英改成“章文英”的多层重要含义,也有为避免敌人追捕,更好开展斗争需要的改名。</p> <p class="ql-block"> 区领导方克浩也被父亲改过名。据方克浩回忆录记载:“1946年5月初,在诸暨渎溪乡上、下文村,同山乡里(丽)坞底、杨家村和汤江岩高山上等地秘密流动地举办了由党员骨干组成的干部学习班……学习班由路西特派员蒋明达主持,学习内容是如何从武装斗争转变到合法斗争……学习班期间我们住在里(丽)坞底桐高坞寿祖康(大革命时期的党员,他家是联络站和堡垒户)家楼上,杨光给我取了一个化名,叫‘马德尔’,目的是隐蔽一些,以免家庭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录中没有详细提到取“马德尔”的含义。最近我从方守根(方克浩之子)处得知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确如方克浩回忆录所写是为隐蔽斗争需要。方克浩回忆录中写到:“1946年8月中旬,组织上安排我去浦江县兴仁乡养元坑村,以教书为名进行地下工作。”该小学是渎溪乡校教导主任、中共党员郭慎敏(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后勤部主任)的老家,北撤后,留下来斗争的队伍经常在这一带活动,所以也安排一些同志去那里教书并开展工作。“为避免暴露身份,杨光利用熟知世界形势的优势,想到美国有个著名的政治军事家叫马歇尔,就顺口把方克浩改名叫‘马德尔’,虽然带有随意性,但这名字好记,又便于熟悉。”据1947年的《蒋忠日记》,多处有“马德尔”的记载,说明此名用过多时。</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改名是表示信念和意志。杨石毅是我父亲带领加入金萧支队的同村同族兄弟,后北撤一直在部队,驰骋南北,出生入死,最终成长为军长。他有四位兄弟,是“保”字辈,他叫杨保琦。作为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和区委书记的父亲带领他加入金萧支队时,把他名字改成“石毅”,意思是要他像石头那样坚毅。后来这名字随他终身,也见证了这位军长叱咤沙场,英勇杀敌,为民立功的坚强意志。他的小弟叫保琴,也参加了金萧支队,就把名字改为“杨铁毅”,希望像钢铁一般坚硬。</p><p class="ql-block"> 周挺也是区领导。1946年初夏,父亲在渎溪乡一带活动,见到一位叫杨尧章的当地同龄人,了解到其父早逝,母亲外嫁下落不明,他在乡校读了一年因交不起学费辍学流浪到福建等地讨生活,抗战结束后回家,起早摸黑地干活,却很喜欢看书。父亲注意上了这位年轻人,经过多次接触和考察,就发展他入党。随着当地反动政府为配合全面内战,分区“清乡”“清剿”,形势越来越紧,北撤后留下来的人员经常被追捕,不能公开活动。杨尧章是新发展的党员,父亲就安排他做联络工作。为了谨慎,不暴露他的身份,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化名——周挺。父亲用了叶挺军长的“挺”字为他改名,就是“挺进不回头”的意思。同时也把姓也改了,这样更隐蔽,不易暴露。</p> <p class="ql-block"> 苦出身又爱学习的周挺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在斗争中成长迅速。父亲与他一长段时间在一起工作,父亲在回忆录中称赞他“性格内向,工作认真,善于学习,做事仔细,吃苦耐劳,服从指挥,作战勇敢”,用了很多事例回忆记述了他的这些优秀品质。</p><p class="ql-block"> 由于组织对周挺的高度信任,决定他担任路西与浙东工委之间的交通联络员。后来,开辟和建立了江东游击根据地,成立了江东县委,周挺作为最佳人选,当上了江东县委委员,还兼任了窄溪(桐南区)区委书记。1949年5月初,周挺以金萧支队桐庐办事处副主任的身份首先率队接管了桐庐县城。</p><p class="ql-block"> 从一个上学不多的贫苦青年迅速成长到共产党的区委书记,正如他的名字,在革命的道路上,一往直前,不断挺进。父亲与周挺在革命岁月结下同患难共生死的战友之情,一直保持到老。他对父亲说,很珍爱“周挺”这个化名,不想恢复真姓名。他结婚后,果真连子女也都姓周。四个孩子从小就与我相识,一直来往,情如手足,这与父辈的深厚情谊大有关系。可惜周挺70出头就因病去世。父亲悲伤万分,几天里就写下《怀念战友周挺同志》的悼文,字字情真,句句意切,令人感慨,催人泪下,后又将其收集到他用心写就的《路西(金萧)纪事》一书。</p> <p class="ql-block"> 小小名字,就算普通人也多少含有人生意义,何况在革命年代,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革命组织和革命人,改名字就具有大大含义,这包含对革命信念的坚定不移,也包含着隐蔽斗争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路西的主要领导职务是县工委书记、县长,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成立后担任了政治处主任,长期从事宣传鼓动工作。所以,他利用对形势的了解和掌握的政策,还有他对文学的喜好,为多名同志改名,以适合斗争需要。</p><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多同志也自己改名,一是参加革命后表示与带有传统旧式名字诀别,比如蒋忠原叫章仲尧。据蒋忠之子章诚华解读:忠与仲同音,改取“忠”是表示忠诚于党和人民。至于改“蒋”是因为章姓是姜太公后人,以前念章姓就念姜音,所以改姓“蒋”,既表示抛弃旧式姓名,又保留一定含义,更显新式朝气。</p> <p class="ql-block"> 蒋明达是金萧工委副书记、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支队长,原名蒋德灿,后改名为“蒋明达”,意为“明白通达”,也就是对革命真理有明白透彻的认识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郭慎敏是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后勤部主任,原名叫郭仁民,参加革命时就改名为“郭慎敏”,尽管他自己说是“随手一改”,但显然是借鉴于“慎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含金量很高。后为了家庭安全又改“夏威”,直到解放后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时才改回“郭慎敏”。</p><p class="ql-block"> 路西工委副书记兼副县长、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大队长蒋谷川原叫蒋伦国,参加革命后就改成“蒋谷川”,很明显,是指河山,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抗击侵略者,“还我河山”之意。</p><p class="ql-block"> 父亲原名叫“杨光大”,他把“大”字去掉,成单名“杨光”,既响亮又谦逊,十分符合他的品质。最近,章诚华写了一篇纪念我父95岁诞辰的文章,题目是《胸怀坦荡自阳光》,十分贴切。父亲一生心地正直、胸怀开阔的形象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阳光”。2010年和2012年,父母先后辞世,做墓时,我把“光照大地暖、水平如镜明”十字墓铭刻在墓盖上,这十个包含父母亲(母亲杨水镜,中共路西县小西区副区长、区委委员,鸡鸣社负责人)名中的字浓缩了父母的品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李群(蔡志贤,中共江南县工委书记、县长。表示心中有人民,为老百姓打天下);杨春潮(杨煜根,中共路西工委委员兼南乡区委书记。表示革命像春天的潮水汹涌澎湃);杨又新(杨洪全,中共平湖区委书记。表示参加革命后新的生活开始);钱伟英(钱和法,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特务大队大队长。表示参加革命是伟大英雄的人生);丁有进(丁日增,中共江西县工委委员、副县长。表示对革命有进无退);余人(徐荷庭,中共路西县政府秘书、烈士。他把徐拆成“余人”,直到牺牲也是用这个名字);寿吾新(寿奎松,路西县政府财政科长。其新名取自《庄子·田子方》“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晋郭象注:“不忘者存,谓继之以日新也,虽忘故吾,而新吾已至,未始非吾,吾何患焉!”意为参加革命后就是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之我);寿烈英(寿雅琴,渎溪乡校党组织联络员。表示壮烈英勇,以示革命坚定)…………我写本文时看了大量父辈们的回忆资料,发现父辈们的新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既好记也很有革命寓意。</p><p class="ql-block"> 二是因为抗战时一些同志都公开过身份,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国民党清剿共产党,为了避免追杀,保存力量,很多同志改了名。最近我看了父亲回忆录,发现父亲为自己取了一个党名“梁芳斋”,但找不到更多资料说明为什么取了这么一个文绉绉的名字,也不知道用了多久,猜想是党内使用便于隐蔽。</p><p class="ql-block"> 有的同志还有多个化名,父亲用的最多的化名是“萧阳”,我从小就听母亲和很多同志一直叫父亲这个名字。据查《中共萧山地方史》,蒋忠还用过“徐良”的化名组建了“萧富人民自卫队”,与国民党反动统治斗争。章文英的前名叫杨美英,其实还用过“杨梅英”。据章诚华说:母亲并不喜欢“美”,感觉比较俗气,就改“美”为“梅”,寓意梅花的傲霜精神。后以教书掩护做地下工作,很多人称她为“梅先生”。杨又新的原名叫杨洪全,还用过“杨国谦”。杨春潮原名叫杨煜根,还用过“杨春草”。方克浩除了改用“马德尔”外也曾使用过“赵以仁”的名字。1945年2月时任中共小西区特派员的沈建新原名叫沈仁绥,还用过化名“沈干”,后来以“沈建新”之名奉命北撤一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 1947 年初马青是金萧地区特派员,蒋明达是路西工委书记,他们在通信时,马青称自己是“高涨”“兴祥”,称蒋明达是“光明”“竹青”“新明”,称顾德欢为“小哥”……这是防止敌人寻踪追杀的有效办法。据记载,已经到了 1949 年 7 月,一位金萧游击支队领导的父亲被敌人抓捕,搜出一封注有真名的信,使敌人掌握了重要证据,老人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 可见,不管他改还是己改,都是为了表达革命信念与热情,更多是为隐藏斗争,是斗争策略。据《杨思一日记》和《蒋忠日记》记载,很多路西战友都用化名,目的主要是为了保密,以免日记遗失而泄密造成人员被捕或遇害。事实上很多同志正是用了化名才逃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与杀害,更方便开展斗争,为壮大队伍提供了人员保障。</p><p class="ql-block"> 当然,除了改名和化名,同志间互取和互称绰号也是平常事。比如“四眼”“弯嘴佬”“大胡佬”“烂番薯”“小胡佬”“小匹囡”……除了从家中带入部队的绰号,也表示年轻人的玩性和戏谑,有一点是肯定的,互称绰号表明官兵平等和同志间的亲密无间。</p><p class="ql-block"> 有个绰号记载了一段金萧佳话。记得父母经常讲起“捡来毛”的故事,“捡来毛”真名叫毛飞云,是中队指导员。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著名的七次外线出击作战之一并取得全胜的肈峰山首战中,毛飞云被子弹穿透腹部,严重受伤,当时没有急救条件,就把他安放在一个乱枝草窝堆中,战斗结束后部队来不及带上他就迅速转移。后经当地老百姓冒死寻找抬下山,悉心医治和养伤,从死神手里抢回了性命,他不久归队。于是,同志们就叫他“捡来毛”,这个绰号包含了同志们对他英勇作战的赞赏,也是对百姓救治爱护子弟兵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写完本文,突然从陈相海女儿陈佩明处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史料。</p><p class="ql-block"> 陈相海是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路西第一个武装力量——诸暨人民自卫队队长,后任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队长,还担任过江东县县长,1948年9月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金萧游击支队成立时,他担任了大队长、副参谋长,是路西赫赫有名的武将。据向陈佩明了解,其父参加革命后也曾改过名字,但陈相海的名字对敌人有很大威慑作用,就改回原名一直到解放。后他到浙江省政府工作,负责事务管理工作。当时省政府亟需后勤生活用房,就在平海街和延龄路(今延安路)一带征到一处房子作为浴室。</p><p class="ql-block"> 当时马青(中共浙东临工委副书记兼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司令员)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加上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路西斗争时期与陈相海就是上下级关系。马青建议取名“相海浴室”,陈相海认为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浴室的名字不太好。马青说:那很简单,把“相”改成“湘”字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因地段好、服务好,“湘海池”渐成杭州有名的公共浴室之一。不经意间,一个浴室与金萧人结有缘份。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湘海池在十多年前和众多老字牌生活设施都逐渐消失在杭州街头,留下了杭州城市发展史中的一段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路西:指浙赣线以西,诸暨、萧山、富阳、浦江、桐庐交界地区,山多林茂,群众基础好,适合开辟游击根据地。1947年7月上旬,在浦江兴仁乡上塘坞村(现属诸暨)成立了中共路西工作委员会(路西工委)。8月下旬在诸暨渎溪乡寿廊坞成立了中共路西县委和路西县政府。</p> <p class="ql-block"> 刊于2019年12月11日《诸暨日报》</p> <p class="ql-block"> 父亲撰写的《路西(金萧)纪事》一书,37万字。书中回忆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路西(金萧)地区军民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拓展根据地,夺取人民解放事业全面胜利的光辉历程,讴歌了路西(金萧)人民群众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游击队的深厚感情和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书名由抗战时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后任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旅政委,解放后任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题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