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7.4,为处理家事,我和妹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第二故乡------侯马一公司。我5岁入晋,18岁离开新田,今已年过六旬,原来脑海记忆中的一公司早已不曾相识。抽出半天时间,嫂子陪同我和妹妹,一起追寻魂牵梦绕的“一公司”。</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便是居住了20多年的老四楼。来到楼下,首先仰望的是三层西南角曾经家的木窗棂,如今已换成现代派的白塑钢窗,与旁边厨房斑驳的旧木窗形成鲜明对比。听说1-5号楼都是58年盖的,到如今已快七十年,算是风烛残年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里有个阳台,那是太幸福不过的了。晋南到了夏天,晚上热的根本无法入睡,记得我父亲,每晚光着膀子,后肩上搭个过了凉水的湿毛巾,扇着大蒲扇,坐在阳台上直到深夜。如今的阳台开裂严重,破损处看起来都要往下掉水泥块。</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单元门口,遇到一位阿姨,看到我们拿手机拍照,问我们找谁?干什么?我向她说明来意,并自报家门,说出父母的名字,阿姨是老住户,住在三单元,认识我的父母。我还报出部分邻居的名字和儿时的玩伴,阿姨夸我记性好。</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单元门,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喉咙如鱼梗哽咽在喉,楼道里昏暗潮湿,没有电灯;破败的墙壁沾满尘土和污垢;楼梯台阶坑坑洼洼,磨得黢黑,没了水泥颜色;楼梯栏杆依稀看得见原来的蓝绿色;粗糙的木扶手被尘土覆盖着;楼道里堆满了箱箱柜柜等杂物,加装暖气走的管道横横竖竖地穿梭在楼体和楼道间,整个楼道透露出沧桑和衰败。</p> <p class="ql-block">在四楼留影</p> <p class="ql-block"> 告别阿姨,我们沿着楼间的小路找到了一公司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水塔,这是第二站。水塔在二、三楼的西侧,两座水塔仍屹立不倒,院内是职工家属周日休息和逢年过节洗澡泡澡的澡堂,当时条件有限,各家各户都在这个澡堂洗澡,那个年代,能每周泡个热水澡也是相当惬意,实属不易的。</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路经过2、3、6、7等楼,是第三站------一公司幼儿园,妹妹曾经在幼儿园上过中班、大班,我当时已经上了小学。</p> <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妹妹刚来幼儿园,有个同班小朋友欺负,妹妹我带着我们老四楼的伙伴们来幼儿园吓唬了他一次,他再也不敢欺负妹妹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专程来到当时也算是一公司的文化中心------大礼堂。记得有一年公司组织各个基层单位排演节目,当时父母所在的一公司医院演出的是《长征组歌》中的 《四渡赤水出奇兵》部分。我依稀记得当时我父亲和护士孙芭蕾(大家都这么叫,叫的多了也记不清孙老师的真实名字了)是领唱: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是银......当时我在台下坐着看父亲演出,心里那个自豪劲别提有多爽了。如今的大礼堂屋顶上长出的蒿草随风飘动,破碎的玻璃记录着消失的岁月,一扇扇大门折射出岁月的年轮。大礼堂旁边职工食堂已被拆除,但职工食堂大师傅做的烧茄子那叫一个绝,至今再无此味道!还有玉米面糊糊摊的小甜饼,金灿灿,油拉拉、香酥酥的。</p> <p class="ql-block"> 沿着家属区水泥小路,第五站是留下我小学、初中美好时光的一公司学校。记得当年学校教学楼刚盖好时,学校组织高年级同学去加工厂搬窗框、门框,低年级同学拿上竹筐抬土垫教室的地面和讲台,垫好土,夯实整平之后再铺上青砖,将课桌和板凳从老平房旧址搬到了新教学楼。现在的一公司学校更名为侯马建工路学校,也由原来的厂矿子弟学校改制为事业单位,老师们也转成了事业编制,这真是一个好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 转过浍滨街映入眼帘的第六站是父母曾经工作过的一公司医院。当时一公司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在侯马也是屈指可数、小有名气的综合医院,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五官科、中医科、传染科、预防保健科、手术室、麻醉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行政职能科室、后勤、食堂、锅炉房等科室,据说百姓间曾流传着“内有老高、外有老包、儿科有个范广孝”,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略见一斑。门诊楼还是那个“工”字型小二层楼,后面的传染科成了“老来福养老院”。门诊楼大门紧锁着,透过大门玻璃还能看到门诊前厅,二楼西面仍是行政办公区,楼下有挂号收费处、药房等。物是人非,曾经多么辉煌的综合医院,如今变成了侯马建浍医院(侯马浍滨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了大院,门庭冷落,据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搬走了,现在只留下了养老院。带着压抑而沉重的心情走出医院大门,不仅感概万千,改革洪流,风起云涌,如大浪淘沙,不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必定会被时代淘汰。</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门诊楼一点没变</p> <p class="ql-block">门诊大厅</p> <p class="ql-block">新增了核磁、CT等检查设备。</p> <p class="ql-block">门诊大厅二楼行政办公区是当年父亲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拉回思绪抬眼望见一公司机关大门,这是今天的第七站,记忆中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的牌匾换成了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机电安装工程公司。与门卫师傅商量后同意我们进院里转转,机关办公大楼还在,正在装修,听说一建六分公司和园林公司都搬进了大院,原来的机关招待所也早就拆除,大门的左手边是电工房,早已不见踪影,妹妹问师傅,原来的灯光球场呢?记得小时候扛着长条木凳早早就在球场占位置等着晚上看机关放映队放的电影,还有一周至少一次的篮球比赛,我当时也是校篮球队的,70年代公司学校女篮是侯马市冠军,临汾地区冠军,又得了省冠军,遗憾的是因为当时唐山大地震,全国人民都在齐心抗震救灾,全国比赛也就暂停了。如今的灯光球场盖起了一排商业用房出租。后院一排小车库,还显露出公司机关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公司机关大门</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一公司机关办公楼,现在看来是有点寒酸</p> <p class="ql-block"> 走在热闹非凡的建工路,思绪万千,对一公司深厚的感情存于心底,流于心间,每每在外听到带着独特京腔味的一公司语言,就感到格外亲切,如见亲人般,激动不已。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的一公司水电队。</p> <p class="ql-block">老五楼,地面硬化成了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52楼门面房</p> <p class="ql-block">南西庄大门洞</p> <p class="ql-block">铁机校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侯北车辆段</p> <p class="ql-block">北西庄门洞</p> <p class="ql-block">建邦国际</p> <p class="ql-block">宽敞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紫金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安泰家园</p> <p class="ql-block">安泰家园小区环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看拆迁后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安泰家园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通往侯马西高铁站的旅游大道</p> <p class="ql-block">坐高铁看沿路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路过洪洞县</p> <p class="ql-block">七月初晋南小麦早已成熟,全部收割完成</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上小学时每到收麦子的季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去地里拾麦穗。</p> <p class="ql-block"> 两天的行程结束了,来去匆匆忙忙,也没来得及和老同学们、发小们见面。留点遗憾,下次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