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左一为博爱农场场长宋守业)</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两次踏上博爱农场那块热土,感慨它的前世今生,也感慨发生在它身上的不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博爱农场建于194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三个国营农场之一,它在博爱县城的西南磨头镇辖区,据说是日本侵华时的粮食生产基地,1948年3月太行第四专署委派法院科长王世古率8名干部带48个劳改人员携两头牛、一匹骡和一些工具到此创业。</p><p class="ql-block">他们先开出了30多亩地,以此为基础,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场职工不懈努力,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技术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很高,物资力量雄厚的现代化国营农场。</p> <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曾经和江同志有着一段特殊的渊源。江同志1977年在一机部工作时曾经在博爱农场担任过几个月的常务副场长,也是一机部的“五七干校”的常务副校长,当时是两个牌子,一套班子。这段历史在他的履历表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他人生中却是实实在在经历过。</p><p class="ql-block">他对这段经历充满感情,在到焦作考察时,专门又到这个地方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3日,江泽民同志重回博爱农场视察 。我作为地方记者,跟随他的脚印,重走他曾经的办公室,曾经的宿舍,曾经劳动过的大田。</p> <p class="ql-block">我在文章中这样写到:6月3日8时50分,江泽民同志的车直接停在了博爱农场的大田头。博爱农场场长宋守业和江泽民同志握手时深情的说:“博爱农场全体职工盼望总书记来考察。”江泽民同志笑着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江泽民同志环视了一下四周,似乎感到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他亲切地问宋守业,农场还是那么多地吗?亩产能达到多少?宋守业回答,地还是那么多地,今年是个丰收年,亩产可望超千斤。</p><p class="ql-block">宋守业把博爱农场现在的情况介绍后,对江总书记说:“总书记,到您在干校工作时住过的院子看看吧。”江泽民同志说:“去看看。”</p><p class="ql-block">进了农场大院往东一拐,江泽民同志一眼就看到了过去“五七干校时的办公楼,他马上说,这是过去干校的楼。看到楼后的平房,他给随行的同志们介绍:“就是这些房子,有好几排,那时我在这里担任常务副校长,半天学习半天劳动。”</p><p class="ql-block">当江泽民同志又走进他原来住的房间时,看到他用过的办公桌、书桌、单人床一切依旧。宋守业说:“总书记,您坐在过去使用过的办公桌前再照张像作个纪念吧!”其它同志也随声附和着宋守业的建议。江泽民同志笑着坐在了19年前他坐过的折叠椅上,一手放在两斗桌上。此时,记者手中的闪光灯闪成一片。</p> <p class="ql-block">(由我执笔采写的江泽民到焦作视察长篇通讯。)</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走出旧居,宋守业悄声说:“总书记,原来一机部留在这里的五位老同志都很想念您,能不能和他们见个面?”江泽民同志立马说:“要见见,要见见。”当这五位同志赶来后,江泽民亲切地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了有关情况,并愉快地和他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谁曾想到,12年后的1989年,江泽民同志从一个农场副场长、干校副校长成为了党中央总书记。</p><p class="ql-block">那天离开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下“博爱农场”四个大字 。如今农场大门“博爱农场”四个大字就是江同志的手笔,它成为了农场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现在,农场的工业也逐步兴起。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蓬勃发展,“豫竹”方便面、“博农”牛奶等品牌应运而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特别是“豫竹”方便面在山西,尤其是在晋城,可谓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在山西晋城市,豫竹方便面随处可见,几乎所有的饭店、小卖部都有销售,晋城早餐喜欢吃面,各家摊位上煮的基本都是豫竹方便面,有说法称晋城一天就能吃掉好几万袋,其销量之高使得豫竹方便面厂凭借晋城市场就能稳定住经营状况。</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豫竹方便面是油炸方便面,极其适合“煮”而不适合“泡”,晋城人将其与当地陵川县出产的油炸牛肉丸相结合,再加入西红柿、青菜、荷包蛋等配料,浇上肉丸汤,最后滴入山西人钟爱的老陈醋,形成了独特的“肉丸+方便面+荷包蛋”早餐组合。</p><p class="ql-block">15年后的2011年,我特意开车又到博爱农场,这次是受郑州朋友之托,就为买20箱“豫竹”牌方便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