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他,从小就有神童之称,14岁就中进士;他,一生顺遂,位极人臣,是富贵悠游五十年太平宰相;他,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完美概括了古今成大事者是必经的第一境界;他,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词句,便诵传千年。他,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词人晏殊。</p> <p class="ql-block"> 从江西抚州临川区出发,走316国道,三十几公里便来到晏殊故里----晏殊沙河村。</p> <p class="ql-block"> 村子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 只有在晏氏家庙里,才有与晏殊相关的一些资料陈列展示。时过千年,其他古建等任何有参考价值的实物等都根本不存在了,也难于寻找。主要看点就是这个晏氏家庙,晏氏家庙不大,两进一天井,砖木结构,也是后来盖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晏氏始祖画像,还有晏氏源流世系图解,晏殊、晏几道的名词及故事传说等。晏姓在全国姓氏中属小姓,查近年数据,全国晏姓总人口也就近58万人,占比0.045%,排名在202位。但在历史上,晏姓就出了几个了不得的人物,晏殊就位其中。</p> <p class="ql-block"> 公元991年,江西抚州临川一个姓晏的农家,生了一个神童,而这个孩子一出生就表现非同寻常的智慧,他3岁识字,5岁作诗,7岁就能写文章,这个天才少年就是晏殊。当别的孩子还在寒窗苦读的时候,14岁的晏殊就以神童身份被推荐和一千多名成人参加殿试,当时见到试题之后,竟马上报告宋真宗说,这首题目曾在10天前就已经做过了。现在还有草稿,请换套题吧。宋真宗大为惊异,结果换了新题之后,晏殊照样对答如流,又有才又诚实,宋真宗对晏殊是十分喜爱,当场就赐他同进士出身,并授予秘书省正字一职。将他留在密阁读书。在这之后,晏殊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很快就做到了太常寺丞。</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18年,六皇子赵受益被封为升王,晏殊被调到升王府担任文官,不久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改名赵祯,晏殊也升迁为户部员外郎兼太子舍人,后当太子讲师。</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赵祯继位,即宋仁宗,当时的仁宗皇帝只有13岁,宰相丁谓等人以皇帝年幼,又没有势力支撑,便想趁机独揽大权,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却没有一个人敢真正出来阻拦,只有晏殊站了出来。他提出只需由仁宗嫡母刘太后垂帘听政,便可辅佐少帝,结果获得大臣们的一致赞成。晏殊不仅帮助仁宗顺利度过了难关,也因此得到了仁宗和太后的器重。此后他历任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刑部尚书、开封府尹、最终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p> <p class="ql-block"> 晏殊任职时,国家太平,百姓生活也算富足。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诗酒生活当中。他的诗存世较少,其经典作品为词作,有万余首,他不仅承接了南唐“花间词”的典雅清丽,更开创了士大夫之词的婉约风格,是北宋婉约派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晏殊的每一首词,都充满了语言的精美与情感的深邃,无论是辞藻还是意境,都让人一读再读,口角噙香,回味无穷。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写于公元1027年,晏殊36岁,在应天府任职之时,是晏殊最快炙人口的名篇。词中最精典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成为千古绝唱,通过暮春景色的细腻描写,揭示时光流逝的永恒命题,晏殊在亭香径徘徊,借落花与归雁的意象。抒发对生命轮回的哲思,语言清丽而意境深远。</p> <p class="ql-block"> 晏殊写了太多的词。再如《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英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而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p><p class="ql-block"> 一场豪华的宴席过后,晏殊感叹人生,写下了这首温婉、清丽的词作,意境阔大,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离别太多,不要为离别太过伤神了。流连于痛苦、悲伤,这对我们自己没有益处。不如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来慰藉有限的人生。登高远望时,大好山河尽在眼前。我们会不禁想念远别的亲友,眼前大好风光难以同享,想念又能如何?等到风雨吹落百花时,我们才知道春天易逝,这更让人伤感。与其徒劳思念亲友,为风雨打落的百花伤悲,还不如面对现实,好好珍惜眼前人。</p> <p class="ql-block"> 晏殊词作《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月底黄鹏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p><p class="ql-block"> 词意:日出明媚,燕子飞来报春。梨花飘落,带着微凉的清明气息。池塘上黄鹂鸣啭,碧苔点缀期间,春光无限。后半部以“东邻女伴”斗草赢的笑颜为点睛之笔,呈现出春日里的欢声小笑语,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温柔明媚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 因晏殊身居高位,故有“富贵词人”、“宰相词人”之称,欧阳修也曾说他“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所以晏殊也被称为太平宰相。</p> <p class="ql-block"> 晏殊非常重视教育和使用人才。在他担任应天府尹的时候,就大力兴办学堂,并力邀范仲淹到应天书院讲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王安石、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都在他的引荐下得到了重用。应天书院也由此成为和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p> <p class="ql-block"> 晏殊晚年因隐瞒宋仁宗生母是李宸妃生母的真相,一度被仁宗贬谪外放,但作为自己的老师,宋仁宗仍然对其照顾有加,即便是外放期间,待遇也仍带着礼部尚书的头衔。公元1054年,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仁宗皇帝顺势把他留在身边,仍以宰相规格相待,第二年晏殊病情愈发严重,最终病逝,享年65岁,朝廷赐谥号“元献”。</p> <p class="ql-block"> 公元1038年,晏几道在江西临川出生,他是晏殊的第七子,深得宠爱也很争气,从小跟老爸一样聪慧过人,能写诗作文,天才少年,14岁考中进士。受父亲影响,尤其表现出惊人的诗词天赋,但对仕途并不感兴趣,过着填词纵酒、沉迷歌舞的生活,晚年凭借《鹧鸪天》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 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病逝,17岁的晏几道结束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生活渐入困境,22岁因老爸声望加自身才华,任太常寺太祝。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晏几道36岁,其朋友郑侠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治罪,当时从他家中搜出晏几道的一首诗《与郑介夫》(郑侠字介夫),诗是这样写的“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被人认为讽刺新政,晏几道尽管与王安石宰相都是抚州临川老乡,但世态炎凉,也同样毫不客气的关进了大牢,后费尽周折得以释放。39岁时,晏几道的好友王肱去世,帮他遗文作序,并写了多首悼亡词。公元1080年,42岁时与在京城等待改官的江西老乡黄庭坚走得很近,两人在寂照房常饮酒作赋,畅谈抱负,寄情于诗词创作,气概豪迈,颇负声名。47岁创作了《临江仙.梦后楼台亭锁》落花人独立,徽雨燕双飞。宋哲宗初,晏几道词名盛传于京师。宋元祐四年(1089年),晏几道将自己的词作整理成书,即《小山词》。苏轼曾请黄庭坚转至希望结识之意,晏殊拒绝见面。徽宗祟宁初,他由乾宁军通判调任开封府推官。崇宁四年开封府两度狱空,显示了晏几道治理有力,他因此被提升官职。52岁任职颖昌府许田镇监,写下《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宋徽宗大观元年,蔡京权势正盛,曾于重九、冬至日,遣官求其写长短句,晏几道作《鹧鸪天》二首,内容只限歌咏太平,没有提及蔡京,保持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57岁词作《小山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60多岁时,权贵争相拉拢晏几道作诗作词,作《鹧鸪天》应付,展现他不慕权贵的傲骨,72岁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晏几道存世的词集《小山词》260首词作中,长调仅有3首,其余全为小令。晏几道的诗词所表达的寓意深远,为宋代最浪漫的词作。晏几道是北宋词坛写小令第一人。正是因为其创作,小令才能成为日后流行的词调体式之一。在李商隐、李煜、黄庭坚等一众曾借梦抒情的文人中,晏几道堪称其中的高手,晏几道以梦写情的创作手法,对后世词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晏氏家庙里有少许“二晏”的词,一边是父亲晏殊的,一边是儿子晏几道的,都是北宋词坛上杰出的词人,这对父子把婉约派的花间词推向了巅峰,在文学史上竖起了两座绕不开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晏几道虽在家父去世后,很快感到世态炎凉,但他才华横溢,且身显傲骨。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在温柔里不断寻觅着慰藉,一边枕着春梦轻眠,一边飞洒着轻柔的诗篇,这些现实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回忆过去,舒写人生聚散的,人生聚散像春梦,像秋云。下面这首诗写的就是昔日欢情易逝,感慨的就是来日重逢无期,全词往复低徊,沉郁悲凉,晏几道的悲伤、失落都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的大意是: 醉中告别西楼,西楼的情景,醒后全都忘记了。就好像是春梦秋云一般。人生的聚散实在是太容易了,夜里,月光斜照着窗棂,我久久难以入眠。只是睁着眼,看着画屏上吴山的青翠葱茏,衣服上还有宴酒留下的痕迹,点点滴滴。所赋的诗句一行行的,总唤起一番凄凉的情绪,这红烛也自悲自怜,无计解脱凄楚和悲哀。在寒夜里,空替人留下伤心的泪。这是晏几道最凄美的词篇,一字一泪,写尽了人间冷暖,感叹人生无常。</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村里老房子倒塌后,门楣上的一块木雕,收集被放在晏氏家庙展示。沙河村历朝历代村民都有在门楣上,题刻先祖故事的传统,从记载着晏氏先祖、齐国宰相晏婴,北宋宰相晏殊,到南宋反对秦桧议和的吏部尚书晏敦复等人的光辉事迹,文化内涵非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 晏氏家庙前,有一口晏殊神童古井,现用石条栏住,井口被封,在家庙里放有一块古井记录的石碑。相传这口井为晏殊的父亲晏固所凿。几经深掘改造,历时千余年,此井水质甘醇,清爽可口,冬暖夏凉,长年泉涌而不竭,煮茶无垢。喝这口井水的人,敏慧聪明、健康长寿。据说,晏珠3岁的时候,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自从喝了这口井水后,出口成章。会下地跑步了。成为乡里闻名的“神童”。以至14岁登神童科,赐同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家庙中还介绍了晏殊五岁吟诗免官粮的故事,5岁能作诗就这样被传为佳话。故事是这样的: 晏殊的父亲是个地道老实的种田老俵,不会巴结催粮官,没给催粮官送礼,催粮官就想整整他,拿他开刀。到县衙禀告,诬陷晏殊父亲抗粮不交。知县忙派公差前去抓人。好心的朋友告诉晏殊父亲:“因你得罪了催粮官,他到县衙告你抗粮不交,要抓你问罪,你还是躲躲为好。”晏殊父亲一时束手无策,只好带全家人先躲了起来,唯独晏殊在书院读书没走。催粮官带着公差来到晏殊家扑了个空,恰恰正午时,晏殊放学回家了,被公差抓到县衙。</p><p class="ql-block"> 从前的临川县城在现在的抚州市北门,县衙就设在现在的抚州一中,那时县衙门口的古道上,左边有座白塔。右边有棵小松树。听说抓到抗粮的罪犯,县官忙命击鼓升堂。结果县官一看,押进个小孩童,所以没有拍惊堂木大声呵斥。晏殊一见县官就毕恭毕敬地双膝跪地,说到:“老爷在上,受小童一拜。”礼毕,开门见山问:“不知老爷今日抓小童前来有何见教?”县官一听,哎,这个小孩童很懂礼貌,很有教养,出口就称老爷,怒气消了一半。把抗粮的事也忘到脑后,只见他和颜悦色地问:“小孩童,你温文尔雅,难道念过书?”晏殊答道:“回老爷,小童五岁,正在书院念书。”县官半信半疑的又问“你既念过书,那你会作诗吗?”晏殊回到:“粗粗几句,略微可以”,县官兴趣来了,“那本县命你当场赋诗一首?”晏殊双手一拱说:“请老爷命题”。县官指着衙门前的白塔和小松树说道:“就以此为题。赋七言绝句一首。”只见小晏殊双眸一转,来回渡了十来步:“有了,小童就此献丑了。”晏殊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吟哦道:“北塔青松古道西,塔高松矮不能齐。时人莫讶青松小,他日松高塔更低。”</p><p class="ql-block"> 县官听后一惊,心想: 果真出手不凡,小小孩童,出口成章,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义深邃。晏殊把自己比作小松树,将本县我比作白塔。塔定了位,但松树会长,待小树长成后,白塔自然就低了。县官一掂分量后,和悦地说:“题得好,题得好。”吟完诗,县官指做催粮官和公差发火了,只见金堂木一响:“大胆,小孩子又不种田,为何乱抓无辜小孩童?退堂!”还没等催粮官和公差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县官就亲自牵着晏殊的手到后院去了。来到后院,县官亲自陪同小晏殊用膳,边吃边问:“小孩童,还没有问过你的姓名呢?”晏殊答道:“老爷,孩童姓晏,单名殊,是特殊的殊。”“果真不同凡人,特殊。”县官边夹菜给晏殊边问:“晏殊啊,公差是否打你?”晏殊笑了笑说:“既没打我也没骂我。”县官松了口气:“哦,这就好,晏殊你尽管慢慢吃,没关系,就像在家一样,往后经常来玩玩。”</p><p class="ql-block"> 膳后,县官又把摧粮官和公差找来,说道:“这小孩童将来要比下官胜数十倍,本县要向皇上推荐他。往后他家的官粮本县自会处理,你们不要再去为难他家父子了,若有差错,本县查到对你们不客气。”说完又命三人客客气气地把小晏殊送回家去。</p> <p class="ql-block"> “二晏”父子虽从小聪慧过人,少年科考进士,但命运有所不同,晏殊一生宏图大展,富贵顺意,太平宰相;晏几道一生大举大落,从富贵公子到潦倒文人。他的词因他的经历充满了忧愁和悲伤。被冯煦称为“古之伤心人”,黄庭坚评价其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他的词作中,无论是追忆往事,还是抒发相思,情感常常被渲染到十分浓烈的地步。不管怎么说,临川二晏都是北宋杰出的词人,是临川才子之乡中两颗耀眼的明星。</p> <p class="ql-block"> 沙河村是晏殊村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距文港镇2公里。位于抚河之畔,地处闻名遐迩的“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文港镇的西北部,316国道穿境而过。该村有1100多年历史,是东南晏氏始祖居地,从二世祖迁此定居后,不断繁衍,从这里繁衍到全国乃至海外的晏氏子孙,占全国晏氏总人口的80%,古代晏氏沙河村考取进士、举人者有30多人,在朝廷为官者有100多人。出生在沙河村的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五世祖晏殊,著名词人、六世祖晏几道,正直大臣、八世祖晏敦复都是晏氏家族的光辉典范。现代考取大学的有100多人,其中二人考取清华,一人北大,晏殊故里沙河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