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阿尔勒(Arles)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罗纳河畔,是一座融合古罗马文明与艺术气息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这座人口仅5万的小城因荷兰画家梵高的创作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这位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画家在这里创作了数百幅作品,将这座小镇永远定格在艺术的光辉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时保留着大量古罗马遗迹和独特的南法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循着梵高的足迹,去寻找那些美与感动的源头……</p><p class="ql-block">(一)首先我们来到了一个花园,花园门口立着梵高的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梵高的《公共花园入口》 ,创作于1888年9月。</p><p class="ql-block">梵高在给西奥的信中提及创作感受,画里天空呈令人钦佩的蓝色,太阳有淡硫磺光芒,色彩组合受德尔夫特(Van der Meer )风格影响,柔和迷人。画作展现他对自然的感知,他摒弃规则、沉浸创作,用独特笔触和色彩,呈现公共花园入口的日常场景与美好氛围,现收藏于美国华盛顿的菲利普斯画廊 ,是梵高探索色彩与自然表达的作品之一,反映其艺术风格和创作心境 。</p> <p class="ql-block">这是梵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梵高的这幅画是《阿尔勒竞技场观众》 ,创作于1888年,是一幅布面油彩画,现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厄米塔奇博物馆。这幅画尺寸为73×92厘米,风格为分隔主义,属于风俗画类型。</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的是在阿尔勒古代圆形竞技场中,人们观看斗牛竞技的场景 。梵高没有着重刻画斗牛竞技的场面,而是以较高的视角俯瞰,将众多观众作为主角。观众们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姿态各异,有的双臂欢呼,有的抬头仰望,有的在交头接耳,还有的沉默不语 。画中竞技场土地的黄色十分亮眼,近处人物身上的明黄色与之呼应,使得画面富有节奏;人群被宽泛的黑色线条勾勒出轮廓,简单的色块代替对单个人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保存极为完好的现存竞技场,单看场地,便能想见当年竞技场的辉煌盛景 。</p> <p class="ql-block">(三)梵高名作《阿尔勒的朗卢桥》位于阿尔勒市郊的朗卢桥是《阿尔勒的朗卢桥》作品原型。梵高生前经常来此地写生,因而也被称为“梵高桥”。它于1935年拆毁,1962年,人们按原样在同一条河上重建了一座桥,但形态与最早的略有差异。桥旁有一块提示牌,提醒游客这座普通桥梁的非凡之处。</p><p class="ql-block">画中呈现朗格卢瓦桥及周边生活场景,桥上马车、河畔洗衣人物,营造出悠闲、质朴的生活气息。以桥为视觉中心,连接两岸与天空,构建出宁静又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图景,传递梵高对平凡生活中自然之美的捕捉与热爱,也让观者感受到19世纪末阿尔勒地区的独特风貌 。 它是梵高艺术生涯中展现其色彩与笔触魅力、记录特定地域生活的重要作品,对研究梵高艺术风格演变和当时创作心境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四)梵高名作《黄房子》 </p><p class="ql-block">在阿尔勒,梵高与高更曾是邻居。这里就是他的家。虽然二战后被毁,现在是重建后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888年5月,梵高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租下了一所外壁被涂成黄色的房子, 人们称它为“黄房子”,这座建筑于1944年遭到轰炸,如今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梵高将黄房子视为梦想的寄托,希望把它打造成南法的“南方画室” ,一个能让艺术家们共同生活、交流和创作的艺术乐园。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描述:“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但这里充满了艺术的氛围和创作的热情。”在他眼中,黄房子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承载艺术理想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1888年10月下旬,在提奥承诺承担旅费和生活费后,高更来到黄房子,成为唯一和梵高在此同住的艺术家。梵高为此购置了新家居,还绘制向日葵装饰房间。然而,两人创作理念(高更主要凭记忆和想象作画,梵高更喜欢画眼前的东西 )和性格的差异,使关系逐渐紧张。后来高更提出离开,心烦意乱的梵高用剃刀威胁他,当晚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二人友谊破裂,梵高也离开了黄房子并住进医院。</p><p class="ql-block">尽管黄房子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梵高的艺术生涯中意义非凡,见证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光时刻,以及他在追求艺术理想过程中的挣扎与激情,也成为艺术史上令人铭记的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重建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五)1889年4月,梵高以这里的庭院为原型创作了《阿尔勒医院的花园》。</p><p class="ql-block">1888年12月23日,梵高割掉自己耳朵,第二天被送往圣埃斯普里特主宫医院,最初住院两周,之后又住了好几天。在最初康复期,梵高画了几幅自画像、医生和朋友的肖像、静物画、当地植物风景,还创作了《阿尔勒医院的病房》和《阿尔勒医院的庭院》这两幅描绘住院期间周围环境的画作。</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所教会医院,修建于1573年,原来是教堂,拥有中世纪的风格的回廊,回廊内有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仔细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中能看到修女身份的护士 、病房尽头的十字架等。</span></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梵高文化中心,原来的医院早已搬离,只剩斑驳树影还在兀自摇曳,迎接着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梵高的画</p> <p class="ql-block">文化中心的门口矗立着梵高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六)《夜晚的咖啡馆》创作于1888年,是梵高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梵高常在此通宵作画,创作了《夜晚的咖啡馆》和《夜晚露天咖啡座》。</p><p class="ql-block">画作呈现了咖啡馆的户外场景,天色已暗,深蓝的夜空中布满闪烁的星星。咖啡馆外的露天座位上,坐着一些顾客,他们或交谈,或独坐,灯光从咖啡馆内透出,照亮了黄色的遮阳篷、红色的地板以及木质桌椅,与黑暗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延伸向远方,增添了画面的纵深感。</p><p class="ql-block">现在咖啡馆外墙和顶棚还原了画中色彩,虽已停业,但外观仍是游客打卡热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高这幅《夜晚的咖啡馆》原型咖啡店,开业时因梵高画作光环,慕名者纷至沓来,业绩亮眼,得名“梵高咖啡店” 。后因税务问题,被责令五年内不得营业,如今游客只能到此打卡,遥想往昔热闹,徒留参观留念的遗憾啦 。</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只能在此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阿尔勒的阳光下,看了那些曾被梵高笔触亲吻过的角落依然温热。画布上的星空、咖啡馆、房屋在此刻都成了触手可摸的真实。我们仿佛也穿越了时空,风里仿佛还飘着他调色盘上的温度——原来我们与天才的距离,不过是一次认真凝视世界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