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暑气渐消,雨丝绵绵,7月12日上午8:30,宁波市实验小学蒲公英中队的21名少先队员准时集合,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了一场浸润在墨香与书香中的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朱复戡艺术馆:笔墨间见风骨</p> <p class="ql-block"> 朱复戡艺术馆位于海曙区孝闻街,属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东临望京门城墙遗址博物馆,南接天一阁·月湖景区,构成传统文化矩阵的“黄金三角”。艺术馆共设立八个展厅,全面展示了朱复戡一生的艺术生涯历程及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位被称为‘金石巨擘’的先生,可是位有故事的人呢。”刚踏入朱复戡艺术馆,陈铭喆妈妈便指着展厅墙上的图片,笑着向孩子们介绍。雨丝敲打着窗棂,为老照片更添了几分岁月感,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那些泛黄的影像,眼里满是好奇。</p> <p class="ql-block"> 图片里的朱复戡,眉宇间透着一股刚毅。“大家看这行字——‘洪武后裔,天生我才’,他是明朝皇室后裔,却从未借家族之名炫耀,反而用笔墨与刻刀,活出了自己的风骨。”陈铭喆妈妈的声音温和又清晰,“他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天赋,‘始龀扬名,结交缶庐’,小小年纪便与书画大师吴昌硕结交,被称为‘翰林高徒’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凑近展柜,玻璃后陈列着朱复戡的篆刻作品:一方“爱国”印章,线条刚劲如铁,仿佛能透过石材感受到先生落笔时的赤诚。而他的绘画作品,笔墨酣畅,意境深远,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p> <p class="ql-block"> 影视厅里,大家还一起观看了朱复戡先生的宣传片与后人访谈,进一步了解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位艺术成就全面而突出的一代宗</span>师的艺术生涯和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伏跗室:书库里藏光阴</p> <p class="ql-block"> 离开朱复戡艺术馆,队员们转场来到宁波伏跗室。这座隐于巷弄的院落,白墙黛瓦,推门便是满院书香——这里是近代藏书家冯孟颛的藏书楼,也是浙东文化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伏跗室,原作伏栿室,由冯贞群从叔冯君木命名,典出名篇《鲁灵光殿赋》“狡兔跧伏于柎侧”。至于后来改用“跗”字的原因,展馆说明与展册文字未作一致说明。展馆称是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沦陷,冯贞群坚贞不屈,杜门潜居,终日读书校书,伏处跗坐,故而为伏跗室。展册则仅云“跗”“栿”两字通用。大家跟随陈铭喆妈妈,走到了院子里的防空洞旁,开启了一场新的旅程。冯贞群什么要在院中挖个防空洞呢?此洞旁的介绍牌上写着:“抗战期间,日机空袭宁波,市区居民多避祸于乡间。孟颛先生舍不下一楼古籍,于宅内筑防空洞,贮书洞中,誓与藏书共存亡。”原来冯贞群挖防空洞是为了楼中的藏书不被日机炸毁。</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能登上二楼亲眼见到十万余卷古籍的真容,但一楼的老照片和展品,已足够让孩子们感受到藏书家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墨香书香里的收货</p> <p class="ql-block"> 从朱复戡的笔墨风骨,到冯孟颛的藏书坚守,一上午的研学之旅,雨丝伴着脚步,故事藏在风里。在陈铭喆妈妈的讲解中,孩子们早已把“爱国”“坚守”“传承”这些词,悄悄放进了心里。当墨香与坚守的故事穿过雨雾,落在孩子们的心上,这场雨中的研学之旅,便成了成长路上最温润的注脚。少年们的脚步还在继续,而那些关于风骨与守护的故事,早已随着七月的雨,悄悄融进了他们的记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