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协同·共生:思政教师的应为、可为、善为与乐为

木叶

<p class="ql-block">夏日炎炎,却难掩学习的热忱。今日参加“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与‘大思政课’建设”培训,开班仪式上县鄣公山共大师训部负责人戴健飞的殷切嘱托与县教体局师训股副股长洪舒婷对责任使命的强调犹在耳畔。</p> <p class="ql-block">而方洁老师以《贯通·协同·共生——一体化背景下思政教师的角色和使命》为题的讲座,如一股清泉,在我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照亮了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时代之问:思政教师的“应为”</p><p class="ql-block">方老师开篇即叩击时代强音:国家顶层设计已将思政课一体化视为战略必然与紧迫任务。这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支撑。她深刻指出,“一体化”绝非各学段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育人理念与体系的深度“再造”。这让我豁然开朗——唯有打破学段壁垒,构建贯通的生命成长链,思政课才能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活水源头。面对时代之问,我们责无旁贷,必须主动承担起贯通育人的神圣使命。</p> <p class="ql-block">核心之答:思政教师的“可为”</p><p class="ql-block">在时代洪流中,我们如何找准定位?方老师清晰勾勒出“可为”路径: </p><p class="ql-block">角色蜕变: 从“知识传授者”走向“价值引领者”与“心灵塑造者”,从“单科教书”迈向“全景育人”。 </p><p class="ql-block">学段深耕: 幼儿园小学重在“启蒙情感”,初中侧重“体验认同”,高中聚焦“理论自信”,大学则深化“使命担当”。角色虽有侧重,使命却层层递进、一脉相承。 </p><p class="ql-block">这启示我:未来的课堂,需更注重学段衔接与思维进阶——幼儿园小学的爱国种子,需在初中实践中生根,在高中思辨中抽枝,最终在大学行动中繁茂成荫。</p> <p class="ql-block">落地之道:思政教师的“善为”</p><p class="ql-block">方老师提供的“善为”四策,为理想照进现实铺就了坚实路基: </p><p class="ql-block">1. 打破学科孤岛: 主动联合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共研“中国式现代化”等大主题,让思政底色在多学科光谱中愈发鲜亮。 </p><p class="ql-block">2. 拥抱数字浪潮:善用VR技术“走进”红色圣地,借力云端资源链接时事热点,让理论在指尖跃动、在心中扎根。 </p><p class="ql-block">3. 深掘乡土基因:将社区变迁、地方英模融入教学,把“家国情怀”具象为门前的老街、身边的榜样。 </p><p class="ql-block">4. 联结家校社会:邀请家长讲述奋斗故事,携手社区组织志愿实践,构建“同心圆”式育人生态。 </p><p class="ql-block">这些策略让我看到,思政课堂的边界正无限延展——它可以是跨学科的思想碰撞场,是技术赋能的沉浸体验馆,更是生活这本无字教科书的生动注解。</p> <p class="ql-block">凝心聚力:思政教师的“乐为”</p><p class="ql-block">讲座尾声,方老师以“教育家精神”点燃全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格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情怀——这正是“乐为”的灵魂所系。当教育成为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当育人使命融入生命体验,职业的艰辛便升华为纯粹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走出会场,洪股长“学以致用”的叮嘱与“安全谨记”的关怀仍在心间。方洁老师“贯通·协同·共生”的理念,已如星火落入心田。教育是点燃一团火,而非灌满一桶水。未来路上,我愿以“应为”之担当、“可为”之智慧、“善为”之创新、“乐为”之热忱,将思政课化为生命成长的沃土,让贯通的力量在孩子们心中生长出支撑家国的脊梁——这团心火不灭,教育的星辰大海便永在前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