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贵难得之货”的哲理智慧

静慧心理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三章智慧分享</p> <p class="ql-block">译文:不推崇那些所谓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产生争名夺利的念头;不看重稀有的财货,使老百姓不去偷盗;不显摆能引起欲望的东西,使老百姓的心思不被扰乱。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要使人们的心境清虚沉静,肚腹饱足安稳,减少竞争的意图,增强强健的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贪欲。即使有聪明的人,也不敢有所作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不应推崇贤能、炫耀财货、展示诱惑,以免激发民争、盗念和心乱。理想的治理是让民“无知无欲”,内心清静,生活安稳,从而减少纷争,达到天下大治。</p><p class="ql-block">“不上贤,使民不争”的社会治理方针,核心是减少人为制造的社会比较和竞争焦点,让民众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从而减少因名利引发的矛盾和烦恼。</p> <p class="ql-block"> 一把紫砂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从前,有一户农民,他家拥有一把祖辈留下的紫砂壶,他每天休闲自得的用这把壶来沏茶喝。</p><p class="ql-block">有一天,有一位商人路过他家,看到这个紫砂壶很有价值,就想出高价来收买紫砂壶,可是农民不卖。后来这件事就在村里传开了,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观看,这可使农民生活从此不得安宁。后来,他实在受不了了。有一天,他就把乡邻们都邀请过来,当众把那把祖传紫砂壶给砸了。他又到集市上买了一个赝品来喝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打扰他了,他的生活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故事分析:</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贵难得之货,使民争之”: 那把紫砂壶对农民而言,原本只是他日常使用的普通物品。但当商人发现其“难得之货”的价值并试图高价收购时,它就变成了一个“可欲”之物。</p><p class="ql-block">“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农民最初不卖壶,是他自己的选择,村里也相安无事。但一旦壶的价值被揭示出来(“见可欲”),村民的心就“乱”了,他们被这“难得之货”所吸引,前来打扰农民,试图沾染一点“宝气”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农民最终选择砸掉真壶,换上赝品,正是为了“不见可欲”——让村民们看不到那个让他们心乱、让他们争抢的宝贝”。没有了这个“可欲”之物,村民们的心”也就不“乱”了,不再来打扰,农民的生活也就又恢复了平静。</p> <p class="ql-block">核心启发:</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烦恼并非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欲望”。当一件东西被赋予了过高的价值(无论是金钱价值还是其他社会价值),它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来各种目光和干扰,甚至破坏原有的平静生活。就像《道德经》所倡导的,如果我们能看淡那些“难得之货”,不刻意去炫耀或追求,就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纷扰和内心的动荡,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自在。农民最后选择用赝品来“降格”那把壶,本质上是一种主动“去欲”的行为,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受外界干扰,回归简单宁静的生活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