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生早恋处理原则”心得

秋菊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4日下午学习“学生早恋处理原则”后,我深刻体会到这一工作的核心是“理解为先,引导为本”,而非简单的禁止与批判。</p><p class="ql-block"> 学生早恋的背后,往往藏着对情感的好奇、对陪伴的渴望,或是青春期自我认同的迷茫。处理原则中强调“尊重隐私”,让我明白不能将学生的情感当作“问题”公之于众,那样只会加剧他们的逆反与自卑。曾见过有老师当众批评早恋学生,反而让两人因“共同对抗外界”而走得更近,这恰恰印证了“强硬干预只会适得其反”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沟通代替说教”的原则更具启发。学生需要的是倾听者,而非评判者。当老师以平等的姿态询问“你觉得TA身上什么特质吸引你”,而非直接指责“你不该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思考“现在的你能为这份感情承担什么”,比空谈“影响学习”更有力量——让学生自己意识到现阶段的责任,远比强加规则更有效。</p><p class="ql-block"> 此外,“协同家校”的原则让我懂得,处理早恋不能仅靠学校单方面发力。家长的焦虑往往会转化为压力,老师需要做的是搭建桥梁,让家长理解青春期心理特点,避免家庭与孩子的对立。</p> <p class="ql-block">  总之,学生早恋的处理,考验的是教育者的耐心与智慧。真正的教育,不是阻止情感的萌芽,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成长中理性对待情感,让这份懵懂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成长规律的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