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纪念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而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潮起姚江畔 逐梦新跨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余姚撤县设市40年发展轨迹与短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审视</span></p><p class="ql-block"><b>摘 要:</b>1985年,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开启了这座千年古邑的现代化新征程。四十年来,余姚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工业强市的历史性跨越。本文系统梳理了余姚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对外开放等领域的突出成就,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城市能级、区域协同、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发展短板,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余姚四十年的发展实践,为新时代县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b>县域发展;现代化路径;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余姚经验</p><p class="ql-block"><b>作 者:胡仲光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这片拥有七千年河姆渡古老文明的土地,自此掀开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四十年以来,余姚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脚踏实地的苦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余姚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生动缩影,更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p><p class="ql-block"><b>一、撤县设市40年的辉煌成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经济实力实现质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撤县设市之初,余姚的经济总量仅为8.3亿元,财政收入刚破亿元大关,产业结构以农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主。经过四十年发展,余姚已构建起智能经济引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强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经济总量持续攀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余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2.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92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8664美元,增长5.7%。财政总收入2024年从1985年的1.12亿元增长至229.96亿元,增长超205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4.82亿元,同比增长0.2%。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余姚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和持续增强的内生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产业结构深度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撤县设市初期的“农业主导”转变为2024年的3.2:57.9:38.9。第一产业增加值54.4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73.46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54.89亿元,增长3.7%。形成了“二产强基、三产兴市、一产提质”的协调发展格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业迈向高端化:家电、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目前,余姚拥有家电整机及配套企业3000余家,产品涵盖厨房电器、生活电器等多个领域,是国内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之一;模具产业产值占全国近10%,精密模具、汽车模具等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中意宁波生态园为核心,重点发展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推动智能经济快速发展。2024年余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55%,余姚成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余姚立足特色农业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高山蔬菜基地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杨梅、榨菜、茭白、蜜梨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余姚杨梅种植面积达9.8万亩,2024年产量超4万吨,通过冷链物流和电商平台,远销国内外;余姚榨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全产业链产值达45.5亿元,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此外,余姚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推动农旅融合,打造了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和精品线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服务业蓬勃发展:中国塑料城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塑料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超千亿元,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发布的“中塑仓单”指数成为国内塑料价格的重要风向标;中国裘皮城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是全国高端裘皮交易的重要平台。会展经济成为服务业新亮点,中国塑料博览会已连续举办25届,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参展参会,有效带动了物流、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态加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余姚跨境出口企业数量攀升至42家,累计跨境电商出口额突破10.2亿元,同比增长75.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实施“350”企业培育行动,重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截至2023年末,全市拥有宁波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7家,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20家,累计达75家;新增“浙江制造”标准9项,累计达53项。上市企业数量达到20家,形成了涵盖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上市企业集群。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全市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余姚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24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31所,在校学生总数16.41万人,15年教育普及率达100% 。近年来,新(改、扩)建实验二小南校区、小曹娥镇第一幼儿园等7所学校,新增学位2880个,有效缓解了入学入园难问题。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成智慧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差距不断缩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城乡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全市拥有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00余家,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8人、注册护士4.2人。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实现远程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等服务全覆盖。积极推广“全科疾控”模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2.5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构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8%以上。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12年的80元/月提高到2024年的370元/月,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0余个,养老机构床位8000余张,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主要河道水质达标率100%。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建成各类公园、绿地500余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等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形象和美誉度大幅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文化建设彰显特色,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效显著。余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姆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出土的稻谷、干栏式建筑、黑陶等文物,见证了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的灿烂文明。余姚加大对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力度,建设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采用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向公众生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魅力。每年举办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参与,成为弘扬河姆渡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开发河姆渡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明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姚作为王阳明的故乡,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内涵,连续多年举办宁波(余姚)阳明文化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活动。组建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加强阳明文化研究和传播。实施阳明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阳明文化主题街区,让阳明文化可触可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构建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村落文化宫、自然村文化活动点以及健身路径“四个”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62家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王阳明故居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余场次。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创作了一批具有余姚特色的文艺精品,姚剧、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开发了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等系列文创产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吸引文化企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平台。202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区域合作不断深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对外贸易成绩斐然。余姚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095.14亿元,比2023年增长13.9%。其中出口842.58亿元,增长12.2%;进口252.55亿元,增长19.8%。 机电产品出口额634.03亿元,增长12.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5.2%。年末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3512家,比2023年净增222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62家。为应对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余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通过参加国际展会、建设海外仓等方式,扩大国际市场份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利用外资质量提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优质外资项目落户。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16716万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重点引进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和保障,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区域合作日益紧密。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落实余慈统筹发展要求,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享。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在交通、环保、旅游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40年发展经验和启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坚持解放思想,以创新驱动发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主线。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时,余姚率先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创办了浙江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余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开启了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河。此后,在产业发展上,不满足于传统产业的低端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发展智能经济的战略决策。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建设产业平台等举措,推动智能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从1999年开始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历经多次迭代升级,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数字化改革,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这种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余姚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能够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坚持产业强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通过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智能化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例如,在家电产业,推动企业引入智能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在模具产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加工工艺,提高模具精度和生产周期。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中意宁波生态园为载体,围绕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同时,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双轮驱动”,形成了具有余姚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教育领域,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通过教师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在社会保障方面,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帮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同时,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解决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坚持文化引领,塑造城市精神品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充分认识到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深入挖掘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开发文化产品等方式,提升文化影响力。同时,注重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科技等融合发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通过文化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余姚人民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精神品格,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立足长三角经济圈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并重。在对外开放方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在对内合作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共享。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通过开放合作,余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了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示一:改革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的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城市必须持续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同时,要鼓励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示二:产业升级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支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产业升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注重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示三:民生改善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示四: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工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城市应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魅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示五:开放合作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离不开开放合作。城市应树立开放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资源集聚,推动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通过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40年发展短板审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产业结构:传统优势弱化与新兴动能不足并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优势弱化与新兴动能不足并存,形成传统产业“低端锁定”困局。40年来,余姚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传统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企业为主,存在产品附加值低(平均利润率不足5%)、技术含量低、品牌影响力低;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高、人力成本高“三低三高”现象。以塑料行业为例,多数企业仍处于简单注塑加工环节,高端改性塑料、生物基塑料等领域发展滞后。在五金制品、家电等传统产业中,部分企业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虽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器人等领域有所布局,但产业规模较小,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8%,远低于宁波全市26%的平均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1%,低于浙江省2.9%的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农业和三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缓,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因浅析:一是创新投入不足。部分传统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二是产业转型难度较大。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在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难。三是缺乏完善的产业生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生态支持,包括上下游企业配套、研发机构、科技金融等,而余姚在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城市发展:空间约束与功能滞后双重制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土地开发强度达32%,远超浙江省22%的警戒线,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仅18万元,低于全省25万元的平均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旧城的改造与保护矛盾突出,新城区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区域功能混杂,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公共交通、道路设施、抗洪排涝、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方面,与居民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也面临挑战,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别地方还有脏乱差现象,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因浅析:一是规划前瞻性不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预测不够准确,导致城市规划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建设资金有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余姚在财政收入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大规模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管理体制不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存在部门之间协调不畅、职责不清的问题,影响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效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区域合作:竞合关系失衡与要素流动不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余姚与宁波主城区、慈溪、绍兴等周边区域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例如,余姚与慈溪在小家电领域产品相似度超70%,导致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市场拓展等方面恶性竞争。同时,跨区域交通网络衔接不畅,余姚至宁波主城区高峰时段通勤时间长达1.5小时,制约了要素自由流动,“三不管”无人区真空地带现象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互补的作用。如在产业协同方面,缺乏有效的产业对接机制,导致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无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因浅析:一是行政壁垒的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行政划分导致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行政壁垒,阻碍了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二是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区域合作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各地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难以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发展。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余姚与周边一些发达地区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距,这种不平衡也影响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人才发展:结构失衡与吸引力不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姚人才总量虽达28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占比仅为3.2%,远低于宁波5.8%的水平。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制造业领域技能人才缺口达5万人,而金融、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人才政策吸引力较弱,对博士学历人才的安家补贴仅15万元,不及杭州、宁波的1/3。由于就业机会、薪酬待遇、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方面缺乏吸引力,以致出现外地人才引进困难,本土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现象,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人才需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成因浅析:一是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不匹配。传统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低,而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高端就业岗位,导致人才难以在余姚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弱。与大城市相比,余姚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城市的生活品质、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差距,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三是人才政策不够完善。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够灵活和有力,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全面高质量推进余姚发展路径之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产业突围: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在余姚设立研发中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同时,完善产业生态,加大对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城乡融合:树立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合理布局城市空间,优化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发展绿色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此外,注重城市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余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城市特色品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机制优化: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宁波市其他县(市、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在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根据各地区的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加强产业对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提高区域间的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加强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赋能创新: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生活保障。加强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实现以人才促发展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撤县设市是余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四十载风雨兼程,余姚用实干和巧干书写了县域发展的精彩答卷;新时代新征途,余姚更需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站在“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起点,牢记“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地”的嘱托,锚定“建设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目标,在产业转型、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正如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开创稻作文明一样,今天的余姚人必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姚江两岸续写新的时代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1、中共余姚市委、市人民政府历年文件汇编</p><p class="ql-block">2、余姚市志(1988-2010)</p><p class="ql-block">3、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第三卷(1978-2002)</p><p class="ql-block">4、互联网有关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 浙江省党史学会会员 </b><b style="font-size:18px;">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b><b>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