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新疆自驾回锡已经有二周时间,琐事繁杂一直没有得空整理此次回程途中特意参观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今日得闲归整一二。</p><p class="ql-block"> 天水,古称秦州,属古雍州之地,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央,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扼陇山之险,临清渭之源,东走宝凤,绾毂关中,南下昭广,屏藩巴蜀,西人河西走廊,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天水是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和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水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双向交流扩散的桥头堡,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不同的文化在此汇集,相互融合,形成了辉煌灿烂的天水历史文化。自西而来的佛教在此生根发芽,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据考证,东汉至三国时期,佛教已经流传于天水地区。西晋十六国时期,天水地区的佛教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佛教在羌、胡等少数民族中广受欢迎,修建有大量佛教塔、寺等建筑。天水境内重要的石窟寺遗存,都体现出多民族融合的营建特征,延续时间长,民族成分复杂,其中尤以麦积山石窟最具代表性,是陇右地区石窟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坐落于天水市东南 45千米的小陇山林区之中,属于陇山山脉。周围群山环绕,麦积山孤峰突起,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有记:“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佛教文化的长期浸染,多民族聚居的区域特点,使得天水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成为一处理想的传播地。经典的传诵,信众的增多,高僧的影响,经济的保障,还有大分裂时期人们内心的诉求,以及源远流长的泥塑和彩绘传统和麦积山地区绝佳的自然景观等,都为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据史料记载,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后秦时期。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曰:〝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干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川胜境。”其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是中国石窟寺中开凿历史序列最为完整的石窟寺之一,也是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浓缩和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是由崖面遗迹(包括洞窟及其造像、壁画、摩崖题刻等)、寺院、舍利塔等建筑及馆藏文物、古代文书等组成的综合体文化遗产,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10632身,壁画近千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 “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导航麦积山石窟游客中心,在这里停车后直接购票成人票(含石窟)➕往返摆渡车110元/人,坐区间车到达景区,然后走到服务中心购买特窟票。我们选择了133号特窟,也就是著名的释迦会子、微笑的小沙弥……特窟门票180元/人,有专门向导带队讲解,石窟参观为单行线,所以一定随走随看随拍,没有回头路可走。</p> <p class="ql-block"> 景区上山参观每日限流,所以排队上山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们先看最经典的133特窟,特窟内是不可以拍照摄像的,所以这几张照片都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133窟内佛陀父子像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表现佛陀与家人关系的雕塑作品,展现内容为“释迦会子”释迦摩尼出家六年以后回城,讲经说法时遇见当时也已经出家的罗睺罗的场景。 高大魁伟的释迦牟尼像,令人心生崇敬。其头微微下俯,右手停留在罗睺罗尊者的头顶。高一分太疏离,近一分,又太世俗。宋代的匠人将这动态的世俗化的一幕定格下来。给世人以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祖不再是在莲花坐上宝相庄严的受人瞻仰,身畔也不再是胁侍菩萨或者弟子,而是自己在这自己曾经想要摒弃的俗世之中留下的唯一具象的切实存在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罗睺罗双手合十,低眉站在自己父亲的身侧,嘴角微微向下,似乎不过是一名许久未见父亲的委屈的孩子。此时这对父子心中,究竟各自在想些什么,谁都无从得知。或许是这些年来的苦楚,又或者是顿悟。</p> <p class="ql-block"> 悬而未决的手,代表着他既是超脱众人的佛,也代表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之情。大概,爱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p> <p class="ql-block"> 随着讲解员的手电光移动,我们叹为观止的看到了工匠以高超的技艺营造了这一奇观:佛陀由特殊颜料点睛,在开门关灯的一瞬间看到了释迦盈满眼眶的泪水,一瞬间,只有感动。感动这世间的感情,感动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133窟小沙弥:在窟内第九龛,静静地立着一个小沙弥(小和尚)高不足一米,造型简洁质朴。小沙弥像面目就如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头略下低,在那里独自发出甜甜的微笑,仿佛是聆听到佛正在讲述一个美妙无比的佛国世界,那里有许多让人向往的事物。那里有明媚的阳光,有清澈的湖水,有洁白如玉的莲花;那里的人们无忧无忧,时时刻刻都快乐无比。而此时的小沙弥似乎从佛声情并茂的讲述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世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仿佛此时已是身处于那个美妙的世界,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但在庄严的佛祖面前不可得意而失态,就不由自主地把头略略一低,轻轻向外一偏,无声地发出了源于内心深处的微笑。又似一个天真可爱、稚气未尽的孩童在父母的亲切抚摸下感受到了温馨的父母之爱,遂轻轻一低头、从内心深处荡漾出了幸福甜蜜的微笑。这微笑,足以打动任何人的心灵使人顿生无限的爱怜。我们似乎看到的不是小沙弥,而是我们围绕在身边的一个天真活泼、惹人喜爱的小孩,他的形象、他的笑容使我们感到好像是在哪里见到过他,但又想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121窟开凿于北魏晚期,其中最著名的造像是这组一菩萨一弟子的组合。</p><p class="ql-block"> 两人并肩而立,菩萨略略颔首,弟子则略微侧头靠近菩萨,仿佛菩萨在轻声说着什么,而弟子正侧耳倾听。</p><p class="ql-block"> 北朝晚期造像有个特点,人物往往面带笑意,更让情景带出会心一笑之感。于是,这组造像被命名为“窃窃私语”,也成为麦积山最具代表的经典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13 窟位于麦积山东崖的中心位置,俗称“东崖大佛”,开凿于隋代(581—618),宋代重修。这是麦积山石窟中体量最大的一组造像,是一铺三身的“华严三圣”组合。主尊为毗卢遮那佛,高15.7米;左右胁侍菩萨分别为文殊和普贤,高13米。造像均石胎泥塑,矗立于一体开凿的莲台之上,巍然肃穆,气势磅礴,成为该区域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82 年对东崖大佛进行修复时,发现了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一件是宋代的定窑白瓷碗,发现于主佛的眉心位置。碗的外侧有一圈珍贵的墨书题记,内容为“秦州甘谷城塑匠高振同,是绍兴二十七年八月廿五日”。这是关于重修麦积山大佛的重要史料。另一件是发现于主佛右侧脸颊内的唐宋手抄本《金光明经》第四卷,通长760厘米,宽25厘米,是麦积山石窟现存最早的写经。《金光明经》作为佛教中的“护国三经”之首,在护国利民等方面具有无比胜的功德。佛教认为,诵持此经,能灭众生无边苦恼,可获四天王护持国境内一切安乐。这一珍贵文物是当时佛教思想和佛教经典流行的重要体现,也反映了当时工匠和信众内心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要想在这样的垂直崖面上开凿体量如此巨大的佛像,工程量巨大,难度极高。当时的工匠利用层层架设的脚手架,自上而下地斩山和开凿佛像。斧声凿凿,每一根粗犷的线条都将历史的斑驳和朴素的信仰刻录在山上。之后再用细腻的泥层盖住这些凿痕,塑造出大气之美。</p> <p class="ql-block"> 全景是这样的,我们只是看到了侧面,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147窟位于麦积山西崖东上部,开凿于北魏晚期,大半剪場、现仅存正壁。蜜商1.88米宽1.85米,残留进深0.73米。</p><p class="ql-block"> 正壁开龛,浮塑尖拱形龛楣,龛楣两端塑有花卉及流苏。龛内有一身坐佛,高1.17米、清瘦优雅、面部光滑,棱角分明,眉目细长,双目微微下视,嘴角隐隐带笑,属于典型的秀骨清傻。佛像形绘已脱落,似是历经千年风霜洗礼,已洗尽铅华,超脱世外,又似在怜悯众生。佛衣宽袍系带、衣摆层次丰富、飘然欲动,是典型的北魏汉化改革后的褒衣博带式。这身造像,将秀骨清像的形态特征与褒衣博带的衣饰特点完美结合,是佛教造像完全汉化的绝佳代表。</p><p class="ql-block"> 龛内壁画脱落严重,保存较少,仅残存坐佛头光、背光。头光依稀可见五圈,为圆形。背光最外侧为青蓝相间的火焰纹。其余壁画内容模糊不可辨。现存壁画的颜料以蓝色和青色为主,少量蓝青色颜料为青金石制成。</p> <p class="ql-block"> 第5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上部,俗称“牛儿堂”,开凿于隋末唐初,宋、明、清三代都有重修。为三间四柱仿殿堂式摩崖建筑,高9米,宽15米,进深6米。前廊后龛,前廊部分在地震中崩塌,后壁一字排开三龛,造像组合为三佛。佛像面部饱满,身躯壮实,胸部微微凸起,整体端庄大方,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风格。</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造像中,最具气勢的非踏牛天王像莫属。踏牛天王立于牛背之上,身躯高大威猛,身穿战甲、护胸,双手握拳置于腰际𦬣侧,眼球突出,神情严肃,双足有力,稳如泰山。夫王脚下之牛趴卧于地,昂首扭头,两眼圆睁,前蹄压在身下,后腿屈膝伸蹄,有奋力欲起之势。“牛儿堂”之名即由这一天王、一卧牛而来。这组造像于静态中追求动感,极具艺术张力。</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与卧牛看似平静的状态下,实则有两股汹涌的力量在对抗。</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天水地区地震频发。民间认为世间有一神力牛犊,力可撼天,它翻身跑跳会引发地震。为了防止悲剧重演,便有了这身立于牛身之上的天王像,专门阻止这头神牛起身带来地震,为害人间。这组佛教神王的经典造像,在饱受地震之苦的天水百姓的愿力加持下,摇身一变,成为护佑一方、防止地震发生的专业守护神,实属佳话。在这一变化中,自然饱含着百姓朴素而又直接的现实诉求,以及对平安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第4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上部,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开凿于北周时期,是大都督李充信为其王父开凿的功德窟,也是麦积山石窟最大的洞窟和建筑遗存,自隋唐至明清,代有重修,是麦积山佛教活动的主要场所。该窟为七间八柱仿宫殿的大型庑殿顶崖阁式建筑,横宽31.7米,高15米,进深13米,前廊后龛,前部廊柱及顶部已坍塌,后部7间佛龛一字排开。廊柱仅存2根,后部7间佛龛内的造像保存较完整,有唐宋之风,姿态各异,精致优美。龛内为四角攒尖顶结构,龛外有幔帐流苏、摩尼宝珠及瑞兽等形象,皆为石胎泥塑。雕梁画株,飞阁流丹,自是人间胜境。</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前廊上部的“薄肉塑”飞天。工匠们利用臻于化境的技法,升华和延伸了艺术形象的表现张力和想象空间,人为地构建了一幅幅理想中佛国的美妙景象。这些几与真人等大的飞天,巧妙地结合了绘画与泥塑艺术,肌肤细腻如真,天衣随风飘扬,似要破壁而出。壁画中,奏乐,供养,香花遍撒,色彩缤纷,美轮美奂,好一个佛国胜境。</p> <p class="ql-block"> 第3窟位于麦积山东崖中上部,俗称“千佛廊’,开凿于北周时期(557 581),是我国石窟中最长的人字披顶长廊式崖阁建筑,前檐已大部分塌毁。该窟对于还原和研究北朝时期我国长廊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窟长36.5米,顶高8.2米,廊宽(进深)2.7米。自上而下保存有6 排共计297身石胎泥塑坐佛,栈道从中穿过。栈道上方2排佛像共92身,因触手可及,故在宋、明两代妆彩重塑;下方4排共205身,保留着北周造像的原始状态。这些坐佛均结跏跌坐,双手结禅定印,目视前方,神情肃穆。造像排列有序,整体上气势恢宏、磅礴大气,令观者不觉心静神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佛像神情各异,或抑或扬,似怒似笑,栩栩如生;佛像的发髻、手势、衣纹、衣饰也都略有不同,统一气象下又各有变化。特别是上面2排佛像与下面4排佛像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时代差异,对比鲜明。该窟东侧斩山崖面转角处也随崖附凿有佛像,与正面的佛像相互连接,形成了空间的组合和延伸。这些佛像大多表层泥皮脱落,显露出石胎模样。</p><p class="ql-block"> 千佛廊的6排坐佛,在依崖而凿的高空崖阁中禅定而坐,自成天地,蔚为壮观。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默然之间,已是千载。</p> <p class="ql-block"> 这个前景图也是网上图片,实地我们是看不到全景的。</p> <p class="ql-block"> 实地的千佛廊,已经被网栅层层保护。</p> <p class="ql-block"> 顺着人流参观结束,在这里诸佛笑千年,万物皆人心。麦积山石窟,这座被赞为最治愈的石窟,值得我们慢慢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