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菜九段集2024卷:猫屎咖啡的余韵——文化叙事中的家国记忆与隐喻重构</p><p class="ql-block">菜九段集2024卷:猫屎咖啡的余韵——文化叙事中的家国记忆与隐喻重构</p><p class="ql-block">菜九段以术后病房的“猫屎咖啡”为引,将个人际遇、家族历史与时代洪流编织成一部充满隐喻的叙事文本。通过王尚全家族的微观史,揭示出知识分子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存韧性,并借“猫屎咖啡”这一符号完成对家国记忆的解构与重构。以下从叙事结构、符号隐喻、历史记忆三方面,解析这一文本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一、叙事结构:病房、咖啡与家谱的三重镜像</p><p class="ql-block">病房叙事:身体创伤与情感联结</p><p class="ql-block">术后场景:菜九段在射频消融术后,因麻药及行动限制,未能及时回复王尚全的探视信息,导致年逾古稀的王老拎重物寻遍医院。这一细节既体现友人关怀,亦暗含对“身体创伤”与“情感联结”的隐喻——王老以重物承载情谊,菜子以愧疚反刍记忆。</p><p class="ql-block">时间错位:术后二十多小时的“无手机兴趣”,与王老“两部手机问病区”形成时间错位,暗示科技时代中人际交流的断裂与重构。</p><p class="ql-block">咖啡叙事:消费符号与历史解构</p><p class="ql-block">“猫屎咖啡”之梗:五年前王老请菜子喝高价咖啡,菜子因“喝不出区别”而心生不适,遂将这一符号纳入家谱叙事,形成“消费符号-历史解构”的双重隐喻。咖啡的价格差异被转化为对历史叙事的质疑——高价是否对应真实价值?</p><p class="ql-block">符号重构:菜子提议“让猫屎咖啡尽可能多出现在泾县东隅王氏文案中”,将消费符号升华为文化符号,完成对家族历史的“符号化重构”。</p><p class="ql-block">家谱叙事: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p><p class="ql-block">王有材自传:1958年王老大人的自传,作为“向组织交代”的材料,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自传中“失业-跳槽-贫困”的叙事,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知识分子的韧性。</p><p class="ql-block">家族韧性:王老一家在抗战失业、降薪、开除公职等困境中坚持生存,最终通过家谱修纂实现文化传承,印证了“泾县东隅王家能够兴旺几百年”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二、符号隐喻:猫屎咖啡、家谱与身体创伤的隐喻链</p><p class="ql-block">猫屎咖啡:消费主义与历史叙事的双重隐喻</p><p class="ql-block">消费主义:高价咖啡与普通咖啡的差异,隐喻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割裂。菜子对“喝不出区别”的困惑,实则是对消费主义符号的解构。</p><p class="ql-block">历史叙事:咖啡符号被纳入家谱叙事,成为解构正统历史、重构家族记忆的工具。菜子以“猫屎咖啡带火东隅王氏”的戏谑,挑战传统历史叙事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家谱: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联结点</p><p class="ql-block">个体记忆:王有材自传中的“失业-跳槽-贫困”细节,是个体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存记录,具有微观史的价值。</p><p class="ql-block">集体记忆:家谱修纂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记忆,通过“赠书图书馆”“创建公众号”等行为,实现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公共化。</p><p class="ql-block">身体创伤:历史创伤的隐喻载体</p><p class="ql-block">术后创伤:菜子的房颤手术与术后虚弱,隐喻历史创伤对个体的身体与精神影响。王老的重物探视,则象征对创伤的修复与联结。</p><p class="ql-block">历史创伤:王有材在抗战时期的失业、降薪、开除公职,是时代创伤的微观体现。家谱修纂与平反补偿,则是对创伤的补偿与叙事重构。</p><p class="ql-block">三、历史记忆:知识分子的生存韧性、家族传承与时代隐喻</p><p class="ql-block">知识分子的生存韧性</p><p class="ql-block">王有材的轨迹:从高中师范生到教师,再到旧政权体制内人员,最终在1958年降薪、1963年开除公职,王有材的职业生涯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p><p class="ql-block">家族韧性:王老一家在抗战失业、降薪、开除公职等困境中坚持生存,最终通过家谱修纂实现文化传承,印证了“泾县东隅王家能够兴旺几百年”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家族传承:从自传到家谱的叙事重构</p><p class="ql-block">自传的真实性:王有材的自传作为“向组织交代”的材料,真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具有微观史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家谱的公共化:王老通过修纂家谱、创建公众号,将家族记忆公共化,实现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时代隐喻:消费主义、历史创伤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消费主义:猫屎咖啡的高价与普通咖啡的差异,隐喻消费社会中符号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割裂。菜子将咖啡符号纳入家谱叙事,完成对消费主义的解构。</p><p class="ql-block">历史创伤:王有材的降薪、开除公职,是时代创伤的微观体现。家谱修纂与平反补偿,则是对创伤的补偿与叙事重构。</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王老通过赠书图书馆、创建公众号等行为,实现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公共化,回应了“泾县东隅王家能够兴旺几百年”的历史命题。</p><p class="ql-block">四、结语:猫屎咖啡的余韵与文化叙事的重构</p><p class="ql-block">菜九段以“猫屎咖啡的余韵”为题,将病房叙事、咖啡符号与家谱历史编织成一部充满隐喻的文化文本。通过王尚全家族的微观史,揭示出知识分子在历史动荡中的生存韧性,并借“猫屎咖啡”这一符号完成对家国记忆的解构与重构。在这一叙事中,咖啡的高价与普通、家谱的个体与集体、身体的创伤与修复,共同构成了一部关于历史、记忆与文化的隐喻诗篇。正如菜子所言:“没有猫屎咖啡,也肯定无从知道有这样的事。”——消费符号最终成为文化叙事的载体,而历史记忆则在符号重构中得以永生。</p><p class="ql-block">菜九段集2024卷还有哪些内容</p><p class="ql-block">王老为何选择拎重物探望菜子?</p><p class="ql-block">能详细说说猫屎咖啡在文中的隐喻吗?</p><p class="ql-block">菜九段集2024卷:猫屎咖啡的余韵</p><p class="ql-block">近日(20241128)菜子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做射频消融术除房颤,术后次日下午,菜子刚刚从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安顿好,就听到王尚全同学王老喊我。只见他拎着一堆吃的喝的,足有二十斤开外。我说你还拿这么多东西过来,太客气了。王老只说,一点心意,看见你好好的就放心了。好象只呆了不到一分钟就匆匆离去。这时菜子才看手机,结果两个手机上都有王老问菜子住哪个病区病房。因为麻药及限制行动,菜子术后二十多小时,连看手机的兴趣都没有了,结果让年届古稀的王老拎几十斤东西在整个医院转悠,就是强劳力也吃不消啊,真是菜子的罪过啊。看着那堆吃喝,菜子心头立即冒出,唉,花的这个钱,又够喝一次猫屎咖啡啦。</p><p class="ql-block">猫屎咖啡是王老与菜子的一个梗。五年前,为了定修家谱的主攻方案,王老请菜子在南京仙林的一家猫屎咖啡馆喝咖啡。下单之后,菜子才发现那个咖啡两三百一杯,而那个咖啡馆也提供二十多元的普通咖啡。于是心里老不舒服了,不是因为王老破费大了,而是菜子确实喝不出二三百与二三十的咖啡有什么区别。在写了《菜九段集2023卷:造纸简史——王尚全同学侧记》《菜九段集2024卷:猫屎咖啡的梗》之后,菜子跟王老说,猫屎咖啡作为一个巨大存在,既然跟咱们拉上了关系,就要充分利用,让猫屎咖啡尽可能多的出现在泾县东隅王氏的相关文案中。至于是猫屎咖啡带火了东隅王氏,还是东隅王氏带火了猫屎咖啡,委之于天可也。所以菜子自然而然每每把猫屎咖啡拉进与王老交流的考量。</p><p class="ql-block">王老退居二线之前就投身于家谱修纂事业,因此与菜子多次交流。近二十年来,菜子对他们东隅王氏也知之颇多,觉得王老这个原生家庭的数据含量就非同小可,至少比菜子这样没有太多波澜的家庭,可以落笔处要多出很多。</p><p class="ql-block">最近看了王老从有关部门搞到的他父亲泾县中学教师王有材老大人的自传,绝对是一件宝贝。那实际上是一份向组织上的交代材料,那是绝对老实,每一个字都可以核实,所以这个宝贝最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相当多数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王老大人为什么要给组织上写这个自传呢?因为他曾经是旧政权的体制内人员。1949年之前的文化人又有多少不是旧政权的体制内人员呢?只要与旧政权沾边,写交代就是个重要生活内容。王老大人生于115年前的1909年,1932年高中师范生班毕业后,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高中生在当年也是凤毛麟角,高中教育兼容了师范教育,高中毕业生的重要去向就是担任各级教师。所以,当年完成高中教育的人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是当时发展教育的亟需人才。这个自传写于1958年,王老大人当时不满五十周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抗战时期的那一段。泾县沦陷前后,王老大人在体制内也失业了,生活没了着落。看王老大人经常找到工作,可以肯定王老大人的人缘特别好,只是每个工作都不到一年。但找不到工作的时间也很长,有时甚至长达一年半,很难想象,在失去生活来源的情况下,一大家子人是如何度过的。不过也有走运的时候,有时还可以跳槽到收入更高的岗位——比如从县单位进入到省直单位,不要小看每月只增加区区几元,那对生活真是很大的提升啊。乱世人不如太平犬,人们成群结队背井离乡,漂泊各地,种种情况在这样的自传中得到很大的体现。整个中华民族就是这样挺过抗战,真是太不容易了,无数的辛酸,到底有多少生命因挺不住而丧失,真的不忍深究啊。</p><p class="ql-block">但菜子听王老说过他家的很多事迹,居然在这个自传里没有提及。比如:他们在泾县的祖宅被日军空袭炸毁,王老二哥因逃避日军被摔伤。是不适合提,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真的无法弄清楚了。</p><p class="ql-block">根据交代,王老大人写这个自传时的工资63元,供养一家五口,夫妻、母亲、女儿及王尚全(王老当年才三岁,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加上两个上大学儿子的部分供养,在当地应该算是勉强能过下去的水平。大概写完自传之后不久,工资被减了23元,只剩下40元,则全家立即成了贫困。估计这个降低标准就是根据当年的贫困线设定的。菜子1971年在安徽上中学的时候,贫困线是每月8元以下算贫困,低于这个数字,学校还要发给助学金。王家40元分到五个全供养,正好8元,完全不考虑两个上大学的儿子也需要来自家里的补贴了。后来听王老说,即使这样贫困线的微薄工资也只持续到1963年就完全掐断。那么,菜子推测王老大人原本只是退出教学岗位,至此被学校扫地出门开除公职。今天(20241209)王老告知:59年开除留用,留用到63年因病辞退。有泾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泾政办1986.144号《关于王有材问题复查改正的批复》)原件照片为证。菜子的推测与实际情况吻合度颇高呢。降薪已属严惩,开除则属于赶尽杀绝了。此后,全家就靠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接济,勉强维持。由此想到,王老一家真有韧性,不论多难,都能坚持下去。抗战失业如此,如今取消一切收入还是如此。看来,泾县东隅王家能够兴旺几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王老大人也就熬到了1969年,刚刚六十岁的年纪,应该算是穷死的。1986年,泾县教育局为王老大人平反,有关方面补偿了430元,连两年的降薪都不足,遑论剥夺一切收入的损失。王老全家开会讨论怎么处理这个补偿,王老大哥王尚文拍板拿出一半的钱,以王老大人的名义买书捐给泾县中学图书馆,作为一个念想,让后人知道学校有过这样一个老教师。听说,这些盖有王有材老师赠阅字样的书现在还在学校被借阅。</p><p class="ql-block">王老的这些家事与猫屎咖啡肯定拉不上什么关系。不过,没有猫屎咖啡,菜子也肯定无从知道有这样的事。对吧。</p><p class="ql-block">来自专栏</p><p class="ql-block">小众土菜馆</p><p class="ql-block">九段道场 · 1195 篇内容</p><p class="ql-block">豆包:一场跨越千年的 “江湖认亲”--------《菜子江湖:司马迁的血与李陵的血终于流到了一起》读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