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重视纂修家谱,所谓“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私家修谱自宋代兴起,经元、明两代发展,至清朝中期达至鼎盛,入民国后仍绵延不绝。在历经八九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家谱在不同区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纂修体例上,在版刻、装帧等方面也有所反映。关于家谱纂修体例特征的论述并不少见,而版刻、装帧特征却鲜少涉及。究其原因,现存家谱中80%以上是清末及民国期间的刻本、木活字本、铅印本及石印本,其中又以木活字本占绝大多数。</p><p class="ql-block">从现存家谱的印刷形式来看,有刻本、钞本、稿本,也有铅印本、石印本,不过更多的是木活字本。这是因为家谱内容不像其他古籍那样一成不变,一般每隔10至30年就需续修一次,且篇幅往往较多,这种情况下,用木活字印刷家谱显然比刻本更便宜省力。尽管木活字本是家谱版本的主流,但由于地区不同,家谱的印刷形式仍丰富多样。</p><p class="ql-block"> 1、浙江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纂修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上海图书馆就藏有浙江家谱5092种,占馆藏总种数的2/5以上,居各省之冠。这些家谱分布在全省64个县市,几乎涵盖全省各处,其中收藏量最集中的是沿海地区的海宁、萧山、绍兴、余姚、上虞、宁波,以及内地的诸暨、浦江、金华、东阳、义乌、兰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浙江家谱版本的最大特点是套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浙江是套版印刷的发源地,明代时,浙江吴兴的闵、凌二家采用朱墨二色(后发展为五色)刻印了许多带批注点评的经史子集及戏曲小说,盛极一时,成为中国印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闵刻”“凌刻”也成为其套版印刷古书的专有名词。如今浙江家谱虽以木活字本为主,但打破了其他地区长期沿用墨印的传统,将朱墨套印普遍应用于木活字本家谱中,许多家谱的世系图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用套印红线连接。此外,浙江木活字本家谱多为四周双边,鱼尾与版心栏线间隔明显,有较大缝隙,且出现花鱼尾,如《余姚梅川徐氏宗谱》便是一例,这在其他地区的家谱中较为罕见。浙江木活字本家谱字体方正,除夹注用小字外,通常只用一种字体。当然,浙江省内不同区域还有自身特色,如宁波地区(包括鄞县、奉化、镇海等)的家谱,版心处字体粗且醒目,通谱不用界栏,字与字之间间距疏朗,装帧华丽,采用绢面装帧并配以帛质题签,部分还有绢质包角,《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镇海东管乡沈郎桥叶氏宗谱》等都十分注重装帧。</p><p class="ql-block"> 又如浙江中部的诸暨、东阳、浦江、义乌、金华、兰溪、永康、淳安、衢州、江山等地,是浙江修谱最为盛行的区域,现存家谱占全省家谱半数以上,几乎每族、每支都有谱。加之家族庞大、人口密集,有时同地同姓并非源于一族,即便同族,因分支不同也会各自修谱,因此当地形成了定期修谱的习惯,间隔多为数十年。为避免同姓不同宗或同族不同分支的家谱因谱名相似而混淆,同时为下次修谱提供时间参考,该地区家谱版心普遍镌刻修谱年代,如清宣统三年敦睦堂木活字本《[诸暨]暨阳嵩山张氏宗谱》,版心便题有“宣统辛亥年续修”。此外,世系表(行传)中同辈人名多按行字大小排列,即依同辈中人的出生先后顺序,而非传统的辈分长幼。例如甲乙二人,按辈分甲比乙大,常规应甲列于乙前,但因乙早于甲出生,谱中乙的名字便排在甲之前。衢州、江山等地区的家谱,版式多呈正方形,版框高宽几乎相等。</p><p class="ql-block">2.湖南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据199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全国440家图书馆、文化馆、文管会、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文物商店收藏的湖南家谱共1511种,而当时未完全列入收录范围的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湖南家谱则有2255种之多。现存湖南家谱主要集中在该省中部的长沙、湘潭、湘乡、宁乡、醴陵等地及北部的平江、岳阳、常德一带,按开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纂修年代较早的家谱多为大本,清光绪中后期至民国所修则以小本为多;北部地区家谱多为大本,小本则在中、南部地区较为常见。中部地区的小本与北部地区的大本,在版刻上的区别最直观体现在开本大小与版框高阔上,差距明显,如民国十年存著堂木活字本《宁乡志塘刘氏四修族谱》属小本,清雍正六年延陵堂木活字本《平江吴氏重修家谱》属大本,两者版框、开本相差近一倍。</p><p class="ql-block">其次是版式差异:小本多为四周双边,版心题名多为墨体,粗而醒目,修谱年代及次数书于版心偏左处,装订后列于后半版心,版心栏线与版框粗细一致。木活字本版框接口处与江苏家谱相同,部分接口相当严密,几乎看不出缝隙。谱中多使用小字,大字仅用于世系图及世系表的人名。谱例兼具苏式、欧式,苏式谱例除世系表外,其余文字无界栏分割,世系表多为上、中、下三栏。另外,当地谱中常将世系称作“垂丝图”,将世系表称作“齿录”等。</p><p class="ql-block"> 北部地区的大本,多为四周单边,一般无界栏,近版心处的栏线较明显,字体略大于中部小本家谱,大字也仅用于世系中的人名。世系表有采用欧式的,表中妻子姓氏未与夫名并列,与一般家谱相同,每册谱都较厚重,如上述《平江吴氏重修家谱》,每册均超过200页。</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几乎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列数卷,并详细描述墓主、墓的方位等情况,如清光绪二十五年西平堂木活字本《湘潭龙船港李氏大修族谱》,仅墓图就占了五卷。</p><p class="ql-block"> 3.江苏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江苏的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记载有2065种,上海图书馆现藏1794种,分布于48个县市,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及其南部的无锡、常州、镇江、江阴、宜兴、丹阳、常熟、苏州、扬州、泰兴等地,苏北地区相对较少,县市分布也较分散。江苏家谱的体例与浙江家谱略有差异,其世系表欧式多于苏式。版刻特征为:版框一般宽15-18厘米,高20-32厘米不等;木活字本版框工口不太明显;版心界栏很细,木活字多用仿宋体,字体瘦长。</p><p class="ql-block"> 4.安徽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现存安徽家谱数量位居浙江、江苏、湖南之后,主要集中在皖南,尤其是徽州地区,此外皖北的桐城、合肥等地也是家谱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安徽家谱版刻的最大特征是刻本数量占绝对首位。上海图书馆现藏明刻本家谱共322种,其中近300种为安徽家谱;《中国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宗谱》著录的明刻本家谱中,绝大多数也是安徽家谱。这与“明代嘉靖前后,歙县的刻书工艺迅速发展,出品精良”密切相关。清代后期及民国间的安徽家谱版刻,与浙江、江苏家谱有相似之处,但也融入了自身风格,主要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 - 版框较长,多为四周双边。版心界栏线细,与江苏、浙江家谱相同;世系版式分上下二栏,与浙江家谱一致,但上栏比浙江家谱窄。</p><p class="ql-block">- 版心字体粗而醒目,与湖南家谱相同;大、小字均较方正,部分大字略偏长,大字大小接近浙江家谱,小字大小、粗细接近湖南家谱。</p><p class="ql-block">- 体例特殊,许多家谱将世系图与世系表合二为一,仅取其一;采用世系表的家谱多为欧式;表示第几世的字样用黑底白字的长方形花框纹修饰;世系中族中人名后多冠“公”字,如元柏公、文景公。</p><p class="ql-block"> 5.上海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上海地区的家谱,就版本而言,成陆较早的青浦、松江、嘉定、崇明等县有刻本及少量木活字本,市区及以东沿海发达地区则多为铅印本或钞本。上海崇明县与江苏南通、海门一带地域相近,历史上原隶属于江苏,因此其家谱版刻特征也与之相似,主要特点为:基本为刻本,开本较小,每册仅30-40页,较为单薄;这些刻本大多质量较差,版刻模糊,大部分不分卷,世系十分简单,纸张泛黄。另外,这些地区的家谱每次修谱的版式、内容均无甚差异,加之不分卷,给后期整理增添了很大难度。</p><p class="ql-block"> 6.江西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江西现存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6种,上海图书馆现藏526种,分布较广,涉及51个县市,较集中的有东部的玉山、广丰,中部及南部的吉安、瑞金,西部的萍乡等地。由于江西与浙江、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接壤,该省部分地区的家谱也融入了邻省家谱的特点,以下为几个典型例子:</p><p class="ql-block"> 江西东部的玉山、广丰等县临近浙江西部,因此这一地区的家谱在各方面与浙江、衢州一带的家谱基本类似,如民国四年木活字本《[玉山]怀玉贤堂韩氏宗谱》。</p><p class="ql-block"> 江西中南部的家谱,以民国三十二年木活字本《瑞金北关杨氏七修族谱》较具代表性。该谱为四周双边,双鱼尾,字迹墨色较淡;无世系图,仅有欧式世系表;世系表每册页码承接前一册的尾数,而非从第一页开始,如第一册世系至一百页,第二册便自101页起,依此类推,这一特点在省内其他地区也有出现;小字说明内容与被说明者名字并排书写,不另降一格,除儿子名字另起一行外,其他说明项均不换行。</p><p class="ql-block"> 江西西部萍乡等地的家谱,因萍乡紧邻湖南,与湖南中部的小谱已无甚区别。如民国十九年式垂堂木活字本《[萍乡]萍西东桥汤氏三修族谱》,四周双边,边框清晰,近版心的栏线粗;序文、传记、墓图等文字每半页9行,每行22字,字长宽各约0.7厘米;世系图人名大字长宽各约1厘米,说明小字各约0.5厘米;版心书名字体粗而醒目;采用欧式世系表,说明项比人名降一格书写。</p><p class="ql-block"> 7.广东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广东家谱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省东部沿海一带,北部及雷州半岛等地分布较少。《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702种,上海图书馆仅收集到南海、中山、番禺、顺德、肇庆、佛山、潮州等地的家谱72种。广东省家谱的特征如下:</p><p class="ql-block"> - 版本以刻本为多,开本一般不大,多为四周双边。</p><p class="ql-block">- 字体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仿宋体,大小接近江苏家谱;另一种为宋体,或方正,或扁宽,字体大小接近或稍小于浙江家谱,且排列紧密。每半页一般10-11行。</p><p class="ql-block">- 体例上,将不同内容归纳为雅俗共赏的名称立卷。</p><p class="ql-block">- 用橘红色防蠹纸装订家谱的封面或扉页。</p><p class="ql-block"> 8.四川家谱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四川家谱,《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著录554种,上海图书馆仅收藏51部,主要分布在成都周围及长江沿岸的23个县市,西部山区未见收藏。综观四川家谱,多为石印本,罕见活字本。石印本版式多为四周单边,无界栏,少数为黑口,多数家谱上下不分栏。其世系编排与湖南家谱有些类似,如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内江]钟氏复周祠谱》,也将世系图称作“垂丝图”。世系表多采用苏式,表中妻子姓氏与夫名并列,与湖南家谱相同,但不用表格形式分隔二者。如民国十二年成都天章石印社石印本《[新都]温氏佟在祠族谱》,版框不大,四周双边,黑口,世系表用苏式,表中妻子的姓氏用大字,与丈夫并列书写;与湖南家谱不同的是,表既不分两栏或三栏,也不用界栏划分,而是直接将内容书写于谱中。其他地区家谱中,上栏可注明该人与其父的关系,而四川家谱不分栏,谱中人名无法体现这一点,因此部分考虑周全的家谱会将世系图与世系表穿插介绍。(信息来源:参考善本古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