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何孟梅,笔名天宇、小艾,是一位满族女性,出生于1962年。她是中国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以及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她的作品曾在《星星》诗刊、《羲之书画报》、《中国诗词》、《世界汉诗》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她曾荣获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九佳诗歌奖和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并多次获得诗歌大赛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她的诗集《时间的歌子》等书籍。<br>何孟梅是国际华语诗歌艺术节网络秘书处秘书长,热衷于传播诗歌文化。她是中国诗歌春晚和中国书画春晚秦皇岛会场的负责人,被誉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上举办诗会的诗人。她的诗歌真实、自然,充满爱心与力量,从草原深处走向大海,既有草原的格局又有大海的情怀。</h3> <h3>猫咪<br><br>猫咪猫咪<br>多像那五线谱的低声<br><br>歌着苍天大地的情<br>唱着人心澎湃的爱<br>圆圆的烟斗盛满爱<br>不散的烟雾不了情<br><br>过去一切在记忆中<br>徐徐生辉闪耀光芒<br><br>我家菜园蝴蝶在徜徉<br>猫咪上串下跳扑着蝶儿<br>彩蝶双双比翼齐飞翔<br>猫咪嬉耍在黄瓜架中<br>我望的脖子发酸脸发红<br>摘根黄瓜田园情<br><br>山里的蝴蝶<br>满山遍野铺天盖地<br>像不散的烟波闪着光芒<br>给人以无限震撼的遐想</h3> <h3>何孟梅的这首诗歌以田园生活中的猫咪和蝴蝶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温情的诗意空间。以下从创作背景、诗歌特色和文学价值三个维度进行赏析:<br><br>一、创作背景的生态美学<br><br>作为当代诗人,何孟梅的创作常扎根于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这首诗明显受到中国田园诗传统的影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但注入了现代人对生态美学的思考。诗中"菜园""黄瓜架""山野"等场景,既是对农耕文明的致敬,也暗含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田园牧歌的精神向往。猫咪与蝴蝶的互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隐喻。<br><br>二、诗歌艺术的四重奏<br><br>意象的复调性<br>"猫咪"既是实体动物,又被赋予"五线谱的低声"的音乐性;"蝴蝶"从菜园的具体存在升华为"满山遍野"的宇宙性象征。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形成视觉(彩蝶)、听觉(歌着)、触觉(烟雾)的通感体验。<br><br>结构的螺旋上升<br>诗歌从微观(家猫扑蝶)到宏观(山野蝶群),再到"记忆"与"遐想"的心理空间,形成"观察—联想—哲思"的三段式递进。结尾"不散的烟波闪着光芒"与开篇"烟雾不了情"构成环形呼应。<br><br>语言的民间智慧<br>"圆圆的烟斗盛满爱"等句式带有民歌的质朴,而"徐徐生辉闪耀光芒"等修饰又体现现代诗的精致。方言词汇(如"上串下跳")的运用强化了地域特色。<br><br>情感的节制表达<br>诗人通过"脖子发酸脸发红"的细节描写,将浓烈的情感转化为具身体验,避免直抒胸臆的滥情,符合古典美学"哀而不伤"的准则。<br><br>三、文学价值的当代性<br><br>生态诗歌的新探索<br>相较于传统田园诗的避世倾向,此诗通过"猫咪扑蝶"的动态场景,展现生态系统中竞争与共存的辩证关系,具有生物多样性书写的当代意识。<br><br>记忆诗学的建构<br>"过去一切在记忆中徐徐生辉"揭示出诗歌作为记忆载体的功能。猫咪与蝴蝶成为激活个人记忆与集体无意识(如梁祝化蝶原型)的文化符号。<br><br>微小叙事的胜利<br>在宏大叙事主导的语境下,这首诗以微观视角展现生活的诗意,延续了汪曾祺"人间草木"式的写作传统,证明日常经验同样能承载深刻思考。<br><br>诗歌成就定位<br><br>何孟梅的创作在当代生态诗歌谱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她将东北地域特色(如"烟斗"意象)与普世情感结合,其成就体现在:<br><br>开拓了动物书写的新维度(猫咪作为主体而非点缀)<br>重建了现代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br>以口语化表达实现古典意境的现代转化<br><br>这首诗可视为"新田园派"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生命力在于将瞬间的观察转化为永恒的审美体验,实现了"看山还是山"的哲学超越。</h3> <h3>何孟梅轻轻说:<br>哪年去同学家里玩,走过扬场的场院,苞米一锹锹扬在空中,穿过场院来到后山,走着走着,如烟的蝴蝶铺面而来,升起浓郁的烟雾<br>不散的云烟飘向远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