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真正的教育者,从来不止于传授知识的“经师”,更应是涵养品格、启迪心灵的“人师”。李东旭院士以其在空天学院晚会上的热忱参与、对活动的深刻洞察,以及那份藏在“调皮”里的教育温度,为我们诠释了何为“人师大师”的风范:他们如灯塔,既照亮学术之路,更温暖成长之途;似春风,既催生创新之芽,更涵养育人之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热忱所至,便是教育的本真。</b>李院士全程鼓掌、拍摄,拨穗时伸出的大拇指,看似是寻常的参与,实则是对教育最朴素的回应。《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位院士放下实验室的严谨,以最鲜活的姿态融入学生活动,她本身就成了一堂无需言说的“大思政课”。这份热忱里,有对学子朝气的珍视:她懂得,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间的双向奔赴;有对教育细节的共情:她明白,舞台上的每一个笑容、每一次掌声,都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注脚。正如朱熹所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李院士的“居敬”,正是对教育本真的敬畏:教育的真谛,从来不在冰冷的条文里,而在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共鸣中。</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洞察所及,方见育人的深意。</b>面对这场活动,李院士以“创意好、效果好、示范好”的“三好”评价,展现了学术大家的专业视野。这绝非泛泛的赞美,而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刻解读。她看到“三场活动合一”的创意,更读懂背后“为战育人”的巧思;她肯定“台上三分钟”的精彩,更懂得“台下十年功”里藏着的教育执着。《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李院士的“明辨”,恰是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通透理解:任何教育活动的价值,都不在于形式的华丽,而在于是否真正触达“立德树人”的内核。这种洞察,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与教育者同频共振的共情:她深知,每一份舞台上的光鲜,都是无数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日夜求索。</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温度所存,方显创新的底气。</b>李院士对陈政委说的“老师领导和学生都应该有点调皮,让有点调皮成为科大标识”非常赞赏,我们由此看到的是一位大师对教育活力的包容。《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的生命力,从来离不开对僵化的突破、对活力的拥抱。这份“调皮”,不是放纵的任性,而是创新的萌芽,它允许学生跳出思维的藩篱,鼓励教育者打破固化的模式,让校园始终涌动着探索的热流。李院士的这份包容,恰是对“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的生动诠释:学术的严谨与精神的鲜活从不矛盾,真正的大师,既能在实验室里钻研至深,也能在与年轻人的共鸣中永葆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品味李院士的言行,从热忱参与到深刻洞察,从温度包容到对“更好”的期许,处处可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初心。她的赞赏,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教育者的提醒:教育的真谛,在于以真诚换真诚,以热忱育热忱;她的示范,也不止于个人的风范,更在昭示:当大师将目光投向学子的成长,当学术与教育真正相融,“立德树人、为战育人”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李院士这般的人师大师,便是那“随风潜入”的春雨,于无声处滋养着教育的土壤。她让我们懂得:教育的高度,不只在学术的高峰,更在对人的关怀里;大师的重量,不只在论文的厚度,更在对教育的热忱中,这才是值得我们永远追寻的“大师之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