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7月12日,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学术会议暨法律文书大模型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主办,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算力融合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承办,旨在推动法律文书学研究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为司法制度创新提供科技支撑。来自全国各地的法学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法律科技发展的新路径。</h3></br><h3> <h3>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图片</h3></br><h3>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会长孙建国,贵州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法学会副会长赵福全,贵州财经大学副校长李烨等出席并致辞。孙建国表示,法律与科技的融合应以法治精神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确保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既高效又规范。赵福全提出,法律文书研究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同时注重技术赋能,提升司法质效。李烨表示,贵州财经大学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兼具法律素养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h3></br><h3> <h3>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法律科技的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华东政法大学公共法律服务研究院院长杨凯以《AI公共法律服务大模型:民事诉讼法律文书程序规制功能的十三个应用场景》为题,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公共法律服务中的广阔前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赵朝琴分享了法律文书教学创新的实践经验。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张涛从数据法学视角分析了法律文书大模型的机遇与风险。</h3></br><h3> 贵州财经大学依托贵州省算力融合重点实验室,积极探索法律文书与大语言模型的结合。贵州中汇科技技术总监屈昭现场演示了智能辅助平台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展现了技术赋能法律文书的实际效果。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与司法大数据的结合,不仅能提升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然而,技术应用也面临算法偏见、伦理风险等挑战,需在创新中坚守法律原则,确保科技与人文并重。</h3></br><h3> <h3> 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金波、许身健,副会长赵朝琴、田福德,部分常务理事、理事;原国家反垄断总监许新建与来自北京、上海、湖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海南、贵州等地的代表和嘉宾共同参加了研讨会,并参观了贵阳市大数据展示中心、贵阳小兰山数字化基地、中汇智能辅助平台展示区。</h3></br><h3> 此次研讨会为法律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促进了法学界与科技界的跨界合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法律与科技的协同创新,加强算法审查机制建设,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注入新动能。(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静 通讯员 罗林涵)</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