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1:(7月13日)化州-大亚湾(511公里)</p> <p class="ql-block">D2:7月14日(大亚湾-普宁)</p> <p class="ql-block">清泉古寺位于广东惠州市大亚湾区霞涌镇,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清泉古寺创于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初名观音庙,尊为观音菩萨道场。民国二年(1913年)改建为殿宇式建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取寺中两股常年不断、甘甜清澈的泉水之意,更名清泉古寺。</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自山门起依次建有天王殿、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观音殿、财神殿、太岁殿、甘露殿、天后宫等,整体布局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神奇景观:寺庙创建之初种植的三株龙眼树生长繁盛,其中左株终年不开花不结果,中株每年开花三次、结果三次,右株每年开花一次、结果一次,被称为“三花三果”。</p><p class="ql-block">- 文化发展:2004年登记开放以来,在相关部门及市佛教协会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起在原有老殿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丛林各殿堂,走上了依法办教、弘法利生的健康发展轨道,致力于打造成为集礼佛、学修、禅习、养生、观光、登山、游览为一体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云莲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主峰东侧海拔800米处,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该寺创建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开山祖师比丘尼玄云法师结庐弘法,采药济世。清道光十年(1830年),郑嘉柏等义举重修。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毁于战火。1993年冬,经批准由居士郑炎华等策划复建。</p> <p class="ql-block">比较冷清的一个寺庙,不值得去。</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名为“觅山见野”的主体简介:</p><p class="ql-block">觅山见野咖啡店</p><p class="ql-block">- 位置:位于广东汕尾海丰县莲花镇总寮社区莲花山粮所收粮室。</p><p class="ql-block">- 环境:被群山环抱,充满浓郁文艺气息,保留了复古元素,设有机车道,店门口有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经营内容:提供咖啡、手工雪糕等餐饮服务,还包括食品销售、外卖递送服务等。</p> <p class="ql-block">海丰红场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明洪武十二年,海丰知县郑源建造社仓,即红场的前身。清代,社仓改称东仓,清末倒塌成为东仓埔。1927年11月21日,彭湃指示在此兴建红场,12月1日,海丰人民在此举行了五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红场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西面与红宫相邻。大门门额上浮塑“红场”两个大字,为彭湃手书,门口两侧刻有“铲除封建势力,实行土地革命”的对联,红场中央设有传声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要意义:红场是中国大革命时期彭湃领导海陆丰革命斗争的重要见证,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文物遗存:红场周边的红宫两厢配殿保存有许多革命文物,如彭湃1918年留学日本时用的日文教科书、海丰县总工会印戳、彭湃“为民前锋”题词、1927年苏维埃时期的党旗、彭湃发动农民运动时用的留声机等。</p><p class="ql-block">- 纪念设施:红场内立有彭湃同志的铜身塑像,该铜像于1986年10月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铸造,徐向前元帅题字。此外,场内还有纪念1928年红二师、红四师与海丰工农革命军会师的纪念亭,碑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p> <p class="ql-block">金町湾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是一个集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养生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滨海度假综合体。以下是关于金町湾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地处汕尾港西侧的临海区域,东起香洲下洋,西至马宫白沙,南濒南海,北靠白沙浮山,东接汕尾港,西邻白鹤寺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汕尾海上古堡</p><p class="ql-block">- 位置: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南海观音旅游区内,距离遮浪西南1公里处。</p><p class="ql-block">- 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甚至明朝时期,曾是明军驻守军营,后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潮汐发电站试验塔,后废弃。</p><p class="ql-block">- 特色:由条形石垒筑而成,三面墙体采用熟贝灰沙和土夯筑,坚固异常。古堡上设有瞭望台、炮架和营房,围墙上曾密布50多个垛口,如今仅存20多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D3:7月15日(普宁-潮州)</p> <p class="ql-block">普宁华溪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东街道,在普宁市区东北3.5公里处,广汕公路从村南面经过,全村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有1400多户,总人口7200多人,村民主要有陈、李、林三个姓氏。</p><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因村北地势低洼,每逢大雨溪水汇集可行舟,故初名下溪仔,1927年疏通渠道,消除水患后,改名为华溪村。</p><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村有集体企业6家,个体企业40多家,以服装加工业为主,同时,2021年10月,华溪村被评为淘宝村。</p><p class="ql-block">- 文化教育:村西有由旅泰侨胞李锦清先生捐资800多万元兴建的华溪李锦清学校,村北有流沙中学,此外,全村还建有文化站10个、业余文娱宣传队9个。</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华溪村的民居布局采用潮汕地区特有的梳式布局,建筑多为“四点金”和“下山虎”式民居,从高空俯瞰,房屋排列规整,宛如棋盘。</p> <p class="ql-block">潮州牌坊街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也是潮州著名的文化和建筑地标之一。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传说最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当时牌坊多以祭天为主。</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当时潮州府共有古牌坊570座,仅太平路就有43座。</p><p class="ql-block">- 1951年,因阻碍交通、年久失修等原因,尚存的19座石牌坊被悉数拆除。</p><p class="ql-block">- 2004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2009年10月1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牌坊:共有23座明清石牌坊,多为四柱三门,外柱斜创,正楼上方墨绿色牌坊名清晰可见,部分牌坊中间刻有赐封时的圣旨内容。</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开元路,是粤东地区第一古刹,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身为荔峰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简称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民国22年(1933年),寺内开办岭东佛学院,编辑出版佛教名刊《人海灯》。</p><p class="ql-block">-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布局:为宫殿式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墙、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p><p class="ql-block">- 结构:主要殿阁均为木石材料,凭木榫紧密衔接,用龙头斗栱迭起支撑,层层向上散开,最多达十一层,承受殿顶压力。</p><p class="ql-block">- 外观:殿顶为四重檐、双滴水,有鸱尾和双龙夺宝装饰,琉璃瓦彩甍丹墙,具有唐宋宫殿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物遗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代石经幢:建寺时所造,分别高5米8层或7米25层,线条明快、凝炼。</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铜钟:政和年间铸造,是寺内的重要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元代石香炉:泰定年间制作,造型古朴,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明代金漆木雕千佛塔:万历年间制作,雕刻精美,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木雕技艺。</p><p class="ql-block">- 清代《大藏经》: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教价值:作为佛教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是粤东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寺内经常举行各种法会和佛事活动。</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承载着潮州地区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潮州的兴衰变迁,对研究潮州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建筑艺术融合了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风格,其木雕、石雕、嵌瓷等工艺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是古代闽粤交通要津,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著名古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世界上较早的开合桥”。广济桥全长518米,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桥的东西两端是石梁桥,中间是浮桥,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p> <p class="ql-block">- 历史沿革: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中蟠石洲,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名曰康济桥”。淳熙元年(1174年),继任知州常祎重修,浮舟增至106艘。至绍定元年(1228),西桥桥墩增筑至10座。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知州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开禧二年(1206),知州林会增筑五洲,至此东桥共十三洲。开庆元年(1259),形成西桥10墩、东桥13墩,中段以铁缆系24舟的梁桥、舟桥结合的开合式格局。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重修,更桥名为广济。嘉靖九年(1530),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格局。1958年,因国道建设,将中部浮桥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2003年3月,广济桥修复工程动工,2007年9月竣工,再现其梁舟结合、重瓴联阁的华丽风姿,作为旅游观光步行桥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桥墩:采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石条大小不一但叠合有规律,石与石之间没有勾灰,全部兜榫。桥墩分为六边形的船形墩和五边形的半船形墩,上游所有桥墩铸造为尖形,以有效分解径流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石梁:每跨均架设四条巨型石梁,最大长约15米,宽1米,厚1.2米,重量大概50吨左右。</p><p class="ql-block">- 亭台楼阁:共有桥亭30个,匾额43块,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杂式亭台则是两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两侧,亭台多依地势而立,屋顶为杂式攒尖,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p> <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广济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桥梁,更是潮州文化的重要象征,桥上琳琅满目的楹联亭匾,让人恍若置身于诗文书法的艺术长廊中。潮州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之民谚,可见广济桥在潮人心中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韩山师院校门口打卡。</p> <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街道桥东社区东兴北路18号,坐落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韩愈贬潮上任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你过来呀</p> <p class="ql-block">匆匆忙忙经过,不知道这个叫做什么塔</p> <p class="ql-block">D4(7月16日):潮州-南澳岛-饶平</p> <p class="ql-block">- 三囱崖灯塔:位于南澳岛东南部的半潮礁,是南澳东南水域的重要助航标志,2009年10月12日正式启用。塔高29.95米,灯高77.6米,射程18海里,白色圆柱形混凝土塔身搭配红色竖条,被称为“双子星冰淇淋灯塔”。</p> <p class="ql-block">总镇府遗址</p><p class="ql-block">总镇府遗址位于南澳县深澳镇榴城社区居委金山路。坐南向北。明万历四年(1576)副总兵晏继芳建。二十八年(1600)地震倾记,副总兵郑维藩改建于金山北麓,凿山填土工费难成。副总兵黄岗于旧址而重建焉。四十七年(1619)坏,副总兵何斌臣修。复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总兵杨嘉瑞再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总兵倪鸿范重修。民国(1912)废镇改厅为县,以府为县公署、嗣改为县政府。直至1927年县政府移驻后宅才结束。总镇府历经1918年正月初三日深澳7.25级大地震及各时期的改建,历史遗痕已不显见。</p><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24日南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南澳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文物保护单位的外墙以外,东面延伸3米;西、南、北各延伸6米。</p><p class="ql-block">建设控制地带: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外,四周各延伸25米。</p> <p class="ql-block">- 长山尾灯塔:也叫启航灯塔,位于南澳岛最西端的长山尾码头防波堤上,于2006年8月设立,2016年11月重建。塔高约15米,通体红色,与蓝色大海对比强烈,是游客进岛看到的第一座灯塔,也是热门的落日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D5:7月17日(饶平-厦门)</p> <p class="ql-block">道韵楼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p><p class="ql-block">- 建筑年代: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历经三四代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建筑规模: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呈八角形,坐南朝北,外墙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p> <p class="ql-block">- 整体布局:楼体为八卦宇宙图式布局,楼埕为太极,埕左右两公用水井象征“两仪”,八面三进围屋像爻画,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与建筑艺术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内部结构:三进围屋,全深29米,前二进围屋为平房,后为三层楼房,中间有两个小天井。全楼有正房56间,角房16间,共计72开间;共有厅室360间,楼梯112架;有56个门,门门不相对称。</p> <p class="ql-block">- 防御功能:外墙开有枪眼、炮眼,门顶设有防火烧门的注水暗涵,具有防兵乱、乡斗、盗贼、兽害、干旱、火灾、寒暑、地震的八防作用。</p> <p class="ql-block">- 排水系统:三层屋檐由内到外依次升高,相邻建筑的屋顶雨水向低处流至内环院落天井,最终汇入楼外的半月池中,生活污水则通过排水口流入地下暗渠,顺地势汇至半月池。</p> <p class="ql-block">- 融合风格:既通过走马廊加强空间联系,具备通廊式土楼的特点,又有各单元独立楼梯,有单元式土楼的私密性。楼内居住单元与客家民居风格相似,而祠堂则为潮汕建筑样式。</p> <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见证了粤东地区社会发展、族群交融,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内部有雕梁画栋、壁联壁画、泥塑照壁、通花木窗等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旅游价值: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饶平县重点打造的文旅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D6:7月18日(厦门-泉州)</p> <p class="ql-block">一早到泉州边界了。</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位于鲤城区西街176号,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寺庙,有国内罕见的戒坛,其建筑风格独特,东西塔是泉州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紫云盖地传说:相传开元寺在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舍桑园始建,建寺时或大雄宝殿建成时有紫云覆地的祥瑞之象,因此被称为紫云寺,大雄宝殿也称为紫云大殿。</p><p class="ql-block">- 紫云黄氏堂号:黄守恭是泉州黄姓的祖宗,其家族以“紫云”为堂号,俗称“紫云黄氏”。因黄守恭献地建寺功绩卓著,开元寺悬挂“紫云”匾额以铭记黄氏家族贡献。</p> <p class="ql-block">- 名称由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泉州寺庙遂改称开元寺。五代至两宋时期,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周围设有120所不相统属的支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奏请,经朝廷批准,将支院合并为一寺,赐名“大开元万寿禅寺”。</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的镇国塔(东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石塔之一,其建造和流传过程中蕴含着不少生动的历史传说,以下是几则主要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独木成林”与建塔缘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相传镇国塔的建造与一棵神奇的古榕有关。早年开元寺附近有一株巨大的榕树,枝叶繁茂如伞,覆盖范围极广,被当地人视为“神树”。有高僧认为此树气场非凡,是建塔镇煞、护佑一方的风水宝地,于是提议在此处建塔。后来建塔时,工匠们发现榕树的根系盘根错节,恰好稳固了地基,塔建成后更是与古榕相映成趣,“独木成林”的传说也为塔的建造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p><p class="ql-block">2. “无缝石塔”的建造智慧</p><p class="ql-block">镇国塔为纯石结构,塔身由巨大的花岗岩雕琢拼接而成,却看不到明显的接缝,民间传说这得益于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吴公”。相传吴公在施工时,每块石材都经过精确计算和打磨,甚至用糯米灰浆混合贝壳粉作为黏合剂,使石块严丝合缝,历经千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更有说法称,吴公为了确保塔身稳固,在塔基下埋藏了“镇塔之宝”,才让石塔能抵御地震等灾害。</p><p class="ql-block">3. “东西塔镇水怪”的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泉州地处海滨,古代常受水患困扰,民间传说晋江中有水怪作祟,导致船只倾覆、百姓受灾。为镇压水怪,保佑一方平安,人们决定建造东西二塔(镇国塔为东塔,仁寿塔为西塔)。传说塔建成后,水怪被塔身的“佛光”震慑,不敢再兴风作浪,晋江从此风平浪静,泉州也逐渐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一传说既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也寄托了对石塔护佑地方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这些传说融合了历史、技艺与民间想象,为镇国塔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也让这座千年石塔更具传奇魅力。</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开元寺里放心石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放心石位于泉州开元寺西塔(仁寿塔)下的台阶旁,石面斑驳,上刻有一个独特的“心”字,中央阴刻的“心”字中间一点悬垂下方,仿佛被千年光阴轻轻拂落。</p><p class="ql-block">- 历史渊源:相传唐朝西塔建成后,在其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放置了一块刻有“心”字的石头,寓意“四方”,象征功德圆满。但在民国时期,西塔周边西、南、北侧改建为民居,其他三块放心石被移走,仅剩东侧的一块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文化寓意:“心”字中间一点落在下方,蕴含着“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的禅意佛理,体现了佛教“放下”的哲学思想,即放下烦恼与执念,人心才能得以解脱,获得自在。</p> <p class="ql-block">“桑莲法界”是泉州开元寺的核心文化符号之一,源于寺庙初创时期的一段传奇历史故事,与开元寺的起源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故事背景</p><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的前身,是唐代富商黄守恭的桑园。黄守恭是泉州著名的慈善家,乐善好施,且笃信佛教。</p><p class="ql-block">传奇经过</p><p class="ql-block">相传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有位高僧(一说为匡护大师)向黄守恭化缘,希望他能捐出桑园建寺。黄守恭起初不舍,便戏言:“若你能让园中桑树在三天内开出莲花,我就捐出桑园。”</p><p class="ql-block">没想到,三天后,桑园内的桑树果然绽放出洁白的莲花,景象奇异。黄守恭深感震撼,认为这是佛缘指引,于是信守承诺,将整片桑园捐赠出来,建成了最初的“莲花道场”,这便是开元寺的雏形。</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被视为开元寺“佛缘深厚”的象征,“桑莲”也成为寺庙的标志性意象。</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内至今仍有“桑莲古迹”的碑刻,大雄宝殿(紫云大殿)前的平台被称为“桑莲法界”,寓意此地因桑生莲、因莲建寺,是佛法传播的清净之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传说既体现了古代泉州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也反映了泉州早期商业与宗教文化的交融,成为开元寺千年历史中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如今,“桑莲法界”不仅是开元寺的别称,更成为泉州佛教文化与地方历史结合的经典象征。</p> <p class="ql-block">白岩松,我来啦</p> <p class="ql-block">钟楼地标打卡。</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又名万安桥,是现存世界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处,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以下是关于洛阳桥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建造背景:洛阳江原设古渡口,海况复杂,过江凶险。宋代泉州港繁荣,万安渡成为重要交通枢纽,造桥需求迫切。</p><p class="ql-block">- 建造历程: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正式动工,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6年8个月,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规模宏大:桥长834米,宽7米,桥体为东北-西南走向,共有45座石墩,47个桥孔,整座桥有石梁板335根。</p> <p class="ql-block">- 基础创新:首创“筏形基础”法,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掷石块,形成矮石堤作为桥墩基址。</p><p class="ql-block">- 加固技术:采用“种蛎固基”法,利用牡蛎的吸附性,使桥基石和桥墩石交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架梁工艺:运用“浮运架梁”技术,借助潮水浮力将重达数吨的石板架设到桥墩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交通意义:作为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与安平桥、顺济桥等共同连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线,在泉州水陆复合运输网络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交通保障。</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2021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被列为遗产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泉州的繁荣与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