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张 桓 刘银堂</p><p class="ql-block">审核: 刘桂诚 张天林</p><p class="ql-block"> <b>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家园和精神的象征,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几千年,是中华儿女心中不朽的丰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五甘肃段——</i></b><b style="font-size:20px;">老城村到七墩台</b></p> <p class="ql-block"> 今天要早些出发,因为今天计划要走33公里,而且是烈日当空,一整天都要在高温下鏖战。一切就绪,六点半我们就登上了老城村的长城。这就是今天的出发地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自以为是早行人,可还有人比我们来的更早。长城南边有三个当地的女工正在说笑劳作,看到我们走来,便停止了说笑。我们问:“你们打草呢?”一个比较活泼的女工说:“我们在收割孜然(一种烤食羊肉的佐料)。”嗷,原来这就是孜然,我们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植物。</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是那么的柔顺,照在大地上,照在绿草间,照在长城上都让人感觉是那么的舒适、那么的清新,那么的亲切柔美,好像一切新生的事物总是让人产生遐想、抱以希望。</p> <p class="ql-block"> 长城南面约800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废弃的城墙,过去是围着的。这个农民说:这是老城圈,已经被废弃多年。七十年代还是比较完整的。当时城墙上面有两米多宽,两三个人在上面可以并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回去的老城门</p> <p class="ql-block"> 当地农民小董向我们介绍老城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这座烽火台是今天第一个看到的,我们就称它为老城村到七墩台烽火台1,简称为老——七1,后面的以此类推。</p> <p class="ql-block"> 刚走了1.5公里,一条巨大的沟壑,将长城一截两段。二丈多深的沟壑拦住了我们行进的道路。银堂毕竟放过两年羊,选择路线是他的强项。他朝右边走,说着:你跟着我走。还真行,他找到了下到沟底最捷径的路,并爬到了对面的沟壑上面。</p> <p class="ql-block"> 爬上沟壑进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烽火台,晨光的映照下它好像正在微笑地迎接着我们老哥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北面的山顶上早早的就有人在那青绿草地上放着羊群,用手机镜头拉近一看才知道竟然是一位女羊倌。真让人惊叹!女羊倌很少见,中国的广大妇女太能干了,特别能吃苦耐劳。女人该干的活计她们必须得干,属于男人干的活计她们也能干,就像老天爷赐予了她们万能的智慧和能力,在这个世界上她们简直是无所不能,还没有让她们干不了的事。</p> <p class="ql-block"> 走到4公里的地方看到一片废弃的古旧的房屋,看情况这里应该是过去驻兵的营房,住了不少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 朝远方认真看一下,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烽火台组合体,一个较大的烽火台主体,右侧边有一大四小的石堆(叫旗墩或也叫烟墩)。一旦遇有敌情主体烽火台点燃,五个小石墩根据不同的敌情,插上不同的旗形,或释放不同形状的烟火,告诉我方的官兵做好相应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行走到了8.5公里的地方,一条灌溉河渠挡住了前进的道路。我俩想试着淌水过河,银堂先是用手杖一探,呵!手杖一下被淹没了,这河里的水足有一人多深,我们拿出手机查看了一下大志老师的多年行走的线路轨迹,发现线路向左侧有这个豁口状的图形,说明要向河堤的左侧行走,走了有300米左右,这个便捷的小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p> <p class="ql-block"> 过了河后,河堤上有两棵小树可以庇荫,我和银堂坐下来吃东西补些水,休息休息。</p> <p class="ql-block"> 休息过后走了没多会,一个老大爷在田埂上打草。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八十三了。问他:这么大岁数了还下地干活?他说:在家闲着无聊,出来打些草。他问:你们是做啥的?我们说:也是在家闲的无聊,出来在长城上面走一走。老人微笑着说:都是闲着生出来的事。听着我们也会意的笑了笑。</p> <p class="ql-block"> 行走到近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大片我们从未见到过的植物,用手机扫一扫才辨别出它是藏红花,看它的花蕊多么鲜艳。藏红花是一种名贵药材,可以用来活血化瘀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藏红花田地,长城几乎都是在玉米地里穿行而过的,不但行走不容易,就是找寻长城的走向也变得困难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几个农民正在利用无人机给田地里喷洒农药,他们错落有致,分工合作,无人机操作的特别熟练。</p> <p class="ql-block">出了玉米地,长城进入了李家庄,从李家庄开始感觉长城墙体高大整齐了起来,看上去至少也得一丈二三左右。</p><p class="ql-block"> 到了23公里的地方,一家院户门是敞开的,我们进院向主人讨口开水喝,离开时她让我们摘他家的杏子吃,她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们愿摘</span>多少就摘多少,不要钱。是我们也想带些走,长距离行走不允许多带多于的东西,我们只管吃够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看农村的妇女泼辣不泼辣能干不能干</p> <p class="ql-block"> 行走到25公里时长城被308国道从中隔断了,看对面较高的楼房,我们便知道已经过大靖镇了,高大的房屋显得城市里繁闹喧嚣。</p><p class="ql-block"> 走到这里又累又热又喝又困,真想躺在那里大睡一觉,公路边的几棵小树刚好可以坐下来休息乘凉。我俩躺在了树下,不一会银堂便传出来均匀的鼾声。听着他恬适的鼾声,我不由的在想:如果我们这时候是家里,可能是坐靠在沙发上,泡杯浓郁的香茶,哼着小曲、看着电视,颐享着天伦之乐,过着神仙般的生活。现在我两人算不算是吃饱了撑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这荒郊野岭来忍受风吹雨淋,烈日酷暑,来承受这样的煎熬,是不是属于自讨苦吃。</p><p class="ql-block"> 是啊,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件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有人说:“好吃不过饺子,享受不过躺着。”在这些人眼里躺着是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但这些年来中国人躺出来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还在少数吗?他们病体缠身,每天用大把大把的药剂来维持着自己的生命,苟延残喘的勉强地活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就好吗?就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提倡的活法吗?显然是否定的。</p><p class="ql-block"> 我两选择的生活方式首先健康了身体,我俩七十岁的人了,生命指标各方面都很正常,除了偶尔头疼感冒,没有任何毛病,平时吃么么香,睡那那着,总感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得到的太好太好。要是我们要是常年在家里躺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能也会落下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不如像现在这样出去走走,践行一下青少年时不能实现的理想,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一定人家躺着,我就要打呼噜;人家吃腥,我就得吐骨头。要听从自己的心声,做自己想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话再说回来,每个人都去躺着,去享受安逸,对人生对、社会又有多大的好处?记得美国的著名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年轻》的散文诗中这样的写到:“青年不是人生阶段,而是心理状态;人们并非因年龄增长而衰老;理想放弃时,人类才步入老年。岁月可能在皮肤上刻下皱纹,但放弃热情则让灵魂枯萎。忧虑、恐惧和缺乏自信会让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中。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心中都充满对未来的好奇和对生活游戏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在心灵深处,我们都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接收来自人群和宇宙的信息——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我们便永远年轻。当天线倒塌,精神被悲观和冷漠的冰雪覆盖时,即使20岁也已衰老;但只要天线竖立,捕捉乐观的电波,80岁也可能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 因此,只要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便永远年轻!切勿轻言衰老——年轻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的这种行为,也不失为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活法。我们徒步走完了明长城,等于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了人生中一件让自己满意、值得的事,之后可以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讲述一个关于长城的完整故事,拿出一个关于长城完整的图像资料。我觉得这一生能做到这样也就知足了。至于别人去怎么想、这么说、怎么问,那是别人的事,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去乐观的活,积极的生,坚持到生命最灿烂的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 过了公路这边的长城保护不错,他们用铁制的栏杆和步道台,将长城隔离起来,人接近不到长城,可以在步道上参观。</p> <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就走到了30公里的地方,一个羊倌今年养了九十多只羊,我问他:七墩台村在哪,他说:前面的村子就是。又走到3公里我们终于到达了七墩台村。七墩台村是移民新村,很多人口都是从永登县华藏寺搬迁过来的,这里的地多人稀,迁移过来有益于农业生产和土地耕种。</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炽热的阳光下行走了33.5公里,爬升575米,今天的徒步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3日晚23点于古浪七墩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