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书册崖位于河南嵩山的少室山景区,少室山是嵩山的西峰,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而闻名。书册崖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而著称。带着这样一种神往,7月13日,在春秋读书会会长郡枫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2人,分乘两辆私家车慕名前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天前,许昌春秋读书会会长郡枫在读书会志愿者群里,发出倡议:为答谢志愿者和书友对读书会的贡献,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登一次少室山书册崖,看看哪位书友及志愿者有时间和体力,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上次登山是5月2日3日,如今已经两个月没有随团去登山了,倡议发出后,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在第一时间报了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末早七点前,参加登山活动的伙伴们陆续赶到许昌科技广场等候,并由摄影师木西帅哥拍照,随着单板相机的“咔咔咔”声音的响起,第一张全家福在科技广场定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7点30分之后,我们出发前往目的地——少室山书册崖。两辆车会长开一辆,周丹开一辆。而周丹昨天开车十几小时从上海返回许昌时,到达许昌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今早又开车为书友们服务,着实令大家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许昌西站,我们上了高速,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下了高速。来到书册崖山脚下,把车放好,先切开一个大西瓜,补充一下水分,背上背包,顺着新修的盘山公路向书册崖进发,盘山公路没有了,越走越险,会长在前面探路,我在后面收队。走着走着,路越走越险,一度没有路了,只好折返从另一路向上攀爬,其中一书友许昌学院的老师韩琰,因为鞋子滑不符合登山的要求,索性光着脚只穿着袜子攀登。其他书友也是因为不常登山,一个个精疲力竭。越往上越险,最后,完全没有路了,前去探路的会长折回来,我们只好下山顺原路返回到山脚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少室寺出发,徒步穿越密林,由于错过了小的岔路口,连续爬了两个两三公里长的山沟,一直走到没有路为止,无奈开始一路连环屁股蹲,玩了N个超级无敌滑滑梯,终于找到了对的岔路口。让人费解的是,上山时还能似乎看出些羊肠小道的印迹,下山时竟然看不出有路,且陡、且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山脚下,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了,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每位书友都把自带的食物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真正是有难共担、有福同享。会长和木西不辞辛苦返回车停放处,背回矿泉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问明登崖的路线后,大约两点,重整旗鼓,再次向书册崖进发。这次路线是对的,因为不时有从书册崖下山的驴友。选对了路线,道路不是那么崎岖难走,只不过两点时分,正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尽管偶尔有树荫遮蔽,但烈日下的炙烤,还是考验每位书友的体力和耐力,特别是会长家的二公子,年龄虽小,但也不甘落后,还有王惠,尽管年龄已经奔六,且膝盖不好,但她坚持不懈,不肯拖大家的后腿,韩琰在下车时腿磕肿了,裤子也刮破了,鞋子也不合适,但也是努力往前赶,更有周丹,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好觉了,也是克服身体的不适,带着热情鼓励大家齐心登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好走多了且方向正确,这次我一路领先,率先登顶,在顶峰处等候大家的到来,大约半个小时,书友们到达山顶。休息了一会,木西为大家每人买了一支冰棍解暑。休息完之后,我们则继续向书册崖前进,到了书册崖,我们被眼前的景观所震撼,书册崖是嵩山石英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在距今约18亿年前,嵩山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这次运动使嵩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沉积形成的石英砂岩经变质作用成为石英岩,原本近水平状的岩层经褶皱在此处变为直立状,貌似一本即将打开的地质史书,故取名为“书册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这20亿前年的书册崖身边,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伟力,自身的渺小,人在大自然面前,如沧海一粟,这么好的美景怎能错过,赶忙让摄影师木西拍照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继续沿着栈道前往下一处景点——卓剑锋。它是少室山36峰之一,山势形态犹如一把直插云霄的宝剑哥,所以叫作“卓剑锋”。从连天大峡谷谷口望去,就可以一睹它的英姿。因为时间已晚再加上大家体力不支,我们只好以卓剑锋为背景合影拍照,表明公元2025年7月13日,到此一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折返回来,因为时间和体力原因,会长征求大家意见从梯子沟坐索道下山,大家一致同意。经过二十分钟的索道,我们落地少林寺景区。步行两公里,我们从少林寺正门出来,原地休息。而会长和周丹两人又打车返回到最初停车点把车开过来接我们,结束了我们一天的登山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游览结束,跟着会长来到了“嵩山不一般”酒店,吃水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水席,可有悠久历史了:水席之所以得名,源于其独特的上菜方式和菜品特点。宴席开始后,一道接一道的菜品如行云流水般呈现在宾客面前,冷菜与热菜、荤菜与素菜、汤品与炒菜有序更替,前后衔接紧密,宛如溪流不断,故名“水席”。这种连续不断的上菜模式,既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也给食客带来了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时间已经是晚上7点,服务特别的热情,我们来的相对太比较早。服务员斟茶递水,推荐各种菜品,殷勤的不得了。现场的非遗河洛大鼓,也竟然为我们这一桌儿专门表演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服务员上过四道菜之后,负责主持开宴身着古代服装的男女二人前来祝福,一番祝福之后,开宴,给人一种满满的仪式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也许是大家饥肠辘辘,口渴难耐,毕竟一整天没有好好吃饭,包括早晨,有的书友都没有顾得吃,喝的水也有限,大家先吃了一个大西瓜,又喝好些茶水,上来的每道菜吃起来都是那么可口。 我们又点了烧饼,再加上芥菜丝夹在一起吃。 黄河大鲤鱼是店家招牌菜,上来的黄河大鲤鱼个头儿真是不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化是根,菜味是魂。“嵩山不一般”水席的制作技艺自创立以来,经数千年的综合、提高和发展,使“嵩山不一般”水席在保留原有水席精髓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人对饮食色、香、味、形、健的需求,对原材料层层把关,让顾客吃得放心、健康、绿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最终我们顺着山脊按原计划到了书册崖,观了卓剑峰,下了梯子沟,回到了少林寺。让人感动的是,将近二十公里的山路野线,我们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抱怨的,且大呼:山趣,妙哉,过瘾!且调侃:上午的过山车白送了!八点二十,我们启程返许,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许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非常感谢会长为大家组织的这次活动,从最初的规划,到沿途的探路,到吃饭的点菜,直至最后送美友回家,会长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全心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真正的暖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周丹不顾之前旅途的疲劳,往返开车,大家心疼她。摄影师木西总是寻找各种时机,不时为大家摆拍、随拍,留下每一位的靓照。总之,大家齐心协力,上山互相搀扶,共同谱写一起其乐融融的和谐曲,我想:这次登山旅游,一定会给每位留下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小桥流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木西、会长、书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曲:《向远方》(鸣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