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见我的需要,而不是我的错』

吴艳华~育儿育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常说,看见即疗愈,每个人内心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和被允许。我们和孩子朝夕相处,却可能从未真正‘看见’他。你是否也曾困惑:为什么纠正了无数次行为,孩子的问题却依然存在?甚至关系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我们不要仅仅看见孩子的行为,而忽视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需要和感受。如果仅仅是看见孩子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那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看见孩子。</p><p class="ql-block">看见的三个层次 (行为 -&gt; 意图 -&gt; 需要/感受)</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每天只看到这个人的外在行为,其实根本就没有看见对方。比如,孩子磨蹭不肯写作业。我们只看到‘拖拉’这个行为,可能指责他‘懒’、‘不认真’。但背后可能是他对难题的畏惧(需要支持)、想多玩一会儿的渴望(需要自主时间)、或是白天在学校受了委屈(需要情绪安抚)...”</p><p class="ql-block">一定要切记,我们是培养人而不是塑造行为。</p><p class="ql-block">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了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行为从来都不是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p><p class="ql-block">但我们常常习惯纠错,舍本逐末,不断纠正孩子错误行为,却未真正看见孩子内心的渴望。到底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不是我们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观念,而是我们与孩子亲密安全的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而孩子真正的力量,源自“被看见”,只有在关系里感受到被看见、被支持、才会长出内在力量,真正的关系是“父母是否有足够空间接住孩子的全部情绪”,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让孩子感受“情绪是被允许的,自己的存在是被接纳” 认可他的好,接住他的情绪,在孩子脆弱时“不批评、不替代,只是陪伴” 。</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考试失利大哭,与其说‘别哭了,下次考好就行’(否定情绪),不如安静地抱着他,说‘没考好确实很难过,妈妈/爸爸在这陪着你’(允许+陪伴)。当他情绪平复后,再一起看卷子,力量感会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被爱的。孩子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感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怎样说出自己的需要。</p><p class="ql-block">记住:一个人只有被看见,被深爱,即使他现在不改变也是可以被允许的,改变才会真正发生!</p> <p class="ql-block">李玫瑾教授公益课,扫码免费订阅学习!</p><p class="ql-block">一起做一个懂孩子的智慧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