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天蕴.桂城园~水韵之家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家长不能太着急。就像我们种蔬菜、种玉米,都有一个自然生长周期。想必大家都不喜欢吃用化肥催熟的蔬菜。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过多地期待、过早地开发,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就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孩子需要阳光,需要到户外玩耍,需要感受大自然,需要美的熏陶,需要真实的生活与实践,提高自我的认识,在自我学习与成长的路上,成为真正拥有自主能力的人。</p> <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教育观点太多,除了睡觉外,孩子的其他时间全部被安排满了。学了钢琴还要学舞蹈,学画画学跆拳道学英语……孩子被弄得很辛苦。这些都是在“催熟”孩子。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名女孩因为不愿意上特长班,向父母写下保证书:“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这是她3年换了6种特长班之后,还是没兴趣的无奈之举。童言无忌,孩子能写出这样的保证书,让人感受到孩子对真正幸福童年的渴求,但令人难以接受的。难道说让所谓的“特长学习”占据孩子的整个童年就是对孩子应该的负责任吗?</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固执于给孩子怎样的未来进行思考时,忘却了孩子们有权利珍视他们宝贵的童年。童年的宝贵不仅仅在于人一生中只能经历一段这样的时光,更在于“童年”这个字眼几乎成为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孩子理所应当享受他们的童年,寻找那专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以及和玩伴在一起时的欢声笑语。但是,这种需求却没有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与未来相比,童年是无足轻重的。</p> <p class="ql-block">  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在文化的传播中,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继续,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童年同样面临“消逝”的命运。然而,这种消逝不仅来自文化传播,还来自我们家长思维甚至社会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功利思想。</p> <p class="ql-block">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下成为许多父母的信念。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大部分孩子从一出生起,便失去了享受童年的机会,开始为“出人头地”做着他们的人生预热。他们的童年被兑换成“特长学习”,他们背负着“未来”的包袱。似乎毫无选择的余地。正是这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的线上”“为了孩子好”“对孩子负责”等种种“爱的束缚”。</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有自然的规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变化,当孩子的身心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阶段时提早学习往往会伤害孩子的心智。任何“催熟”“拔苗助长”,其实后果……大家可想而知,这些实际上是在“催熟”孩子,让他们过早地学这学那,过早开发孩子智力,使得大多数孩子过早失去了童真、幸福与自由。</p> <p class="ql-block">  孩子的培养是一个陪伴与发现的过程。什么是发现?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孩子在某一领域的天赋、特性和兴趣,因势利导加以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别的家长带孩子学英语,你也带孩子学英语,而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教育培养孩子需要有一个耐心等待、陪伴发现的过程,这也是自然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的本质让孩子遵循自己的节奏慢慢成长。这是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存在着先后、个别的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发育不同。有的孩子开窍比较早一些,有些孩子则比较晚一些,一定存在着差异性,而且每个孩子的特性、发展的潜力都不一样。我们做为家长的、老师的,一定要依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施教,允许孩子在自己的节奏里健康快乐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图片是孩子们的户外玩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做有温度的教育,善护孩子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蕴桂城园水韵之家欢迎你!</p>